思童

2021年10月16日00時23分,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飛船升空的那一刻,火光照亮了夜空,也點燃了萬千中國人激動的心情。
伴隨著一聲聲“正常”的響徹,3位宇航員招手致意,全場也都跟著沸騰了起來。此次載人航天飛行人員依舊由3人組成,他們分別是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王亞平作為神舟十三號乘組的唯一一位女航天員,受到了極大的關注。
她的故事這樣精彩:21歲成飛行員,33歲乘神舟十號進入太空講課,41歲再次成為航天員。殊不知,這份榮耀的背后承載的是一份常人根本想象不到的重擔。
打從幼時起,王亞平的身體素質就很棒,她總會爭著搶著幫父母干農活。上學后,在學校運動會的各種長跑比賽中,她更是次次都能堅持跑完全程,幾乎每次都能拿第一。
1997年8月,空軍長春飛行學院到她所在的學校招收女飛行員。一向敢于嘗試的王亞平報了名,沒想到,真的被選上了。僅僅1年后,她就得到試飛機會,并以出色的表現完成了飛行任務。
招飛中心的原主任程學哲評價她:“王亞平非常聰明、活潑、要強。在各種模擬考試中體現出特別的聰慧和靈氣。”得到夸獎的王亞平并沒有因此而驕傲,反而更加謙虛和刻苦。
大學4年,她不僅努力學習文化課知識,還熟練掌握了4種機型的駕駛技術和各種飛行技能,成長為一名年輕的骨干飛行員。
2001年,王亞平畢業后被分配到武漢空軍運輸航空兵部隊,任運輸機飛行員一職。
工作期間,她牢記自身責任、沒有絲毫懈怠,參與執行了多項任務,如汶川抗震救災、北京奧運會消云減雨、山東抗旱以及多次戰備演習。9年時間里,她在空中安全飛行了1567個小時,并榮升為優秀的空軍二級飛行員。
2003年,我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搭載航天員楊利偉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王亞平在電視機前也見證了這一激動人心的時刻,看著火箭燦爛的尾焰,她突然就萌生出了一個想法:“中國有自己的男飛行員、女飛行員,現在我們有了自己的男航天員,那什么時候會有女航天員呢?”也是從那時起,一顆“航天的種子”開始在王亞平的心中悄悄生根發芽。
2009年,我國開始了第二批航天員的選拔,得知消息的王亞平立馬就報了名。功夫不負有心人,她成功進入到了預備宇航員的行列。
然而,這距離成為真正的航天員,還是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因為太空環境是失重的,航天員進入太空后,感覺功能和運動功能都會降低,甚至會出現肌肉萎縮、骨骼退化等現象。而且女性的生理特性對太空環境會更加敏感,所要面臨的挑戰也更大,要想克服先天的弱勢,就意味著要比男性付出更多的準備和努力。
面對這些困難,王亞平并沒有懼怕,她堅信:“夢想就像宇宙中的星辰,看似遙不可及,但只要努力,一定能夠觸摸得到。”
“天上5小時,地面要做50小時水下訓練、穿戴120多公斤裝備入水,長達4小時不間斷訓練,一次體能消耗相當于跑‘全馬,訓練結束后體重能降一兩公斤……”為了能讓自己的夢想早日實現,王亞平一次又一次地重復著這些刻苦的訓練過程。
每次結束后,手抖得連吃飯都拿不穩筷子,即便如此,她也從未想過放棄:“身體是很累,但是練完后,技術有了提高,我就離夢想又近了一步,這種感覺是幸福的,所以我特別高興。”終于,在2013年,經過重重選拔,王亞平以過硬的飛行技術和超強的心理素質脫穎而出。
2013年6月20日,神舟十號任務中,中國舉行了首次太空授課。當時,神舟十號航天員王亞平與聶海勝、張曉光默契配合,在天宮一號上了一堂生動的物理課,吸引了全國6000萬中小學生聽課。授課40分鐘,5個實驗一一做來,王亞平風趣幽默,天地互動問答自如,一堂課講得如行云流水般流暢,成為中國第一位“太空教師”。這是世界上范圍最廣、時間最長、受眾最多的太空授課,短短幾十分鐘的天地實時直播,不僅展示了中國航天技術的進步,更向全世界展現了中國自信和驕傲。
關于夢想,王亞平曾說:“在地面的時候,祖國是家,太空是夢。在太空的時候,太空是家,祖國是夢。能夠再次飛上太空,仍然是我最大的夢想。”多年來,王亞平一直沒有忘記過這個夢想,她保持著前進的步伐,時刻為祖國的航天事業做著準備。

2021年,41歲的她乘坐神舟十三號再次進入太空,成為中國首位“80后”女航天員、中國首位出艙女航天員、中國空間站第一位女航天員。而這不僅是王亞平個人夙愿的又一次實現,也是中國航天事業的又一次重大進步!他們將在太空進行為期6個月的科學實驗和一系列在軌任務,這是中國人第一次在太空那么久,也是中國人第一次在太空過春節。
出發前,她和5歲的女兒互相布置了任務:“我希望她能照顧好自己,照顧好姥姥姥爺,好好學習。她讓我飛行回來的時候,給她和她的同學摘星星,而且要摘很多,她要分享給她的同學們。”
王亞平作為“太空教師”經常出現在青少年的課堂之外,給孩子們普及航天知識,與青少年共同探討神秘宇宙。如今再次飛行,她也為大家帶來了“太空授課”第二課,鼓勵青少年熱愛航天、參與探索、追求科學。
從第一顆人造衛星的發射,到后來的載人航天飛船、空間站的建立,漫漫航天路,我們走得很不容易。但正是有了這樣一批又一批不怕艱苦、不怕困難的航天人的存在,這條路又充滿了希望和光明。
(摘自《婦女》)(責任編輯 王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