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姝

“我3歲時,父親北上參加東北根據地的創建和東北人民解放戰爭,母親患病,就送我和弟弟到武漢外婆家生活了3年。我6歲的那年,新中國成立后父親赴湖南任職,路經武漢,才接我和弟弟回家團圓。父親給我留下了最初的印象,瘦瘦的父親過來想拉我的手,笑意盈盈,而我卻只是膽怯又好奇地打量著這個陌生人……大學畢業后,隨著年齡增長,閱歷豐富,才理解了父親的信念和追求,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命運不惜犧牲個人的一切。”回憶起父親,黃楠掩不住深深的思念。
黃克誠出生于一個貧苦農家,從小就能吃苦,9歲起斷斷續續讀了幾年私塾,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在他的心中扎根。1922年,他考取了衡陽湖南省立第三師范學校,在這里接受馬克思主義思想,走上革命之路。
“在第三師范學校的學習生涯使父親在尋求個人出路的同時,開始了解國家危難,也想為國家、為民族、為社會尋求出路。當時,中國共產黨曾在第三師范學校播下革命火種,校園里到處都充滿濃厚的革命救國的積極氛圍。在學校,父親閱讀了《共產黨宣言》和《新青年》等大量書籍刊物后,逐漸意識到只有共產黨,才能讓貧苦農民真正翻身做主人。”黃楠說,“父親參加北伐戰爭,經歷大革命失敗,目睹許多同志流血犧牲,這讓父親拋棄一切,堅定地跟著中國共產黨走。”
從北伐戰爭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從中央蘇區的五次反圍剿到二萬五千里長征,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黃克誠像許許多多共產黨人一樣舍生忘死。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選擇,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使命,父親無論是在戰爭年代,還是和平時期,他都用自己的言行表達對祖國和人民最深沉的愛。無論個人境遇如何,父親堅持講真話、做實事,始終有著堅定的信念與博大的胸懷。” 黃楠感慨道。
晚年的黃克誠雙目失明,但他仍以頑強的毅力,為貫徹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路線、方針、政策,為做好黨的紀檢工作,建言獻策,勤勉工作。
“當你死去的時候,你墓上沒有大理石的豐碑,只有一捧捧的新土,看來正是綠草青翠。親人們在心底葬下你平凡的名字。它并不標志著成功與尊貴;唯有生活的川河收容你一生的努力,向死者呈上最后的安慰。但驕傲吧,你盡可藐視那顯赫一時的權貴,像千百萬開拓者一樣自豪無愧,你自覺選擇了艱難,是為了把幸福帶給人類。”這是黃楠的妹妹黃梅寫給父親的一首小詩,表達了子女對父親的理解和敬意。
在黃楠的家中,有一張黃克誠與唐棣華的合影,照片上的他們并排坐在椅子上,盡管頭發花白,但看上去仍然神情自若、精神矍鑠。
“這是父親80歲時和母親的合影,當時,父親已失明。”黃楠說,“父親和母親相知相守,相互陪伴走過了40多年的風風雨雨。”
1918年,唐棣華出生在武漢一個比較富有的家庭,從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1935年在青島上大學,她目睹了日寇侵華的殘暴行徑。1937年夏天,唐棣華和3名同學去延安追尋革命的道路。當她們到達北平時,因“七七事變”無法前行,根據組織決定,她們只好返回山東組織抗日活動。就在這一年,唐棣華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母親被分配到蘇北工作后,表現優秀,被任命為中共阜寧縣委書記,也是在阜寧認識了時任新四軍第三師師長的父親。
當時鹽阜地區沿海一帶經常發生大潮和海嘯,多年來,沿海人民飽受海嘯之苦。黃克誠帶領部隊,克服重重困難,參加施工和保衛安全,縣長宋乃德和唐棣華發動群眾修筑防洪堤壩,終于建成了全長45公里的宋公堤,擋住了大海潮。
1986年12月28日父親逝世,“為人復何求,少逢國危,堅信馬列,青年從戎,畢生盡瘁,幸得見中華民族光榮屹立;即死無憾矣,仰不愧天,俯不怍人,國運日興,人才輩出,惜不隨全黨同志再盡綿薄。”母親含淚為父親寫下了這副挽聯。最懂父親的人是母親,他們彼此心靈默契。
黃楠說,她與父親交談較少,但潛移默化的影響很大。他做事求實,一輩子艱苦樸素,廉潔奉公,實事求是,從不追求個人享受。在她心中父親是一個好人,父親的言行舉止,一點一滴,不知不覺影響著她,比如她喜歡讀書,喜歡思索,愛看新聞,關心國內外時事政治等。
在黃楠的印象中,父親即使晚年生病住院,依然穿著補了又補的衣服,醫護人員看到父親滿是補丁的衣服時,都感到驚訝。
據黃楠回憶,父親嚴于律己,生活一向樸素。他們小時候的衣服都是由外婆縫制,家里種點兒豆角、南瓜,秋天都離不開這兩樣菜。那時候弟弟、妹妹在海淀區上學住校,為了節省1毛錢車費,妹妹周末有時步行走回在動物園附近的家。小弟弟結婚時,婚禮沒有設宴,就是簡單吃了個便飯。“至今,縫縫補補的習慣我還一直保留著。”黃楠拍了拍身上的外套,樂呵呵地說道,她這件外套穿了多年都不舍得換,艱苦樸素的作風在他們家已習以為常。
父親從不會占用公家的資源,他的公車絕不會家用,甚至有一次妹妹發燒,也是冒著大雨坐著掛著油布簾子的三輪車,去醫院看病。
談起父母親的教育,黃楠坦言,父母親非常重視學習,希望他們都要好好學習,要靠自己的努力奮斗成才,做對國家對社會的有益之人。
“父母親讀書涉獵廣泛,父親讀了很多書,《共產黨宣言》他讀了100多遍,那是他奮斗的理想指南。我想他遇事能分析問題,提出辦法, 努力學習各方面的知識,愛讀書影響是很大的。”黃楠說。她母親從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退休后,依然保持讀書的習慣。他們兄妹四人也愛看書,從書報了解世界,增加各方面的知識,提高工作和生活能力。
年近80歲的黃楠精氣神十足,盡管退休了,但依然會去許多地方講革命故事,傳遞正能量。
“如今,祖國的發展越來越好,人民安居樂業,生活在當下,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回望歷史,千千萬萬的先驅者將生命鋪作了新中國的基石,那一代共產黨人的努力已永遠地刻在了中華民族乃至全人類的命運里。我們要永遠銘記那一代共產黨人的犧牲與奮斗精神,繼續奮勇前進。”黃楠深情地說道。
(摘自《中國婦女報》)(責任編輯 史旺平)
3971501908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