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炳娣
【摘要】在現代數學教育理念不斷創新實踐的過程中,繪本在小學低段數學課程中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高效的繪本教學活動不僅能夠增強抽象化、理論化數學內容的直觀性,同時還能夠使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養成直觀的興趣,從而為學生今后的數學學習活動奠定基礎。因此,本文主要研究小學低段數學課程中繪本的應用創新策略,以期提升小學低段數學課程教學質量。
【關鍵詞】小學低段;數學繪本;教學研究
小學是學生養成數學知識學習能力的重要階段,教師在小學低段的數學課程中應用繪本教學,既能夠增強抽象化數學課程內容的直觀性,同時還能夠使學生在色彩鮮明、內容直觀的繪本內容的影響下,養成良好的數學知識學習興趣,從而為學生今后的發展奠定基礎。但是在當前小學數學教學中,特別是低年級段的教學活動中,很多教師受到傳統數學教育思維的影響,在課程中采用“大水漫灌”的理論口授教學方式,理論化的數學課程內容難以調動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導致學生的數學學習成效有限。因此,創新小學低年級段數學課程教育教學方式,應用繪本激發學生數學學習興趣是很有必要的。
一、繪本在小學低段數學教學中的引用優勢
(一)能夠激發學生數學學習興趣
小學階段的學生無論是個人的邏輯思維能力還是形象化思維能力都尚未發展。針對這種問題,教師要想辦法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這就意味著教師在數學教學過程中不能單純的強迫學生,而是要引導學生參加到課堂活動中,發現學習數學知識的趣味。數學繪本主要以圖文的形式為學生呈現不同的數學理論知識,而學生本身就對視聽化、色彩畫的數學內容具有學習興趣。因此,把繪本引入數學課堂,利用繪本創設更加生動的教學情境,把數學知識融入繪本故事之中,帶給學生不一樣的學習體驗,能夠增強學生在數學過程中的主動性,從而形成良好的數學興趣。
(二)能夠培養學生思維能力
數學繪本是把數學知識融于生動的畫面、明艷的色彩、有趣的情節中,符合兒童身心發展特點,讓抽象的知識變得生動具體,學生愛學樂學,易于理解掌握。所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繪本與教材結合,能夠增強學生對數學概念的記憶,理解不同的數學計算方法,從而實現教學質量的提升。除此之外,結合數學繪本教學提供了以學生自身發展為導向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多彩的畫面中觀察,在觀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讓學生在有趣的情境中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尊重了學生的天性,培養和改善了學生的思維品質和思維能力,不僅能提升學生學習成績,更能開啟智慧、激活潛能、發展個性。
二、繪本在小學低段數學教學中的創新應用
(一)組織課堂活動,提高課堂參與
小學數學教師在開展繪本教學活動時,針對不同的教學主題,采用不同的繪本教學方式。通過豐富多彩的課程活動來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程度,推動學生的發展。
比如,我在教學《認識平面圖形》一課時,把數學繪本《誰偷走了西瓜》引入課堂,故事中立體圖形球為了找到偷瓜賊,根據西瓜地里留下的“腳印”去尋找和比對立體王國中所有居民的面,這就營造了一個利用印泥、橡皮泥以及描邊的方法,把立體圖形的“腳印”留下來的探究活動氛圍,從而真正地在動手操作中體驗“面在體上”的重要內涵,并明確面與體間的關系。這樣的探究既不乏故事味,更富有數學味,而且提高了學生的參與興趣。
(二)結合繪本問題,培養數學思維
當前很多小學低段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會從成年人的視角對教材內容進行解析,但是成年人的思維與低年級小學生的思維具有一定的差異性,很多學生是無法像成年人一樣對繪本材料的主要內容進行系統性的解讀的。因此,我們在繪本教學過程中,應該通過不同的課程問題,來推動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例如,繪本《讓誰先吃好呢?》就正好與一年級上冊“比較”一課的知識點相匹配,長頸鹿、犀牛、鱷魚、猴子、兔子、毛毛蟲爭先吃又紅又大的桃子,于是每個動物都想到了自己的優勢,提出了先吃的規則:比高矮、比輕重、比大小、比長短等,我在教學時利用有趣的情境讓學生在討論交流中明確數學中“排序和比較”的內涵,并從中探究如何比較的關鍵。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始終保持高漲的熱情和探究的欲望,要在比較過程中思考如何比較才能更加公平、選用哪些工具可以輔助比較體重。通過觀察、辨析、操作逐漸明晰排序和比較的數學概念。這就正如費國平所說:數學繪本是符合數圖結合理念,利用課堂激趣的重要工具,透過數學繪本中蘊含的生活元素、故事元素,可以有效地降低小學生的壓力,并提高他們的參與興趣。
(三)改編繪本情節,創造生長點
立足教材,改編情節,創造思考,是實現數繪融合的一條符合邏輯的路徑。《外婆的紐扣寶盒》主要講述主人公根據不同的標準對紐扣進行分類,與北師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簡單分類》的知識點吻合,但其故事情境與北師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下冊《分扣子》(復合分類)吻合。
我對繪本進行素材和情節的改編,一是用教材中的紐扣素材(不同顏色、形狀、扣眼個數共16枚)替換繪本中花花綠綠的紐扣,給學生提供復合分類的條件。二是用學生活動代替繪本中的多次簡單分類。三是改編紐扣寶盒的格數,使學生思考:如何將這些紐扣分成8份呢?從而驅動學生由簡單分類過渡到復合分類,并在合作中發現過程不同,但是最終分類結果相同。
《外婆的紐扣寶盒》中的核心數學知識點是“分類”,“分類”既是一種數學思維,也是一種生活方式,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極大的便利。通過增加問題:“如何幫助外婆找到適合的紐扣?”讓學生感受分類的必要性,“生活中哪里用到了分類?”建立數學和生活的聯系,使學生思維生長點由課堂延伸到課外。
結語
綜上,數學繪本以生動有趣的故事、色彩斑斕的圖畫、簡潔通俗的文字勾勒出不一樣的數學世界,把枯燥的數學知識、抽象的數學概念、乏味的數學練習等變得趣味盎然,并營造了一個真實的探究情境,讓學生真正地走進數學學習的內涵世界。就如周笑躍老師所講:當“數學”遇上“繪本”,好比理智、高冷的“數學”披上華麗的衣服,頓時變得美艷、俏皮,這就是數學 + 繪本的魅力所在。因此,我們要用好數學繪本,讓我們的數學更加有趣,課堂更加靚麗。
【本文系“數學繪本在低年級數學課堂教學中激趣引思的實踐”研究成果之一】
【參考文獻】
[1]蔣玲.數學繪本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試題與研究,2021(36):99-100.
[2]湯道文.數學繪本在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探究[J].讀寫算,2021(31):143-144.
(特約編輯:羅良英)
248350052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