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紅梅
【摘要】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于2021年7月印發并落實《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至今,我國中小學教育在各維度上均發生了一定程度的轉變。圍繞“作業”和“校外培訓”這兩項核心內容所發生的一系列教育教學變化,是一種基于個體欲望和需求的,由外而內所發生的變化。宏觀上,“雙減”政策的教育教學變革,需要教育者將目光投向核心內容的內在產生機制,以及它們所關聯的其它內容。文章立足于教學評價這一基本點,提出了教學評價需迎合新政策的觀點,力求通過變革評價方式來使教學評價滿足下的教學需求。
【關鍵詞】小學音樂;心理學;評價方式;創新
音樂教學評價在雙減背景下的小學音樂教學改革中起著重要的導向作用,是實現音樂教學目標和音樂教育統一的橋梁,在整個音樂教學工作中扮演著一個既復雜而又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雙減政策下的音樂教學改革,為課堂教學的方方面面均注入了新活力,其中就包括評價方式的變革與創新。通過音樂評價方式變革與創新,使當前教學所實施的評價標準、適切度、程序均得到不同程度優化和提升,為進一步落實雙減政策打下了良好基礎。
一、小學音樂教學評價變化
(一)評價標準變化
理論上,音樂課堂教學評價需遵循教育學和心理測量等相關標準,圍繞知識、技能、方法、認知、態度、情感等多方面內容來實施評價。但在“功利教育”思想浪潮下,評價行為很難迎合理論。雙減政策下的音樂教學評價變革,其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是,重新審視、制定,或進一步規范評價標準,這在一定程度上為實現評價創新提供了有利條件。雙減政策實施后,部分小學音樂教育更加務實,以我校為例,教師不再“超綱”評價,而是根據每一位學生的實際情況來確定評價內容、評價尺度,甚至會為情況特殊的學生“量身定做”評價模式,評價方式更趨向多元化。可需要注意的是,評價標準的靈活性變化雖然滿足了不同學習個體的成長需求,但整個實施過程是極為復雜的,需要時間、空間環境同時給予足夠支持。
(二)評價適切度變化
雙減政策下的教育教學變革,學科教師會更關心作業量和校外培訓問題,絕大多數教學行為也是基于此兩項內容來進行改變的。于是我們可以觀察到這樣一種現象,非主流學科教育基本不再布置家庭作業,內容難度在原有基礎上有所降低。音樂、美術等學科,課堂教學任務總量和難度系數均有所下調。這些舉措雖然迎合了當前教育大趨勢,但對于學科教育來說,并非最佳選擇,教學評價有效性和科學性會隨舉措的持續實施而變得越來越低。在測量學中,樣本總量的選取應有科學依據;在心理學中,個體成長與群體發展在不適宜的環境和標準下會相互制約。單就作業布置來說,“量”和“難度”是兩個不同維度,當它們作用到不同學習個體上時,各自所發揮的作用有很大區別。顯然,單從宏觀上去調整評價適切度,無法保證每一位學生均能接受到高質量音樂教育,最終,雙減政策下的評價變革將流于形式。
(三)評價程序變化
在小學音樂評價及其方式變革中,所謂“程序”,是基于內容和作用對象被衍生出的一項“概念”。綜合前面兩點來看,若明確了“因材施教”“量體裁衣”的評價原則,“程序”便不再具有普遍意義,其需要根據不同作用對象和內容,不斷地發生著“不規則”變化,其價值只有在單一個人身上才會得到體現。基于此,小學音樂評價方式的變革與創新,以及最終的實踐,需要有某些新元素的支持才得以實施。就目前情況看,部分小學音樂教師已經開始關注評價程序在學生音樂能力提升和素養成長中所發揮的積極作用,只不過,按照傳統方式和思維,這一新的評價方式難以具體實施出來。
二、小學音樂評價方式創新實踐
(一)評價標準具體化
評價標準的靈活性變化能夠滿足不同學習個體的成長需求,但正如前文所講,其實施過程極為復雜,必須在適宜的時間和空間環境下才能夠實現。虛擬化技術是現代科技的一項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將現實元素內容、邏輯關系、物體屬性移植到虛擬環境中,可以使主體獲得無法在真實環境中所獲得的體驗和感受。將此項技術應用于音樂教學評價,能夠讓學生深刻感知到自身音樂能力的提升,通過對比前后不同時期學習行為、態度、方式變化,明晰問題所在。在具體實踐中,老師可以抽取幾項重要品質作為對比元素,在專業軟件支持下來分析學生的成長過程,以此作為評價標準制定的主要依據。
(二)評價適切度精細化
“量”和“難度”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無論是課后作業,還是課堂測評,它們都是組成“評價”的基本元素。所謂“評價適切度精細化”,是指將“量”和“難度”與學生實際學情相緊密關聯,借助科學的手段和方法,保證每一位學生都能獲得最真實、貼切、客觀地評價。大數據技術在當前計算機網絡和互聯網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通過搜集、整理、分析、存儲、加工海量數據,可以獲取消費者的真實需求與潛在訴求。對于小學音樂教學評價而言,其適切度精細化的實現同樣需要大數據技術作為支持。在具體實踐中,老師可以借助專業數據搜集和分析軟件,通過輸入學生具體信息和近況來科學匹配內容難度與作業量,保證他們在不同時期和狀態下能夠獲得最適宜的評價,這對于建立學習自信心也是有著很重要幫助的。
(三)評價程序科學化
所謂“科學化”,是指評價程序能夠滿足學生個性心理,在遵循他們健康學習行為與良好學習習慣基礎上,對他們做出評價。與前兩點相類似,在現代科技的參與下,小學音樂評價過程將不再繁瑣、復雜,評價方式具有更強現代化意義,與現代化教育理念能夠更好契合。評價程序的科學化體現,主要表現為,“程序”能夠同時滿足學生音樂發展、個性發展需求,保證教學目的順利達成。很明顯,“雙減”政策背景下,通過在評價方式變革與創新中融入現代科技元素,可以更好優化現有評價程序,使“減負”的意義維度與實際內涵得到進一步擴充。在具體實施中,老師可以借助測量軟件,將每一教學內容與學生學習品質,以及他們當前所表現出的學習狀態進行一一匹配,然后對教學任務和要求與學生所表現出學習能力進行關聯,以數據庫所收錄的過往學習經歷與成果作為參照,接著列舉出時下客觀影響因素,最后給出評價結果。
結束語
教學評價作為音樂課堂教學一個重要環節,既是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雙減政策下教學改革的主要參與者。對學生學業作出科學、客觀、適宜,以及具有發展性和指導性的評價,既是充分發揮“評價”功能和價值的重要途徑,也是幫助學生實現個性發展的關鍵。雙減政策下,小學音樂教學評價方式需要得到進一步創新,通過融入現代科學技術元素可更好實現評價方式創新,對不同現代教育技術和計算機技術融合使用,將有助于我們獲得更多教學創新靈感。
【參考文獻】
[1]匡霞.小學音樂課堂評價方式改革途徑分析[J].教育界,2020(14):8-9.
[2]方荔.小學音樂課堂教學評價方式的研究[J].新智慧,2019(27):22.
(特約編輯:安馨)
1708500520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