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氣象學是研究水文循環的大氣和陸地部分的學科,包括降水、蒸發、徑流、土壤水、蒸騰等水分平衡和能量平衡,也是涉及水文學和氣象學的交叉學科。
水文氣象學側重研究水循環中大氣和陸地之間的相互關系,即從天上水到地上水以及地上水如何分配的過程。“大風起兮云飛揚”“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空中的水是隨著大氣運動的,而陸地水文的水受到地勢的制約,是有流域邊界的。大氣具有混沌特性(又稱“蝴蝶效應”,即系統的發展變化對初始條件具有極為敏感的依賴性),同樣水文過程也包含多種不確定性因素,因此提高天氣和水文預測的準確性,依然有很多挑戰。
“測,深所至也”(測,檢查水深所達到的程度),這說明早期的觀測概念是由度量水的深淺而來。


泉城廣場水文站

?山東省濟南市的水文觀測設備 (攝影/袁慧玲)
獲取水文氣象信息主要依賴于由觀測儀器、遙感探測、數據采集、無線傳感等技術構成的水文氣象監測系統。它包括:通過水文站監測水文資料,基于地面和高空常規氣象站收集常規觀測資料;通過雷達、衛星、飛機、探空火箭等方式采集非常規氣象資料等。
近年來,世界各地災害性天氣和氣候事件頻發。水文氣象信息不僅提供災害監測預警信息,也為農業、交通、城市安全、生態環境等重點行業提供預警決策和綜合服務信息。而較長期的防旱防汛信息也是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
目前中國的水利和氣象部門建立了比較完備的觀測網,以及多種水文氣象信息平臺(例如互聯網和手機軟件查詢),并推動基于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水文氣象發展。
在日常生產生活中,青少年應當增強防災減災意識,提高避險自救能力,根據預警信息提早采取行動和相應措施。
1506501186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