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波 高志峰 李鳳

地球形成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內,巖漿遍地,還伴隨著似乎永無止境的隕石撞擊。經過漫長的時間,地球逐漸降溫,地表固結,古老的巖石緩慢形成,有一些巖漿冷卻后就形成了巖漿巖。巖漿巖常見的種類有花崗巖、玄武巖、流紋巖等。
可能好奇的你會提問:“這些古老的巖石和大別山有什么關系呢?”別著急,我們穿過巖層,繼續向下“走”,去遠古大別山所在的位置,尋找巖石和大別山最初的故事。
約28億年前,有一小部分巖石在地幔中的高溫、高壓中經歷變質作用,成為變質巖。后來,這些變質巖來到了地表,成為古陸(地史時期中各種形式的古老剝蝕陸地)的一部分,并且在各種地殼運動中幸存下來,成為陸殼中相對穩定的一部分,被人們稱之為古陸核。
到了2.5億年前,揚子板塊和華北板塊發生了曠日持久的碰撞和俯沖,將一部分古老的巖石帶到高溫、高壓的地幔中,形成了大別山聞名世界的超高壓變質巖——榴輝巖。
同時,板塊運動的力量,也使得大量花崗質巖漿上侵,地幔中形成的超高壓變質巖等也搭著這一趟“便車”,上升到地表附近,與花崗巖、沉積巖、變質巖一起,組成了大別山地區的巖石基礎。

?紫蘇石榴黑云母片麻巖,為罕見的古老變質巖,距今約28億年,擁有“大別山之根”這樣氣勢雄渾的名稱。它是大別山古陸核最古老的物質,也是地球演化中古陸殼形成的證據

?板塊俯沖示意簡圖(供圖/腳爬客)
隨著一系列地殼運動,大別山地區越來越高。2.3億年前,大別山地區正式告別海洋成為陸地。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大別山才擁有了能夠被稱之為“山”的樣子。
近幾百萬年以來,在內動力地質作用和外動力地質作用的雙重影響下,大別山的外表逐漸改變,多樣的大氣、水、生物雕琢著大別山的堅硬外表。
大別山發生的神奇變化,讓它成為地質學研究的天然實驗室和造山帶研究基地。從28億年前到如今,大別山的古今變化見證了地球的歷史。
大別山和其他的山還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
大別山身跨鄂、豫、皖,是中國南北方之間重要的地質-地理-生態-氣候的分界線。由于地處南北交會地帶,它不僅深刻影響了中國南方、北方格局的形成,還營造了復雜多樣的生態環境,促成了生物多樣性的發展。
濕潤溫和的溝谷中,茂密的森林在千萬年的時間中庇佑了無數生命的繁衍。僅黃岡大別山世界地質公園內,野生維管植物就有1461種。珍稀瀕危植物豐富,屬國家特有、珍稀或重點保護的植物有34種。
青岡、苦櫧、楠木、鵝掌楸、香果樹、羅田玉蘭、石蒜,或蒼翠挺拔、或亭亭玉立、或妖嬈多姿,為山體的肌理賦予了豐富層次。而霍山石斛、鐵皮石斛、天麻,吞吐著山間的靈氣雨露,成就了大別山中藥藥源寶庫的名聲。

?龍潭河谷被譽為“華中第一谷”(供圖/黃岡大別山世界地質公園管理中心 攝影/舒勝前)
大別山海拔較低的峽谷氣候溫和、生境豐富,適合各種動植物生活。其中已知有陸生脊椎動物4綱26目65科208種,它們和大量昆蟲、微生物、真菌共同構建了大別山的生態鏈。金錢豹、小靈貓、白冠長尾雉等27種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在此繁衍生息,賦予了大別山野性和活力。
在大別山的山峰上,我們常常可以觀察到南、北坡的景觀差異。駐足山巔,北望即為淮河流域,馬尾松、五針松、黃山櫟,木木成林,蒼茫莊嚴;南顧則為長江流域,粉墨涂抹在山體之上,杜鵑、滿山紅、黃山杜鵑、云錦杜鵑,姹紫嫣紅。南北交會,大別自成。這里的山水生靈,就是大別山最好的代言人。
山水成詩,美美與共,描繪出大別山的南北之“別”。
大別山的“大別”之名,如今又有什么不一樣的含義?黃岡大別山世界地質公園可能會給你一個答案。
為了更好地守護大別山,人們劃定保護區和自然公園,建起大別山地質公園博物館和英山地質環境監測保護站等建筑,緊抓科普宣教和監測保護,筑牢生態文明保護線。
2018年4月17日,湖北黃岡大別山地質公園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山成傲骨,林生菁華,大自然給予了辛勤的大別山人最好的饋贈,山地、溝谷、洼地物產豐富。人類的智慧與自然融合,將這里的綠水青山打造成金山銀山。

?大別山地區常見及珍稀野生植物 (供圖/腳爬客)

?大別山地區常見及珍稀野生動物 (供圖/腳爬客)

?黃岡大別山地區物產豐富,文化底蘊深厚 (供圖/腳爬客)
生長于這片土地的人們,用科技與智慧給大別山注入了新的含義,讓“大別”之名,名副其實。

?大別山之春 (供圖/黃岡大別山世界地質公園管理中心? ?攝影/華仁)
1051501705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