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利紅
摘? 要: 隨著社會發展和經濟水平進步以及科學技術的提升,我國的城市化建設進程不斷加快,建設規模也不斷擴大,同時也融合了生態城市建設 理念和生態文明建設理念,逐漸開始重視城市建筑和居住區的環境設計。海綿城市就是在這一背景下為促進傳統城市建設進步以及居住區能源節約以及 生態宜居水平而采取的設計形式,以期能夠最大水平提高城市中雨水的收集和水資源回收利用率。
關鍵詞: 海綿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
引言
當前,隨著城市的不斷擴張,各類工程建設也在如火如荼地進行。城? 市硬化面積不斷增多,與之對應的是綠化面積的不斷減少,這種情況使得? 城市在遇到降水天氣容易出現城市內澇等水生態問題。各大城市“看海” 現象在網絡上不斷發酵,背后反映出社會對城市發展過程中水生態問題的? 關注。海綿城市被提出就是為了解決該問題。隨著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深入? 人心,海綿城市理念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1 海綿城市的核心理念與技術構成
1.1? 海綿城市的核心理念
海綿城市即為在城市適應環境變化與應對自然災害方面,能夠如海綿 一般具有儲水與釋放水的能力,具有彈性化特點。在下雨期間,能夠吸收 水,儲存水且凈化水,在需要水資源的情況下則可以釋放水且進行有效利 用。在這種管理模式下,則能夠滿足雨水較多與干旱狀態下的城市發展需 求,實現水資源的持續循環利用,對現代良好生態環境的構建也能夠產生 積極影響[1]。
1.2? 海綿城市技術在居住區規劃設計中的應用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提升,對居住區中海綿城市理念與技術 的應用更加關注,比如雨水花園,綠色屋頂,透水鋪裝等等,均為海綿城 市發展中所可以應用的新技術。相較于傳統的鋼筋混凝土屋面設計方式, 綠色屋頂的應用能夠降低對傳統雨水排放模式影響,且對周邊道路及景觀 綠地滲透設計都能夠產生積極影響,在面臨雨水頻發的情況下,則能夠有 效儲存水。下沉式綠地,雨水花園,植草溝,植被緩沖帶等低影響開發技 術,提高城市綠地與廣場的雨水滲透能力。對綠地種植局部進行改造,將 道路與綠化相互融合;生物滯留池建造, 則可以增強小區蓄水能力, 且在設 計過程中,將景觀與道路節點相互融合,增強城市雨水資源利用效果的基 礎上,也能夠創設良好的生態環境[2]。
2 海綿城市理念在居住區規劃中的應用原則
2.1? 以人為本的原則
居住區居住的主體是人,因此海綿型居住區的規劃應當堅持以人為本 的原則,圍繞人的生活來展開規劃活動,利用海綿城市“彈性”的特點, 解決水生態問題給人們生活帶來的困擾,同時通過相應的景觀規劃使人們 的居住環境得到根本的改善,真正創造出一個居住舒適、環境優美的城市 居住空間[4]。
2.2? 因地制宜原則
不同城市居住區水文情況不同,因此在進行規劃時絕不可一概而論, 而是應當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根據不同居住區的實際地質、水文情況進 行相應的規劃設計,按照自然降水的分布情況,合理設置生態化屋頂、下 沉式綠地等海綿型水體調蓄設施。在景觀營造方面,也應當根據其所在地 的土質情況,栽種適宜生長的景觀植被,營造具有本土特色的景觀效果[2]。
2.3? 經濟性原則
經濟性原則是居住區在規劃時所需要考慮的一個重要原則,即便是 海綿城市理念的應用也應當在這一原則的基礎上進行。不同居住區水文情 況不同,對海綿型設施的需求也不同,這就要求規劃設計者對居住區水文 情況進行充分的調查,繼而在規劃中科學地確定海綿型設施的規模以及種 類,以確保其具備較高的可行性,不會造成資金方面的浪費,最大化實現 海綿型設施的利用效率[3]。
3 海綿城市理念在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中的應用優勢
簡單來講,城市應該具備在大規模降雨環境中能夠實現對雨水進行滲 水、吸收和凈水,實現蓄水功能的具備,而在需要水資源時可以將所蓄存 的雨水進行釋放并加以循環利用。在海綿城市的實際建設過程中,首先要 以生態環境建設為首要原則,將建設的重點和規劃設計放在如何有效地進行雨水資源的收集和循環利用方面,實現生態環境的保護,并利用城市中 有利的環境特點與人力所能夠實現的技術優勢做出巧妙的融合,在保證城 市能夠具備應對洪澇災害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出城市的海綿彈性,將雨水通 過相應的滲透設施例如可滲透道路和排水系統將雨水進行滲透、蓄存和凈 化;其次,要注意對雨水長期的蓄存和水質的保持等方面,要確保城市具 有充足的蓄水空間和城市自然降水、地下水、地表水等功能系統的連接與 協調,如此,就能夠充分發揮出城市水循環系統的作用,實現城市水環境 和生態環境的相互促進,為城市居民區提供更好的宜居環境[2]。
4 海綿城市理念在居住區規劃中的具體應用
4.1? 海綿公園
眾所周知,濕地系統不僅在雨水調蓄、水體凈化方面發揮著非常重要 的作用, 同時還能夠營造一定的景觀效果,因此,在進行居住區公園等公共 綠地共建規劃設計時,可以應用海綿城市理念,將其規劃為濕地公園,對居 住區域內的水生態環境進行調控, 發揮公園的海綿作用。此外,海綿公園還 可以與旱溪相互連接,在降雨天氣使雨水快速匯集通過旱溪流入海綿公園 內,不僅為公園補充一定的水量, 同時也緩解居住區域的內澇,而海綿公園 內的植物也可以對雨水中的雜質進行一定的吸附和過濾,起到凈化的作用, 促使雨水達到可以循環再利用的要求,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1]。
4.2? 結合居住區實際條件進行蓄水池的修建
如果居住區面積較大,而雨水量較高的城市居住區不具備很好的疏 水功能,很容易導致雨水儲留在居住區而無法排放,給居住區人們的出 行帶來不便,這時就可以考慮利用海綿城市理念中蓄水池的原理解決雨 水量過大帶來的困擾,通常可以采用塑料模塊或防水材料進行蓄水池的 修建,尤其是大型城市居住區當中,可以通過多個雨水蓄水池的多點規 劃布設來實現水資源循環利用和雨水的收集儲存,實現水資源的節約和 雨水的循環利用[4]。
4.3? 透水鋪裝地面
居住區為保證地面的整潔,通常都采用硬化鋪裝,利用管網進行排 水,這樣的排水方式雖然有一定的效果,但若是遇到強降水,很容易超出 其排水能力,進而在居住區引發內澇,影響居民的正常生活。海綿城市理 念的提出給居住區的地面鋪裝提出了一個新的方向,也就是利用透水鋪裝 材料進行地面的鋪裝,這些材料包括透水磚、透水瀝青等。當雨水降落到 地面上時,可以有效地下滲,即便是強降雨也可以通過滲透作用削弱徑 流,使居住區內澇的風險得到有效的控制。透水鋪裝地面相對于傳統的硬 化鋪裝,既滿足人們對硬化地面的使用需求,又利用生態優勢減少地表徑 流的沖刷,增強居住區域的蓄水能力[3]。
5 結束語
隨著我國城市現代化的不斷深入,城市綠地面積不斷減少,水生態 環境不斷惡化,城市內澇等情況有時發生,人們的居住環境受到極大的影 響。海綿城市建設對這些問題有著很好的解決效果,在居住區建筑、道 路、綠化等方面有著極大的應用空間,在實際居住區規劃的時候,應當遵 循以人為本、因地制宜、可持續性、經濟性等原則,科學合理地運用海綿 城市措施,充分發揮海綿城市的作用,推動我國城市健康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楊雅婷, 閆雪,于寶,等.基于海綿城市理念的濱海城市居住區規劃策略研究 [J].居舍,2021(4):5-6.
[2]宋伯年.海綿城市理念在居住區景觀規劃設計中的應用探索[J].藝術與設 計(理論),2021,2(1):50-52.
[3]李曉陽.海綿城市在居住區的設計實踐[J].智能建筑與智慧城市,2018 (2):71-72.
2319501705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