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理宙
在朋友店里,偶遇一河南信陽老鄉。一開始從他的口音本能地判斷不是福建人,直覺告訴我,他應該是中原一帶人氏。后來聊到茶,他說,“我們那只喝綠茶,盛產毛尖?!蔽颐摽诙?,“老鄉好!我祖上也河南的,我從賴國來。”
老鄉身材魁梧面相周正,在打電話談工作中,也不忘主動跟我打了個招呼,令人倍感親切。我一般不主動跟陌生人拉呱,能這樣第一次見面就跟人聊得火熱,記憶中少之又少。
我祖上是從河南信陽來。河南祖地離我目前居住的福建漳州相距一千多公里,從唐朝大遷移以來也有一千多年了。無論從時間還是從空間上來說都太過遙遠,可為什么碰到遙遠的老鄉會感到親切,為什么近來越來越喜歡跟父母聊過去的事,聊祖輩?
2019年4月20日,來自世界各地近三千名賴氏宗親和羅氏、傅氏宗親云集于河南信陽,參加“古賴國文化園”落成典禮、賴氏始祖叔穎公神位入祠和祭祖大典。我雖早已定好行程,臨了卻因其他因素未能成行,錯失“祭祀先祖恩澤,傳承中華文化,企盼家族興盛,祈禱國運隆昌”之慶典盛況,深感遺憾。
從小就聽父輩津津樂道關于明朝崇禎年間老祖宗賴垓的事跡。往上溯源,賴垓的先祖就來自“賴國”。據說當年商紂王無道,武王討伐。賴垓先祖叔穎公帶兵隨兄出征,英勇善戰。武王念其弟叔穎功高,便就地封賴國,后以為姓,以穎川為食邑。

那穎川是哪兒呢?我在2011年編修的《瓊溪賴氏族譜》中看見一列字:“穎川即河南穎川府光州固始縣今河南省褒信縣有‘賴亭’標志”。那我的先祖又是如何來到泉州德化、我的出生地的呢。我翻著厚厚的祖譜,像看著一棵根深蒂固的大樹,盤根錯節,樹椏四展,葉茂如蓋。
河南固始根親文化資源豐厚,素有“中原第一僑鄉”的美譽。我想我的祖先也許是隨著唐時陳政、陳元光父子南下,一路艱難,入閩平亂,也可能是隨著王審知兄弟入閩,一路征戰。不管如何,他們的出發點是河南固始。足跡從固始開始,從此,繼繼繩繩,延續不斷。
我多次到過位于福建泉州市德化縣九仙山上的摩云洞。小小石洞口矗立著一塊高大石壁,上刻“面壁”兩字。相傳賴垓小時候把牛牽到九仙山上任其閑逛吃草,自己則貓在摩云洞里面壁讀書,最終考中進士,入朝為官。后累官至禮部右侍郎(正三品)兼翰林院侍讀學士管理國子監祭酒印務。崇禎皇帝賜袍托璽,屢次命其為欽差大臣,代表朝廷赴楚、高麗(今朝鮮)、安南(今越南)等地冊封藩王。明東閣大學士、禮部尚書張瑞圖為其立匾“代天行璽”,因此,民間有賴垓“權君七日”之說。再后來風云變幻,清兵入關占領紫禁城,清廷屢次差使征召,賴垓均托病固辭,歸隱深山20年,寄情山水,詩酒自娛,自撰山樓聯:“皎月高懸薜蘿夜,蒼天長放蕨薇春”,以表心跡。生前著有文集10余卷,皆軼失。流傳下來的詩篇《重游九仙山》《登石壺洞》《飛仙山》等收輯于《瓷都德化古今詩萃》。
四十年前,父親游九仙山有感,也在摩云洞面壁石前寫下一首小詩:
秋日名山摘云彩,摩云洞里訪賴垓。
面壁攻書成大器,代君封王有歸期。
潔寨隱居拒新主,危難施計逼藩離。
今朝乾坤更多別,天門擊鼓迎君來。
這首題為《九仙山游記》的詩句,曾一度為親朋及德化一中師生廣為吟誦。這或是父親寫的唯一一首比較滿意的詩,如今想來,興許當年賴垓先祖給了他靈感,詩句從心里自然而然流露。
少年時期,我就隨父親舉家從德化南遷漳州工作生活,由于時間工作沖突等原因,宗族諸多如祭祀掃墓等一般性事務,我們家未能都親歷親為,大多都是委托堂兄代辦。農村鄉下很重視很講究這些敬祖慕宗的民俗活動,對我們家偶有些議論。鄉親們覺得我們深受祖宗恩澤,可以出門“賺吃”,卻沒能履行宗族義務,認為我們家鄉觀念淡薄,沒有積極深入參與其中。其實我們也有我們的諸多考慮。首先住宿就是個大問題,農村不比城里有酒店有賓館,親戚們的房間有限。其次是時間上的約束,光路上來回車程就需兩天時間。還有就是我不愛打擾人,前幾年曾帶幾位朋友回鄉拜謁祖厝,路過二堂兄家門口沒有進去討碗水喝,過后他知道了,被他念叨了好久。
我對家族宗親等雖只是略知一二甚至一知半解,對先祖的教誨卻是了然于胸。曾多次帶著妻兒到位于德化縣大銘鄉瓊山、瓊溪的祖厝。
2019年春節前夕,父親帶著我們幾家子熱熱鬧鬧到瓊山瓊溪兩處祖厝祭拜先祖。賴氏祖厝群錯落有致,坐落于山坳里。所在九仙山發自巍巍戴云山脈,祖厝前有環山自東向西橫流的小溪,清風朗朗,鳥鳴山更幽。瓊山“賴垓文化室”大門的對聯吸引了我們的目光,紅木陰刻金色楷體,“鑒古通今賴與時俱進,繼往開來垓不忘初心”。作為賴垓第十二世孫的我,看到這副楹聯時止不住熱血沸騰,內心感慨我賴氏一族文化底蘊深厚,村野鄉民亦能作出如此工整又與時代如此相契合的對子,自豪感倍增。

隨著年齡的增長,對宗族親族慢慢有進一步了解。知道宗祠穎川堂始建于宋朝,文前堂是賴垓祖父賴孔教所建。懂得誰是始祖、開基祖、正祖、私祖,一脈而來,生生不息。明白當年為什么父親總是念叨“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先祖賴垓出身世代書香世家,祖父賴孔教、父賴燫皆貢生出身,性至孝,并長期執鞭山區塾學,勤懇教學不倦,愛士如子。是穎川堂的16句家訓成就了一代名臣賴垓,才衍生出穎川堂的二房次祖,史稱“太史第”的文前堂。如今的文前堂飛檐翹角,古意盎然。
族里老人指引我,遠遠望去,在文前堂后不遠的山坡,老人說那是先祖賴垓出生地。那兒至今完整保留著那一眼泉,相傳賴垓母親很賢惠,身懷六甲還在干活。她正打水時,腹痛難忍,回屋不及,就把賴垓生在了泉水邊。和所有名人不同凡響的出生一樣,這兒代代相傳賴垓出生時,漫天紅光,泉水蒸騰。
文前堂我去過多次,一次不經意間發現,捐資芳名錄的石碑上,石匠竟然把我名字里的“宙”錯打成“雷”,這事被妻子調侃了好多年。其實,換種思維想來,也許冥冥之中是先祖寄望于我能有雷霆萬鈞之力也未可知。
我與老鄉相約什么時候回去追根問祖,帶上我常喝的武夷巖茶,他也要請我嘗嘗老家河南信陽的毛尖。茶的滋味蘊藏著歲月的厚重,我們在茶的底韻中細細地追尋祖地久遠而曲折的來龍與去脈。
sdjzdx202203231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