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萌
摘 要:在博物館文物管理工作中,數字手段的運用可以提升文物保管效果,避免出現文物被破壞的情況。文章就博物館文物數字化保護與管理的必要性進行闡述,針對當前工作中存在的種種問題提出幾點建議,希望為相關人士提供一定參考。
關鍵詞:博物館;文物;數字化保護;管理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2.01.016
0 引言
博物館是保存文物、傳承歷史文化的重要場所。采用數字化的方式保護歷史文物,為文物保護工作開展提供技術支持,促使博物館工作更好開展。如何將數字技術與文物保護工作結合在一起呢?本文就此進行分析。
1 博物館文物數字化保護與管理的必要性
1.1 強化文物保護工作效果
在科學技術快速發展的背景下,信息技術逐漸走進博物館,成為文物保護工作的重要手段。文物保護數字化工作的開展,可以有效避免文物損壞,同時能夠為人民群眾呈現生動有趣的歷史文物,將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傳承下去。
上海市奉賢區博物館是一家綜合類博物館,以收藏、展示和研究奉賢歷史文化為重點。截至2018年底,館藏文物3000余件,包含各種類型的文物。這些文物具有非常高的收藏價值與文化研究價值,對歷史學者研究中國歷史文化具有很大的幫助。若采用傳統方式進行文物保護和管理,可能會使文物出現一些損傷,影響收藏價值。文物數字化保護與管理可以避免這一問題,通過三維激光掃描、遠景近景拍攝技術獲得文物形象,以虛擬的形式呈現給觀眾,拉近觀眾與文物的距離,實現對文物的保護。
1.2 促使中華文化傳承與發展
博物館是收集、典藏、陳列、研究代表自然和人類文化遺產實物的場所。文物作為博物館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較高的文化價值。若在博物館運營過程中忽略對文物的保護與管理,那么將會對文化傳承發展產生消極影響。數字技術與文物保護工作的結合,可以滿足文物保護的基本需求,同時能夠將文物本身的特點和蘊含的歷史文化呈現出來,使人民群眾在參觀的過程中了解中華傳統文化。
上海市奉賢區博物館藏有張廷玉書法軸。張廷玉為官歷康、雍、乾三朝,是清代歷史中極為重要的人物。其書法用筆沉穩,筆筆中鋒,不溫不火,恰如其為官的風格,見字如見人,在欣賞其書法的同時,還能察覺到這位清元老的人品。這一文物研究與欣賞價值較高,是現代學者了解張廷玉的有效媒介。字畫類文物是由紙張和織物構成的,具有易吸水、褪色、變脆的特點,在博物館展覽過程中,會因為長時間懸掛展出受到破壞,影響收藏效果,不利于書法文化的傳承。可以將書法軸內容以數字化的方式呈現出來,通過虛擬的方式將書法字跡更加清晰地呈現出來,為人民群眾的欣賞提供方便,為文化傳承發展提供技術支持。
2 博物館文物數字化保護與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2.1 缺乏數字化管理人才
博物館文物數字化保護與管理工作需要一支具備信息技術操作能力與數字化技能的隊伍,在專業人員支持下才能實現文物數字化保護與管理。但是,調研我國大部分博物館,發現有一部分博物館并沒有意識到數字化人才隊伍建設的重要性,將人才隊伍建設的重點放在管理人員培訓上,忽略信息技術人員的培養,影響文物數字化保護與管理工作的開展。
2.2 文物數字化保護工作不到位
一般來講,博物館擁有各種類型的文物,如陶瓷器、書畫等。利用數字化技術進行文物保護工作,首先需要工作人員收集文物的相關信息,并對文物進行三維激光掃描,獲取文物數據、圖像,以保證文物信息的全面性。但是因為工作量過大,很多博物館無法保證文物基礎信息收集的全面性,這就會對后續數字化文物保護工作開展產生一些不利的影響。這一現象,充分說明數字化文物保護工作不到位,直接影響文物保護工作效果。
2.3 文物數字化管理方式單一
在博物館運營過程中采用數字化方式進行文物的保護與管理,就需要工作人員將數字化技術運用在博物館運營的各個環節,將文物信息收集在數據庫中,為數字化管理工作開展提供基礎數據支持。對我國博物館文物管理情況進行分析,發現部分博物館并不具備完善的數據庫,工作人員需要文物信息時,只能通過紙質檔案或者其他材料獲取相關信息。這種文物信息管理方式無法保證文物管理工作效率,阻礙了數字化文物保護管理工作開展。
3 博物館文物數字化保護與管理對策
3.1 構建數字化人才隊伍
在博物館運營過程中,為了提升文物數字化保護與管理工作效果,需要加強人員培訓,組織專業的教育活動,對博物館工作人員進行數字化培訓,使其在學習的過程中形成文物數字化保護與管理意識,并學會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文物信息的管理,以提升文物保護和管理工作效率。在實際工作中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入手:
第一,對現有博物館工作人員進行科學技術培訓,使其在培訓學習的過程中意識到信息技術與文物保護工作結合的重要性,在學習中形成數字化管理意識,為以后的文物數字化保護與管理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第二,組建一支數字化工作隊伍,博物館可以與高校、社會機構建立合作關系,從高校、社會機構引進技術性人才,為博物館文物數字化保護與管理工作的開展提供人才保障。通過數字化人才培養與引進,為博物館數字化建設提供人才支撐,促使文物數字化保護與管理工作順利進行。
2021年,“印象敦煌”云展覽在上海市奉賢區博物館正式上線。一直以來,敦煌都是比較神秘的存在,是很多人向往的地方。由于敦煌壁畫不可移動的特點,普通民眾無法輕易欣賞到其美麗,云展覽為敦煌藝術走進奉賢搭建了一個新的平臺。從敦煌莫高窟的發現追溯形成起源,從代表性洞窟的藝術珍品到墻繪故事,“印象敦煌”云展覽通過每期五分鐘左右的短片,打破傳統的靜態文物展出方式,利用數字VR視像技術,以云方式全面展示神秘古老的藝術文明,目前已推出《再現敦煌》《吾心歸佛》《飛天樂舞》《經典故事》。這一活動之所以能夠在上海奉賢區博物館展出,是因為2020年一次校館牽手。2020年10月,奉賢區博物館與上海交通大學創新設計研究院簽訂校館戰略合作協議,在多方籌劃下,以比賽形式邀請全國敦煌藝術愛好者共同參與,敦煌設計形態學研究與建設的理念初步形成,為印象敦煌云展覽活動開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博物館與學校、社會資源合作,利用多種不同的方式吸引專業人才,優化數字化文物保護工作效果,為數字化敦煌展覽活動開展提供了基礎保障,展示數字化文物保護工作的價值與優勢。
3.2 重視文物基礎數據采集工作
在文物數字化保護工作中,文物基礎數據采集工作十分重要,是文物數字化保護與管理的基礎。因此,在博物館運營過程中要重視文物基礎數據的采集工作,并將其輸入數據庫中,為文物數字化保護與管理工作提供真實可靠的數據。對實際工作情況進行分析,筆者認為文物基礎數據采集工作的重要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實現文物數據資源的共享,促進文化傳播。在博物館運營過程中,可以將文物數據以視頻、圖片等方式記錄下來,分享在互聯網中,使更多人了解文物蘊含的歷史文化。這樣一來,歷史文化研究者或者對歷史文物感興趣的人就可以通過互聯網獲取文物信息,進行歷史文化的研究工作。
2019年5月16日—8月16日,上海市奉賢區博物館舉辦“雍正故宮文物大展”,這次展覽活動展示故宮博物院120余件珍貴文物,講述雍正皇帝的人生經歷、政治措施及雍正朝的藝術工藝。“雍正故宮文物大展”將雍正時期珍貴瓷器、玉器、書畫、琺瑯器、漆器以及雍正帝御用之物和御筆書法全部呈現出來,為人民群眾了解雍正時期政治文化、生活文化提供了媒介。這次展覽活動是上海市首次開展關于雍正的文物專題活動,也是目前展出故宮所藏雍正文物數量最多的一次展覽。為了吸引更多的人,博物館通過新媒體與互聯網對展出的文物進行簡單宣傳,使更多的人參與此次展覽活動,為中華文化的傳播與發展提供了便利。
第二,為文物修復工作開展提供便利。在文物保護與管理工作中,修復一直都是難點。由于缺少文物完好時的精確數據,修復工作非常困難,而信息化數據采集工作的開展可以避免這一問題。
上海市奉賢區博物館藏有一件乾隆款粉彩堆塑鼻煙壺,該鼻煙壺高5厘米,寬4厘米,是清代比較流行的一種日用品,用以盛放鼻煙。該鼻煙壺先采用堆塑的手法塑造出人物、馬匹、祥云,素燒后再施以粉彩,使生活用品變成一件十分漂亮的小型藝術品。值得注意的是,煙壺上飾的人物,頭戴花翎官帽,身著官服,受執馬鞭,完全是清代官員的寫照,十分富有生活氣息。煙壺底下落有“大清乾隆年制”印章紅款。文物基礎數據采集過程中,可以通過圖片掃描、文字描述等方式,將鼻煙壺的重要信息記錄下來,收錄在文物數字檔案庫中,為以后的保護與管理工作提供信息保障,特別是可以為以后修復工作提供重要信息。
收集到文物基礎數據后,工作人員要將這些數據輸入數據庫中,將文物信息保存在一起,為文物數字化保護與管理工作開展創建良好的基礎。
3.3 建立文物數字化保護與管理系統
在博物館文物保護與管理工作中引進數字技術,建立文物數字化保護與管理系統,為文物保護工作開展提供技術支持,促使文物保護與管理工作高效進行。數字技術與博物館文物保護與管理工作的結合,可以為文物保護與管理工作創建良好的環境,提高工作人員的工作效率。博物館可以根據本館實際情況開發或引進相關系統與技術,運用到實際工作中,為文物保護與管理工作開展提供技術保障。
上海市奉賢區博物館新館共設有兩個常設展廳—奉賢歷史陳列廳和海塘文化廳,同時還有兩個臨展廳。館藏文物有陶瓷、書畫、造像、青銅等類別共計3000余件。奉賢境內現有文物保護點200余處,其中市級文物保護單位3處,區級文物保護單位有32處,文物保護點178處。若是采用傳統人工方式進行文物保護與管理,難度較大,且會因為各種因素對文物外表、形態產生影響。針對此,可以引進現代化藏品數字化綜合管理系統,將文物信息整合在一起,通過全過程管理的方式,實現文物的高質量保護與管理。藏品數字化綜合管理系統具有比較強大的功能,可以對文物進行全過程動態管理。同時該系統還具備檢索功能,通過關鍵詞或者重要詞匯的搜索,快速找到文物信息,了解文物年代、材質、擺放(保存)位置、尺寸、重量等基礎信息。上海市奉賢區博物館的常設展廳,可以引進這一技術手段,提升文物保護與管理效果,為人民群眾呈現更加豐富的文物信息。
4 結語
總而言之,博物館文物數字化保護與管理不僅可以體現出信息技術的優勢,還可以提升文物保護與管理工作的效果。在實際工作中,博物館要重視構建專業的人才隊伍,加強與學校、社會的合作,為博物館數字化建設提供人才支持,加強文物基礎數據的收集,構建文物數據庫,創新文物管理方式,提升文物保護與管理工作水平,為我國博物館事業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張亞曉.博物館館藏文物的數字化保護與管理[J].今古文創,2021(27):110-111.
[2]盧松柏.博物館文物的數字化保護與管理[J].網絡安全和信息化,2021(7):23-24.
[3]耿然.館藏文物及博物館的數字化管理探討[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1(12):109-113.
[4]王桂美.博物館文物數字化保護與管理探究—以孔子博物館為例[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1(2):136-138.
[5]馬琛.試談新時期石質文物保護的新方式—以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石刻文物三維數字化掃描為例[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0(1):58-61.
[6]賈妮梅.淺談縣級博物館文物數字化保護工作—以瓜州縣博物館為例[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9(7):106-107.
[7]楊姣.淺析基層博物館精品文物的數字化保護與管理—以高臺縣博物館為例[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9(4):101.
sdjzdx202203231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