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紅色紀念館應該做好傳承紅色文化的優秀精神和思想內涵的工作,確保紅色文化傳承的真實性、準確性,通過與紅色文化相關的文物的展示,來真正激發廣大群眾了解紅色文化的動力,鼓勵大家主動參與到紀念館未來的發展和創新過程中。文章對新時代背景下紅色紀念館的發展進行研究,以供參考。
關鍵詞:新時代背景下;紅色紀念館;發展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2.01.025
1 紅色文化概述
紅色文化是在革命戰爭年代,由中國共產黨人、先進分子和人民群眾共同創造并極具中國特色的先進文化。自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紅色文化就作為其非常重要的一個部分被繼承和傳揚下來,其中包含許多優秀精神和思想內涵。在對紅色文化進行解讀時,可以從硬件和軟件兩個主要方面來進行:硬件方面主要指一些基礎設施和歷史遺跡,從紅色年代一直保留到現在的歷史建筑;軟件方面主要指革命年代中國共產黨人所形成的民族精神。紅色文化對打造具有中國特色和世界影響的紅色文化產業新品牌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2 紅色革命紀念館陳列展示基本要求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變化,紅色紀念館也要改變其中的主要元素,一定要做好以下幾個內容的明確和區別:
第一,根據陳列展示文物的性質將其分配到不同的室內陳列和室外陳列中;
第二,陳列展示中需要有靜態展示和動態展示的區分;
第三,工作人員在進行時間差的設計時,一定要將臨時陳列和常設陳列之間做出明顯的區別;
第四,紅色紀念館與商業展館之間具有明顯的差異,這主要是因為紅色紀念館需要對廣大群眾特別是青少年進行一定的教育,將整個展覽的主題和內涵傳遞給大家。
紅色紀念館陳列展示空間設計是傳達信息的重要手段,對于人們不同的需求也應當盡量滿足。在進行陳列空間設計的過程中,更要注重人與展品的互動性,使參觀者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展陳之中。
遼沈戰役紀念館成立于1958年12月,原址設在錦州大廣濟寺。1988年10月31日新館落成(圖1),占地面積18.8萬平方米,其中主體館建筑8600平方米,基本陳列設有序廳、戰史館、支前館、英烈館和全景畫館,是建成較早并具有完整紀念意義的紀念性景觀,具有展陳形式和主題內容的雙重紀念性。紀念館館區環境是陳列主題空間的外在表現,遼沈戰役紀念館館區建設圍繞軍事主題,充分利用18.8萬平方米的園林環境,通過遼沈戰役勝利之門、革命烈士名錄墻、遼沈戰役革命烈士紀念塔(圖2)以及軍威園和書法碑林等具有特別紀念價值的信息進行構思,強化中軸線,以具有紀念意義和標志性的門、塔、館為主體,恢宏大氣,莊嚴肅穆。館內陳列內容全面反映了東北解放戰爭的歷史,突出展示了遼沈戰役的勝利進程,揭示了遼沈戰役勝利的諸多因素及偉大意義。陳列展示運用現代陳展理念,突出主題,把握重點,彰顯個性,營造了獨特的陳展環境和個性空間,并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和藝術形式,深度解讀歷史,藝術再現宏大戰爭場景。做到了室內展陳和室外環境的完美融合,靜態展示與動態互動的無縫銜接,吸引了更多的游客,更好地發揮了革命紀念館的教育功能。
3 新時代背景下紅色紀念館的發展策略
3.1 線上線下相結合,增強互聯網意識
紅色革命紀念館的管理人員可以充分利用互聯網平臺來進行資源的有效收集和功能平臺的最大化拓展,利用線上、線下兩種方式來更好地為參觀者描述整個紅色紀念館內的重點陳列,還可以幫助參觀者根據個人的興趣來找到紀念館中與他們相匹配的部分。此外,紀念館的管理人員還可以與當地的學校進行溝通和協調,讓他們帶領學生到紀念館中參觀和學習,或者通過網絡學習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教育,提高整個城市的紅色歷史文化宣傳和發展水平,從青少年做起,真正讓青少年理解革命精神對于我們整個國家發展的重要意義。
3.2 激活紅色基因,強化品牌建設
紅色紀念館的設計人員和管理人員也可以結合當地的旅游資源來推動整個紅色紀念館的發展,探索綜合且系統的發展模式,結合當地的歷史文化特色,更好地實現資源的整合和優化利用,確定一個明確的紅色經典主題,并通過旅游來更好地對其進行推廣。
紅色紀念館也可以針對著名人物的歷史事件進行講解,以更好地迎合旅游業發展,旅游景觀和紅色文化相輔相成,共同實現品牌建設的規模化。還可以利用道路兩旁的商業廣告牌來進行廣告投放,通過這種帶有商業價值的文化內涵宣傳方式,真正做好紅色文化的宣傳,甚至可以將這些帶有紅色文化、歷史經典內涵的廣告投放到人流量較多的火車站和商場等地,真正做好品牌的最大化宣傳和建設。
3.3 加強對紅色文化宣教人員的隊伍建設
紅色紀念館的管理人員在進行宣教人員的選擇時,一定要盡可能從個人素質方面來做篩選,只有宣教人員擁有較高的個人素養和對整個歷史文化具有深刻了解,才能夠真正實現整個紀念館功能和效果的彰顯。宣教人員在參觀者到紀念館中進行參觀時,通過形象生動的方式和語言為其講解當時的歷史人物和事件,讓參觀者真正了解歷史事件的整體脈絡,這也是紀念館向大眾進行宣傳的主要手段。此外,在整個講解過程中,宣教人員應使用正確的宣傳和講解禮儀,根據參觀者的特點和興趣愛好為其進行不同方式的講解,真正做好紅色文化的傳播工作。
3.4 深入挖掘紅色教育資源,最大程度展示和推廣功能優勢
紅色教育資源作為一座城市的紅色文化積淀,對于城市經濟的發展和品牌價值的塑造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而且這些紅色教育資源的價值無法估計,不能用價格來衡量,其隱性的各種價值會附帶到其他與之相關的產業發展中。尤其是對于紅色紀念館而言,紅色教育資源能夠幫助其用實物向大眾進行紅色文化的宣傳,再加上宣教人員繪聲繪色的講解,真正實現紅色文化的傳播,鼓勵青少年將這些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融入自己未來的生活和學習中。
3.5 發揮文化教育職能,抓住文化弘揚根本
教育是優秀文化傳承的基礎和根本,紅色紀念館要想更好地宣傳紅色文化,必須從革命教育著手,緊隨時代的潮流和變化,對青少年學生紅色文化教育進行不斷調整,利用較為直觀的講解來讓他們真正意識到紅色文化對于祖國發展所具有的深刻作用。可以通過舉辦主題教育來讓他們真正體會革命精神,去體驗老一輩革命家在當時艱難困苦的環境下是如何為偉大理想而奮勇拼搏的,在活動過程中提高青少年的愛國情懷,讓青少年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紅色文化的繼承和傳揚中。
4 新時代遼沈戰役紀念館讓紅色文化深植百姓血脈
遼沈戰役紀念館充分發揮自身紅色資源優勢,以遼沈戰役紅色歷史及遺址遺跡為依托,用活紅色資源,講活歷史故事,發揮紅色紀念館獨有特色。堅持理論宣講與紅色故事相結合,廣泛深入開展基層紅色文化及理論,取得了一定成效,目前已開展基層紅色文化宣講600余場。
4.1 加強隊伍建設,夯實紅色文化宣講師資力量
遼沈戰役紀念館不斷充實宣講力量,把紅色文化教育引向深入。一是持續抓好師資素質能力提升,通過加強學科建設、組織學習培訓、外出考察調研、開展觀摩教學等方法,促使宣講人員提高理論水平,掌握民情民意,讓有信仰的人講信仰,增強用學術講政治的能力,把道理講到百姓的心坎里,起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教育作用。二是優化宣講隊伍人員結構。目前,紅色文化宣講隊伍中共有從事文博專業人員58人,宣講員22人,有全國革命文物百佳講述人1名,省五好講解員3名,有多人獲全國講解和紅色故事大賽獎項。從人員構成來看,紅色文化宣講成員有文博專業副高級館員14人,文博專業中級館員31人。紅色文化宣講人員不斷發掘、打磨紅色故事來解讀歷史,把深刻的革命道理和黨的理論融入生動的紅色故事之中,通過宣講人員真情實感的講述,以提高廣大受眾的興趣。
4.2 創新教學方式,提升理論宣講授課效果
隨著現代傳播技術迅猛發展,各種思想文化交流更加頻繁,交鋒更加激烈。在這種情況下,人們理論學習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明顯增強,隨之而來的是,給基層理論宣講帶來了全新的挑戰,對宣講教學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從宣講對象來看,遼沈戰役紀念館紅色文化宣講涵蓋全市農村(社區)、學校、部隊、企業和機關等(圖3),人多、面廣,設施環境、文化環境差異較大,任務艱巨。一是大力實施教學內容改革。遼沈戰役紀念館紅色文化宣講遵循教育規律,改進宣講方式,更新宣講內容。在方式上打破了“一講到底”枯燥乏味的授課方式,將互動、案例、研討等方式廣泛運用于教學和宣講;在內容上緊緊把握理論動態和新聞熱點問題,將最新的理論和本地案例引入到教學和宣講中,使宣講的內容貼近群眾、貼近基層。二是紅色文化宣講主題活動精彩紛呈。為更好地增加紅色文化資源含量,體現紅色文化特色,遼沈戰役紀念館再現經典歷史,精心推出情景劇《歷史的瞬間》《人民的蘋果》,拉進歷史與現實的距離,幫助人們了解革命精神,感受革命歷史。開展了“紅色遼沈‘星’課堂”“紅心 童心—遼沈戰役情景式軍事歷史研學營”等多元化的理論宣講活動,激發了群眾的參與熱情。三是英烈后代講英烈。研發訪談式情景黨課《致敬·梁士英》(圖4),遼沈戰役紀念館紅色文化宣講員梁丹丹親身講述爺爺的故事。課程突破了局限于圖文講解的傳統手段,用主持人現場對烈士后代采訪的形式,穿插了大量的音視頻,生動講述了共產黨員、遼沈戰役特等功臣梁士英的英勇事跡,闡述士英精神的同時展示了其精神的影響和傳承。
4.3 深入開展理論研究,推進理論宣講向縱深發展
為扎實推進紅色文化理論深入基層,深植百姓血脈,遼沈戰役紀念館紅色文化宣講人員深入挖掘遼沈戰役史實、紅色故事的時代內涵,開發了現地教學微黨課《高高飄揚的戰旗》《永遠的士英街》《陣地誓言》《無聲的追思》《小村莊與大決戰》等20余個多種類型黨課,根據不同的需求提供不同的教育內容。同時,遼沈戰役紀念館發揮新媒體矩陣優勢,開展線上紅色文化宣講。利用本館網站、微博、公眾號、快手以及各級新聞媒體、“學習強國”等平臺共刊(播)發遼沈戰役故事60余篇,總閱讀量(點擊量)300萬余次,延伸了基層理論宣講的輻射面。遼沈戰役紀念館紅色文化宣講人員基本為黨員,要求所有宣講員要牢記自己的身份,真正做好紅色文化宣講工作的“傳播者”,積極傳播正能量。
參考文獻
[1]鄭蕊.淺析紅色文化資源在新時代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J].中國紀念館研究,2019(1):159-162.
[2]郭瓊雅.革命紀念館傳承和弘揚革命文化的作用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19.
[3]王增華.淺析新時代背景下紅色紀念館的創新發展[J].黨史博采:理論,2018(11):47,58.
[4]李文麒.新時代下革命紀念館業務工作的探討[J].參花:下,2019(1):141.
[5]熊艷燕.關于紅色紀念館觀眾心理需求的研究與啟示[J].江西科技師范大學學報,2018(4):32-36.
sdjzdx202203231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