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28日,“上海公報”發表50周年紀念大會順利舉行。中美各界人士一起回顧破冰經歷,總結歷史經驗,啟迪前行之路。已近百歲的前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顧問基辛格更是回憶了當年的場景。
今年2月28日上午,“上海公報”發表50周年紀念大會順利舉行。中美各界人士一起回顧破冰經歷,總結歷史經驗,啟迪前行之路。
“中美關系翻開新的一頁”
記憶紛紛打開,1972年中美融冰的歷史逐漸清晰——
通過越洋網絡,已近百歲的前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顧問基辛格回憶起當年場景:當華盛頓出現了與中國緩和的信號后,馬上就有人警告尼克松總統要“謹慎”,但他不為所動,依然向中國釋放出善意。“(當時)美國與中國已經20多年沒有相互‘交談’了,我們不應該假裝(互不來往)是我們之間的‘協議’”。
1972年,尼克松訪華。當時在外交部美大司工作的唐聞生,擔任中國領導人的翻譯。“‘上海公報’發表后,我們都很興奮,中美關系翻開新的一頁。”她回憶,1972年就有18個國家或是跟中國建交,或是提升外交級別,成為新中國成立后中外建交數量最多的一年。
“‘上海公報’結束了中美兩國長期隔絕的狀態,開啟了中美關系正常化的進程。”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在視頻講話中說,這意味著兩個社會制度不同的大國愿意和平共處,標志著國際關系迎來格局的變化。
“上海公報”蘊含中美交往之道
讓與會人士憂慮的是,如今,中美關系面臨自1979年建交以來少有的嚴峻挑戰。大家認為,破解之道就蘊含在“上海公報”中。
“我想,良好的美中關系需要有良好的長期邏輯。”尼克松訪華期間美方翻譯、曾任美國助理國防部長的傅立民說,這樣可以縮小兩國間的分歧,開創兩國人民友誼,讓彼此了解更多。
中國前駐美大使崔天凱則提到了“上海公報”的“創造性”:在同一個外交文書里面,雙方表明非常不同的立場,這是前所未有的,但絕不能說明公報是一個各說各話的文件。正是有更大求同的需要,才有了存異的可能性。為了在更重要問題上達成共識,雙方才會把分歧擱置在一邊。
這一“共識”就包括一個中國、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和平共處、互不干涉內政等,進而成為指導中美關系健康發展的基本原則。在全國友協會長林松添看來,過去50年,中美交往的歷史和現實充分表明,只要雙方共同遵守“上海公報”精神,秉持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的原則,中美兩國和兩國人民完全可以合作共贏,共同發展。
“曾經對手的崩潰,讓美國產生了一種虛假的優越感。”出生在中國的美國前駐華大使芮效儉說,“但這個世界永運不會被一個國家主宰。”他特意提醒華盛頓,美國需要與世界各國進行合作,才能實現本國利益。
與會學者也認為,歷史和現實都證明,發展中美兩個“大而不同”國家間的關系,最關鍵是要“求大同存大異”。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陳東曉說:“美方唯有秉持這一原則,才能超越短期狹隘的國內議程以及國內黨派斗爭的利益藩籬,從美國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中美兩國共同利益出發,來妥善處理兩國間各種分歧。”
“你的成功,也是我的成功”
事實已經證明,中美50年來秉持著“求同存異”原則,各領域合作結出累累果實,惠及彼此民眾。
1972年,“鳳凰”牌毛毯作為國禮飛越太平洋,成為中美融冰的見證。如今,它所屬的東方國際(集團)有限公司與美國社會的交往已經延伸到經貿、人文等各個領域。
“集團對美進出口貿易額年均超百億元,在美國建立多家工廠及研發中心,聘用的數千名員工均為當地人。”東方國際黨委書記、董事長童繼生介紹,面對疫情沖擊,中美兩國同事奔著相同的目標,堅守一線不放棄,“我們彼此越來越理解,越來越信任,越來越默契。無論何時,利益是共享的,風險是共擔的”。他相信,恰似紡織工藝中的經緯織布,中美兩國也能經緯交織、相互交融、和諧共生、美美與共。
回憶起十多年前修建舊金山-奧克蘭新海灣大橋的經歷,上海振華重工集團南通振華重型裝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吳韻仍然感慨萬千。由于技術難度大、參考經驗少,修建過程充滿挑戰。在中美共同努力下,2011年,最后一段橋面鋼箱梁吊裝到位,89.6萬個螺旋螺孔全部準確對接。吳韻至今還記得加州交通部門負責人對他說的話:“你的成功,也是我的成功。”
一紙公報,一條毛毯,一座大橋……中美交往50年來的點點星光,足以照亮未來的路。
崔天凱提到了基辛格《論中國》(本刊有售,訂購熱線:027-87920715)的結尾——如果尼克松總統訪華那一周改變了世界,希望今后中美兩國能夠一起建設世界。“建設世界的重任還要靠年輕一代來完成,我對他們有充分的信心。借用一句北京冬奧會的口號,希望中美年輕一代能夠‘一起向未來’。”崔天凱說。
(《解放日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