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報復趙某,何國榮找到自稱是“省委某廳局領導”的何某元幫忙,將10多條令人咋舌的“罪狀”安在了趙某身上。他還在網上發布了署名為“鄉鎮供水系統五名老黨員”的舉報信,正是這封舉報信讓何國榮現出了原形。
3月4日,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刊文對四川省廣元市蒼溪縣鄉鎮供水總站東溪中心供水站原站長何國榮誣告陷害、貪污一案進行了專題剖析。此前不久,四川省廣元市蒼溪縣人民法院對何國榮案作出判決:被告人何國榮犯誣告陷害罪,被判處有期徒刑1年6個月;犯貪污罪,被判處有期徒刑4年,并處罰金30萬元。
為泄私憤編造誣告材料
從級別上看,何國榮不是什么大官,其貪污情節也遠遠比不上那些巨貪。但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專門刊文分析何國榮案卻有其特殊的理由,那就是他“誣告陷害”他人。
“開具假發票報銷30萬元請客送禮,受賄35萬元……”2021年3月,一封署名為“鄉鎮供水系統五名老黨員”的舉報信在某網絡迅速發酵,將該縣鄉鎮供水總站黨支部書記趙某推到風口浪尖。面對來勢洶洶的網絡輿情,趙某當即選擇報警。
警方通過對比發現,網絡舉報和此前省市紀委監委和巡視巡察交辦的匿名舉報信內容如出一轍,而縣紀委監委早在一個月前就對這些經查不實的問題進行了公開回復。針對嚴重失實的網絡舉報,縣紀委監委迅速聯動宣傳、公安等部門成立專案組。隨著外圍調查不斷深入,始作俑者何國榮伙同他人對趙某“告黑狀”的問題逐漸浮出水面。
何國榮當過代課教師、農技員、水產干部,2003年當上了縣鄉鎮供水總站東溪中心供水站的“一把手”。
“東溪中心供水站從無到有,從虧損到如今固定資產和繳納承包利潤均上千萬,我付出了無數心血。”在懺悔書中,何國榮說出了自己居功自傲的心理。正是這種心理作祟,他視供水站為私人領地,視集體財產為囊中之物,多次利用職務之便騙取、侵吞供水站公款共計88.38萬元用于個人開支。
2019年1月,達到退休年齡的何國榮接到縣鄉鎮供水總站的退休通知。但他認為這是趙某跟自己過不去,發誓要將趙某弄進監獄,于是便找到自稱是“省委某廳局領導”的何某元幫忙。經商議,何國榮和何某元將10多條令人咋舌的“罪狀”安在了趙某身上。
為掩人耳目,何國榮先后兩次前往鄰市,以該市人民政府名義將10多封舉報信分別郵寄至省市紀委監委、巡視組和相關領導。縣紀委監委對上級轉批的信訪件進行深入調查核實,發現舉報內容嚴重不實,在調查后進行了公開澄清正名。
炒作輿論妄圖混淆視聽
獲悉縣紀委調查結論后,何國榮看到如意算盤落了空,便鋌而走險,欲借網絡輿論來給組織施壓。他與何某元一起對原舉報材料添油加醋形成舉報信,還特意加上“如趙某沒受到懲處,將通過抖音、微博等方式擴大事態”等語言,然后花錢請人發布到網絡平臺,也正是這封網絡舉報信讓何國榮現出原形。
2021年,何國榮因涉嫌誣告陷害罪被縣公安局執行逮捕,直到此時,他才知道何某元是騙子。經審查調查,2021年11月,何國榮被開除黨籍、開除公職,涉嫌犯罪問題移送檢察機關依法審查起訴。
此前,假借“反腐”“舉報”等名義對他人進行誣告的官員并不少,但他們最終的結局都是“偷雞不成蝕把米”,反而把自己的問題暴露了出來。
比如2017年1月,沈陽-歐盟經濟開發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李英華被立案審查,其涉及問題就包括“為謀個人職務晉升誣告他人”。同一時期,福建省漳平市原人大常委會黨員干部朱世民也被指存在這一問題。為了尋機報復,2012年7月至2016年1月,朱世民整理了漳平市人大常委會原主任原所征所謂“貪腐”問題,拉攏唆使不明真相者簽名搞“聯名告狀”。接連到上級人大常委會、紀委以及信訪局等單位上訪,還找人將反映原所征所謂“貪腐”問題的舉報信帶到香港,并發到網上。最終,朱世民被開除黨籍并移送司法機關。
信訪舉報絕對不是打壓能者的報復手段
對于那些受到誣告的干部,有關部門都會進行澄清正名。
今年1月播出的電視專題片《零容忍》第三集《懲前毖后》披露了紀檢監察機關為受到誣告的時任云南錫業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張濤進行澄清正名的細節。
張濤上任前,云錫集團兩任董事長先后落馬,企業政治生態受到嚴重破壞。張濤上任后實施多項改革舉措,破除了多年形成的裙帶關系,查處了一批以權謀私的干部,整治了礦山承包亂象,這觸及了部分人的既得利益。一些別有用心者便故意捏造問題線索,借信訪舉報對張濤進行打擊報復。
張濤回憶,當時“舉報接二連三”,讓他“無奈又困惑”。更嚴重的是,這令集團干部產生了縮手縮腳、瞻前顧后的情緒,認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要得罪人,你好、我好、大家好”。
云南省紀委監委經過蹲點調研,決定在云錫集團召開大會,正式宣布調查結果,為張濤澄清正名,眾多干部職工為此叫好。
對受誣告的干部予以澄清正名,是紀檢監察工作的重要方面。2021年1月新修訂的《中國共產黨黨員權利保障條例》正式將澄清正名工作要求上升為制度,旗幟鮮明地向誣告者亮明態度——信訪舉報絕對不是打壓能者的報復手段。
(《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