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驚訝地發現,患兒曾在門診就診177次。其中,半年內就診24次,甚至1天內就診于2名門診醫師,存在較多重復檢查。醫生根據精神疾病診斷標準,認為患病的是患兒母親,這也是中國大陸出現的首例代理型孟喬森綜合征。
家長為何帶著孩子在門診就診上百次?一篇文章揭開事情真相。該文章表明,中國大陸出現了首例代理型孟喬森綜合征(MSBP)。
何為代理性孟喬森綜合征
早在1951年,MSBP的概念就已經出現了,但直到近些年,這個病癥才開始通過一些影視作品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比如在電影《逃跑》中,媽媽編造女兒患有各種疾病,甚至不惜給女兒吃獸藥以營造癱瘓的假象,并且在女兒獲得路人的救助后依然拼命強調女兒“病得很嚴重”。她對女兒常說的話是:“你可能不明白,但我真的是為你好。”
這一切都符合MSBP的特征。MSBP是指照顧者針對被照顧者,以偽造癥狀等方式引發本不必要的醫療診治,借以滿足自己“照顧患者”的病態心理需求,被照顧者多為兒童。
以愛為名的折磨
2015年,發生在美國的一樁謀殺案與MSBP有關,該案被拍成了美劇《惡行》。《惡行》的原型是蒂蒂·布朗利爾,她和女兒吉普茜生活在美國密蘇里州春田鎮。
“吉普茜患有白血病、哮喘、智力發育遲鈍、染色體缺陷、癲癇、癱瘓和肌肉萎縮等多種疾病,是一個完全沒有自理能力的孩子,但她是我存在的意義。”每次講起這些,布朗利爾的語氣都那么慈祥、堅定。
很快,這對勵志母女的事跡迅速傳開。不少人在布朗利爾的網絡空間留言稱,自己在吉普茜的經歷中受到鼓舞,重拾對生活的信心。
直到2015年6月14日下午,布朗利爾的網絡空間發布了一條動態:“那個人終于死了!”
不久,當地媒體發布了整個事情的真相:吉普茜根本沒病,她是在母親的脅迫下裝病,動態就是她發布的,是她教唆男友殺了自己的母親!
原來,在吉普茜3個月大時,布朗利爾告訴別人,女兒患有呼吸暫停綜合征。此后,人們從布朗利爾那里陸續得知吉普茜的眼睛、聽力和消化系統都有問題,且肌肉開始萎縮。
8歲開始,吉普茜就坐上了輪椅,再也沒有站起來過。對此,布朗利爾給出的解釋是吉普茜有染色體缺陷。此后,每隔一段時間,吉普茜就會“染”上一種新病,然后去看新的醫生或去吃一種新藥。
為了應付醫生,布朗利爾自學了醫學和護理,還捏造出女兒智力低下的病情,以便于親自向醫生描述癥狀并引導他們下診斷。
根據醫療記錄,從2005至2014年,布朗利爾帶女兒去醫院的次數高達100 多次,幾乎每次都會做手術,包括腸胃手術、眼部手術等。
在謀殺母親的前兩天,吉普茜曾央求母親能否不做手術,因為這種手術她已經做了20遍。當母親拒絕時,吉普茜選擇了痛下殺手。
中國大陸出現“首例”
此前,MSBP在中國僅臺灣地區有3篇相關的文獻報告。MSBP可以通過幾點來判斷:故意讓被照顧者產生軀體或精神癥狀;照顧者的動機是假裝照顧一個生病的人;并不存在外部激勵(例如經濟利益)的驅使;用其他精神疾病無法解釋。
此次中國大陸發現的MSBP,被照顧者為4歲女童因“多器官疼痛”入院。住院期間,她多次詳細描述身體疼痛,如“胸骨、牙齒、食管、腹部均有疼痛,手指彎曲受限,排尿困難、量少、有疼痛感”等。
住院期間,患兒母親頻繁通過手機瀏覽器查閱病情相關知識,并借此質疑醫生的診斷或要求繼續檢查。她多次向醫生展示手機中大量證明患兒病情的照片,如手指腫脹等。但醫生觀察患兒未見明顯身體不適,其走路姿態異常多為表演性質,講述病情時面部表情輕松,遂考慮心理因素致其疼痛的可能性。
入院第6天,患兒再次詳細描述身體疼痛,如“嘴到腸子一條線都痛,關節也痛”。醫生告知患兒母親,4歲兒童正常情況下無法完成這些復雜、準確的描述,家屬注意不要往疼痛的方向引導。同時,因檢查結果均未發現異常,醫生在患兒入院第7天開始考慮MSBP可能。之后,醫生經調查發現,截至2021年7月,患兒曾在門診就診177次。其中,半年內就診24次,甚至1天內就診于2名門診醫師,存在較多重復檢查。
在此基礎上,醫生根據精神疾病診斷標準,認為這名患兒母親的癥狀較為符合MSBP,建議母親與患兒一同到心理門診進行疏導治療。
(《武漢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