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刑法第240條對“拐賣婦女兒童罪”有明確規定:法定刑的起點為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情節嚴重的直至判處死刑。第241條對“收買被拐賣的婦女兒童罪”則明確規定: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以“收買被拐賣的婦女兒童罪”為關鍵詞,記者在中國裁判文書網共檢索到400多份刑事案件判決書。記者梳理這些判決書時注意到,大部分案件對于收買方的刑罰較低,在一年或一年以內,出現緩刑的情況占大多數,涉及文書300多份,約占七成。此外,“拐賣婦女兒童罪”案件一直高于“收買被拐賣的婦女兒童罪”案件,且二者數據差距懸殊。
對此,中國政法大學反對人口販運國際合作與保護中心主任張志偉表示,對收買方量刑普遍偏低或者緩刑率很高,是司法案例中客觀存在的現狀,“出于懲罰與教育相結合的考慮,另外還有避免打擊面過大,避免解救過程中出現的暴力阻礙,這可能都是立法和執法者的一些考量因素”。
在《我國拐賣婦女犯罪特點及治理策略》論文中顯示,絕大多數收買者為單身男性,占到87.8%,另有極少部分女性和夫婦。收買的目的,主要用于強迫婚姻(包括成為收買者本人或其親屬的妻子,比例達90%),另有小部分用于強迫賣淫和進一步販賣。對于購買被拐賣婦女的原因,論文指出,“由于性別比例失衡、農村高價彩禮等原因,一些農村地區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男性婚姻擠壓’現象,很多男性長期娶不到老婆,退而求其次選擇花錢買一個以實現傳宗接代的目的”。另外一點則是收買者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對“收買被拐賣的婦女也是犯罪”這一法律規定不了解。
多份判決書均顯示,收買方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在身份介紹上,多出現“文盲”和“小學文化”字眼,如(2020)皖16刑終384號判決書顯示,犯收買被拐賣的婦女罪的曹某某為文盲。多數拐賣方通常以介紹工作或對象的名義,將受害者拐騙至偏遠山村,或直接收留有精神障礙的受害方,再將其轉賣給親屬或其他人,主要用于婚配。
《我國拐賣婦女犯罪特點及治理策略》指出,近8成受害人在法庭審理之前已被成功解救,其余受害人根據個人意愿選擇留在收買者家中或下落不明。有448名婦女的獲救所需天數介于0天到14.5年之間,有五分之一的受害人需要等待一年及以上才能獲得解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