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當前烏克蘭形勢,當年毛澤東的兩個預見依然犀利:第一,美國看似龐然大物,實為紙老虎,正在垂死掙扎;第二,蘇聯的野心和能力是矛盾的。這兩方面已經預示烏克蘭危機的結局。而毛澤東為中國崛起設計的國策是“不稱霸”。
“兩霸我們總要爭取一霸,不兩面作戰”
1965年,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與毛澤東談話結束時說:“請主席對美國人民說幾句話,美國人民對中國是有好感的。”毛澤東一針見血地說:“美國人需要再解放,這是他們自己的事。不是從英國的統治下解放,而是從壟斷資本的統治下解放出來。”
1970年5月,毛澤東發表聲明說:“美帝國主義看起來是個龐然大物,其實是紙老虎,正在垂死掙扎。”
1975年9月,毛澤東在談到蘇聯對歐洲的威脅時,對來訪的英國前首相希思說:“美國人會怎么樣?會保護歐洲嗎?我是懷疑。真要打起來,它會跑,跑回去,不干涉,然后再回來。”
毛澤東的這些觀點,指出美國的政治特點,仍適用于現在。
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最困難的時候,美國、蘇聯和中國對立,蘇聯更是大兵壓境。那是真正的“三國時代”,不管是中國、蘇聯,還是美國,都處于兩線作戰的困境。
毛澤東明白,國家外交永遠不能和兩個大國同時作對,但操作起來卻需要高超的外交技巧。毛澤東通過珍寶島一戰(1969年3月2日,蘇聯邊防軍侵入珍寶島,襲擊中國邊防部隊巡邏人員。中國邊防部隊被迫自衛反擊,最終將入侵的蘇軍逐出珍寶島)輕松翻牌,把美國“翻”到中國這邊了。
1972年2月,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后來,毛澤東同周恩來、葉劍英談外事工作時說:“其實這個公報(《上海公報》)沒把基本問題寫上去。基本問題是,無論美國也好,中國也好,都不能兩面作戰。口頭上說兩面、三面、四面、五面作戰都可以,實際上就是不能兩面作戰。”
尼克松走后,毛澤東對周恩來、喬冠華等人再次叮囑:“在兩個超級大國之間可以利用矛盾,就是我們的政策。兩霸我們總要爭取一霸,不兩面作戰。”
1973年2月,毛澤東在與越南勞動黨領導人黎德壽、阮維楨等人會談時道破美國兩面作戰帶來的困境和中國邀請尼克松訪華的原因:
至于美國,中國有句古話叫“百足之蟲,死而不僵”。那個時候,我們有些朋友們不理解為什么我們要請尼克松到北京來。美國困難很大,別的地方緊張起來了,它一定要使東方有個緩和的局面才能把主要精力放在它的國內,放在歐洲和地中海。他跑到北京的目的就是這個。他們天天講平衡,而這個世界就是不平衡,整個世界力量就是不平衡。天天講從實力地位出發,實際上就是想跑,之所以想跑,是因為這個地方實在吃虧,再呆下去不好辦,再就是別的地方局勢緊張。
蘇聯的野心和能力是矛盾的
1973年11月,毛澤東在與美國國務卿基辛格會談時指出了蘇聯的短板。毛澤東在回應基辛格“目前中東的問題是防止蘇聯取得統治地位”的看法時說:
蘇聯那個野心跟它的能力是矛盾的,它要對付這么多方面,從太平洋講起,有美國,有日本,有中國,有南亞,往西有中東,有歐洲。總共只有一百多萬兵,守也不夠,何況進攻?除非你們放它進來,把中東、歐洲讓給它,它才放心,這樣才能把兵力往東調。我們也牽制蘇聯一部分兵力,也有利于你們、歐洲和中東。比如在蒙古,它就駐了兵。我的意見是蘇聯野心很大,對歐洲、亞洲兩個洲都想霸占,甚至非洲北部,但是力量不夠,困難很大。
1991年,蘇聯解體。蘇聯為什么解體?問題出在哪?除了意識形態向西方繳械的原因外,其過度擴張也是重要原因:斯大林時期,力量擴張到東歐,這已達到其力量伸展的合理極限;勃列日涅夫時期,手伸到了印度洋——這不僅越過了蘇聯的力量極限且觸及當時海權大國美國的核心利益。
“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
毛澤東為中國崛起設計的國策是“不稱霸”,鄧小平給中國設計的目標是小康國家。
“小康”實際上是“中等發達國家”概念的另一種表述。提出這些概念并不只是毛澤東、鄧小平出于謙虛,更蘊藏著“只手難扶唐社稷,連城猶擁晉山河”的東方智慧。
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大國崛起于地區性守成,消亡于世界性擴張。能持續發展的大國外交都是守成的,過于擴張會導致衰落。古羅馬帝國、大英帝國、蘇聯帝國和今天的美國霸權都是在過度擴張中衰落的。
毛澤東對此看得明白,1959年3月,他在會見美國共產黨中央書記杰克遜時以美國為例分析說:
美帝國主義看起來好像很強,實際上也是帝國主義中最強的,但也很弱。它的兵力分散得很薄,它在歐洲要駐兵,在亞洲也要駐兵,如此分散,到處都有,結果是到處不頂事。無論從軍事、政治、經濟方面來看,美國都是擴張得非常大的。它越擴張得大,力量就越分散,反對的人也越多,這樣,事情就會向它意愿的反面發展了。美國就好像一個用雙手抱著一大堆雞蛋的人一樣,雞蛋堆得滿滿的,可是一動都動不得,稍一動雞蛋就掉下來了。
1972年12月10日,毛澤東告誡全黨:“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毛澤東意在警示未來中國不要重犯美國式的國家目標與國家資源不匹配而導致國家衰落的錯誤。
可以說,毛澤東的這些預見,對于當前烏克蘭形勢,仍然有極強的現實意義。
(《國際安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