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五千年文明歷程,中國何以成為今天的中國?從《唐宮夜宴》到《只此青綠》,近些年來,越來越火的傳統文化IP(知識產權)從另一個層面回答著“何以中國”的問題,這樣的探討也是每年兩會的熱點話題之一。
走過五千年文明歷程,中國何以成為今天的中國?從《唐宮夜宴》到《只此青綠》,近些年來,越來越火的傳統文化IP(知識產權)從另一個層面回答著“何以中國”的問題,這樣的探討也是每年兩會的熱點話題之一。
從古代文物到現代舞蹈的藝術轉化
舞臺上,當青衣高髻的舞蹈演員翩翩起舞時,“驚艷、古風”幾乎是所有觀眾的共同感受。再往下看,感動隨之而來。舞蹈《只此青綠》,通過“展卷、問篆、唱絲、尋石、習筆、淬墨、入畫”七個篇章,講述了一位故宮青年研究員“穿越”回北宋,以“展卷人”視角“窺”見天才畫家王希孟創作北宋名畫《千里江山圖》的故事。
《千里江山圖》中的青綠設色被抽離出來,抽象成舞臺上的女性人物形象。當舞者們呈現不同的造型和體態變化時,是在模擬山巒的層巒疊嶂。
舞蹈的細節,也高度還原了這種象征意義。舞者高聳的頭飾,就像是《千里江山圖》中的山石;女主“青綠”的扮演者孟慶旸開篇第一個造型雙袖下垂,像是山的紋理,也可以想象成山間瀑布。可以說,《只此青綠》為觀眾呈現了“每一幀都是畫”的視覺盛宴。
在業內人士看來,《只此青綠》之所以出圈,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對《千里江山圖》進行了意境還原。“傳世名畫《千里江山圖》已經提供了相當成熟的藝術母本,其設色之精妙、構圖之磅礴、意蘊之豐厚,本身就是極大的審美享受。《只此青綠》對圖畫意境幾乎進行了一比一再現,這種對傳統文化的尊重也獲得了豐厚的‘回報’:舞劇很自然地共享了圖畫的審美層次。詩劇和圖畫,本質上是不同的藝術門類。《只此青綠》成功地實現了這種藝術轉化,實現了氣脈上的貫通。”
這種藝術審美的成功“轉化”,也和去年出圈的《唐宮夜宴》有相似之處。舞蹈《唐宮夜宴》講述了博物館里唐俑造型的一群唐朝女樂官在赴宴路上發生的趣事。觀眾仿佛看到一群真正的唐俑,在舞臺上“復活”。
無論是《只此青綠》還是《唐宮夜宴》,不少觀眾發出了類似的感嘆:“國寶真的動起來了!這才是中國文化!”
若無遺跡悉心保護,何以得見“雪中赤壁”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湖北省赤壁市因三國經典故事在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中獲得一席之地。該市怎樣保護文化遺跡?如何講好三國故事?
赤壁市融媒體中心記者王鸝介紹說,作為我國古代“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七大戰役中唯一尚存原貌的古戰場遺址,赤壁古戰場景觀眾多。在赤壁磯頭臨江懸崖上刻著“赤壁”二字,相傳為周瑜所書,是赤壁現存最早的文化遺跡。
當然,這里還有周郎石像傲對長江,壯志滿懷指點江山如畫;在拜風臺上,諸葛亮羽扇輕搖,巧借東風,借出三國鼎立新格局……
赤壁文化學者馮曉光說,近幾年,赤壁市政府及文物主管部門建章立制,落實文物安全責任,積極發展文化產業。歷年來,赤壁市配合生產生活建設工程,聯合湖北省考古研究所先后多次對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先后出土三國軍事文物達2000多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12件。
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世界傳媒研究中心秘書長、研究員冷凇說,文化和旅游走到一起就像詩和遠方在一起,傳統的旅游叫衣食住行游購娛,現代旅游與時俱進,更提倡文商養學閑情奇。發展學習型旅游、舉辦古風穿越節等活動將為赤壁文化傳承與發展再添助力。
人大代表建言,傳統文化“何以中國”
其實,將傳統文化保護進行機制化的做法,值得形成一種規范,并且形成示范效應,甚至形成法律將傳統文化保護和發展常態化、系統化。
今年兩會,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浙江小百花越劇院院長王濱梅圍繞如何更科學、更專業地傳播傳統文化提出了兩條具體建議:
一是在線上,建議政府要提出要求,讓抖音、快手等各大平臺加大對優秀傳統文化內容的推流。
二是在線下,建議政府加大對公共領域戶外廣告的引導和監管力度,加大優秀傳統文化宣傳內容的比重和覆蓋面。
對傳統文化保護和利用的真正目的是傳承,而且是創新性傳承。文化要美美與共,要尊重每種文化的獨特形態。從這一角度講,尊重中國傳統文化,尊重中國歷史,其實也是在給世界作貢獻。
(中國新聞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