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中國小康網記者 麥婉華
廣東,中國的南大門,改革開放后成為前沿陣地和引進國外經濟、文化、科技的窗口。自1989年起,廣東國內生產總值連續居全國第一位,成為中國第一經濟大省。2021年廣東地區生產總值為124369.67億元,同比增長8.0%,兩年平均增長5.1%。
經濟、科技、文化等方面的持續高質量發展需要強勁的政策部署、戰略支持。2018年,廣東省委十二屆四次全會便提出了“1+1+9”工作部署。
“1+1+9”分別指代什么?第一個“1”是指以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為政治保證;第二個“1”是指以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為發展主動力。
“9”是指9個方面重點工作。一是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重點,加快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二是以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重點,加快建設科技創新強省;三是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重點,加快構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四是以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為重點,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五是以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重點,加快改變廣東農村落后面貌;六是以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新格局為重點,加快推動區域協調發展;七是以深入推進精神文明建設為重點,加快建設文化強省;八是以把廣東建設成為全國最安全穩定、最公平公正、法治環境最好的地區之一為重點,加快營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九是以打好三大攻堅戰為重點,加快補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跨越高質量發展重大關口的短板。
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按照《綱要》,粵港澳大灣區不僅要建成充滿活力的世界級城市群、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內地與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區,還要打造成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典范。
同時,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在8月18日全文公布。《意見》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支持深圳高舉新時代改革開放旗幟、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除此以外,2020年10月11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還對外發布《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2020~2025年)》(以下簡稱“《實施方案》”),明確了2020年~2025年三個階段的主要目標。

粵港澳大灣區要強調一體化發展,四個核心城市引領,其他城市和周邊地區協同,最終實現共同發展。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這兩大國家戰略,關乎廣東長遠發展,為廣東在新時代繼續走在全國前列提供了千載難逢的重大歷史機遇。就此,廣東進一步與時俱進優化完善“1+1+9”工作部署,在新征程中走在全國前列、創造新的輝煌。
“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這就是粵港澳大灣區的現狀。這樣背景下的灣區建設,在全世界都未有先例。
粵港澳大灣區包括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廣東省廣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東莞市、中山市、江門市、肇慶市,總面積5.6萬平方公里,人口達8000多萬。2020年,粵港澳大灣區創造經濟總量超過11萬億元,是中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在國家發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
如今,《綱要》發布已兩年,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正不斷加快硬、軟聯通,不斷探索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新路徑,不斷向制度創新和改革開放新高地邁進,不斷豐富“一國兩制”內涵。
中共中央、國務院在2021年9月5日和2021年9月6日分別印發了《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和《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改革開放方案》,為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取得新的更大進展、支持港澳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作出重要部署。
其中,建設橫琴新區的初心就是為澳門產業多元發展創造條件。新形勢下做好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開發開放,是深入實施《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重要舉措,是豐富“一國兩制”實踐的重大部署,是為澳門長遠發展注入的重要動力,有利于推動澳門長期繁榮穩定和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而開發建設前海合作區則是支持香港經濟社會發展、提升粵港澳合作水平、構建對外開放新格局的重要舉措。到2035年,前海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更加完善,營商環境達到世界一流水平,建立健全與港澳產業協同聯動、市場互聯互通、創新驅動支撐的發展模式,建成全球資源配置能力強、創新策源能力強、協同發展帶動能力強的高質量發展引擎,改革創新經驗得到廣泛推廣。這對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增強香港同胞對祖國的向心力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副會長陳耀認為,粵港澳大灣區要強調一體化發展,四個核心城市引領,其他城市和周邊地區協同,最終實現共同發展。大灣區建設要吸引各方力量參與進來,帶動和輻射擴散兩種效應結合起來。
這種周邊地區的協同首先體現在交通的便利上。2021年9月7日,廣東召開交通強省建設大會。廣東省交通運輸廳黨組書記、廳長李靜表示,到2035年,“12312”出行交通圈和“123”快貨物流圈全面實現。其中,“12312”出行交通圈中的“1”指的就是以香港深圳、廣州佛山、澳門珠海為核心的1小時交通圈。
伴隨港珠澳大橋、廣深港高鐵等標志性工程建成通車,如今從香港駕車到珠海、澳門僅需30分鐘,香港往來廣州縮短至1小時以內。正在建設的深中通道等一批重大工程,也將進一步讓粵港澳大灣區聯系更密切。
路通,人才更通!粵港澳大灣區各地的人員流動順暢正逐漸體現。以澳門到橫琴創業的青年蔡淵博為例,他告訴記者,從澳門家中出發到橫琴的辦公室,如果路況好的話,只需要半個小時。香港青年郭瑋強則在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創業。他表示,自己從香港家里通過深圳灣口岸到前海也只需要大概1小時。“地緣上的便利,讓更多香港青年愿意到大灣區的內地城市嘗試就業、創業。”
作為香港青年創新創業協會副會長、前海青年夢工場創業聯盟副會長,郭瑋強經常參加深港兩地舉辦的創業活動、論壇等,把自己在大灣區內地城市的發展情況,包括在大灣區發展的優勢、政策扶持等內容分享給香港青年。
除了商業行為,政府部門也在積極努力,促進人才交流和發展。2019年以來,廣東已多批次定向港澳人士(學生)招錄公務員,延攬港澳優秀人才,為港澳人士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搭臺搭梯。在2020年公務員招考中,深圳首次放出5個工作崗位,定向港澳選拔,共吸引446名港澳籍人士報名。
“我認為在粵港澳大灣區內,9個內地城市和港澳兩個特區之間的合作前景非常廣闊。”全國政協副主席、香港特別行政區前任行政長官梁振英表示,粵港澳大灣區城市之間的合作不會局限于已有領域,而是會進一步拓展。
除了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外,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也非常重要。一方面,這是“雙區”驅動的另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進一步深化“1+1+9”工作部署,形成推進現代化建設的具體行動方案和施工圖。
近日,《小康》記者來到深圳前海石公園,只見一塊鐫刻著“前海”二字的巍峨巨石,佇立于前灣片區桂灣河畔,成為前海具有代表性的標志物。一撥又一撥的游客陸續來到公園,他們直奔前海石而去,輪流與這塊石頭合影。除了前海石外,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前海國際會議中心等標志性建筑的崛起都展示著前海、深圳的快速發展。
深圳經濟特區作為我國改革開放的重要窗口,各項事業取得顯著成績,已成為一座充滿魅力、動力、活力、創新力的國際化創新型城市。《意見》指出,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支持深圳高舉新時代改革開放旗幟、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有利于在更高起點、更高層次、更高目標上推進改革開放,形成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擴大開放新格局;有利于更好實施粵港澳大灣區戰略,豐富“一國兩制”事業發展新實踐;有利于率先探索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新路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有力支撐。
記者了解到,深圳的改革舉措眾多。過去40多年,深圳首創1000多項改革舉措,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創造了數百項改革舉措。比如,實施綜合改革試點,為推動深圳改革開放再出發注入強大動力。創業板改革并試點注冊制、深市主板與中小板合并、跨國公司本外幣一體化跨境資金池等一批制度性改革落地見效,出臺數據條例、科技創新條例、個人破產條例等一批全國首創的地方性法規,率先開展數字人民幣內部封閉試點測試,完成首單保稅燃料油加注業務,獲批3單國家級基礎設施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REITs)、項目數量居全國首位。
如今,深圳的改革路徑更加清晰。深圳綜合改革試點突破“一時一地一事一議”傳統模式,是“系統集成、協同高效”“在法治軌道上推進改革”等改革方法論的全新實踐。中央和國家部委悉心指導,推動建立周例會、“雙周報”臺賬等機制,出臺系列支持政策。廣東省委、省政府把103項省級行政職權事項委托下放給深圳實施,出臺6個方面22項具體支持舉措。實施“百名干部破百題”行動,設立“深圳綜合改革試點突出貢獻獎”,營造濃厚的改革氛圍。國家發展改革委專門發文向全國推廣深圳5方面47條創新舉措和經驗做法,深圳改革的示范帶動作用進一步凸顯。
“深圳的綜合改革試點,實際上是在可控的情況下,中央大膽放權讓深圳去做一些事情,我覺得應該是一個全面系統的思考和頂層設計。回到先行示范區的概念,用制度體系、規則體制、市場化法制化的方式,在地方可以集聚國際國內的各種要素資源,實現創新和突破。粵港澳大灣區的規劃綱要提出,要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科技創新中心側重點是產業創新、技術創新,更多的是以市場化的方式,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它的著重點是‘1到N’的變化。”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港澳及區域經濟發展研究所所長、副研究員張玉閣對《小康》記者說。
因此,示范區除了改革路徑更加清晰外,如何進一步創新發展也是非常重要。據悉,深圳市著力構建“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產業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全過程創新生態鏈,發展成為一座充滿魅力、動力、活力、創新力的國際化創新型城市。
“1+1+9”工作部署中,其中一項很重要的是要以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重點,加快建設科技創新強省。在這個方面,廣東近年如何發力?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加快建設科技創新強國和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和產業創新高地的關鍵時期,也是以科技創新推動新舊動能轉換、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時期。廣東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排頭兵,在支撐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中具有重要責任。廣東省牢牢扭住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不動搖,扎實推進科技創新強省建設。
結合本省實際,融入國家戰略目標,全面把握國內外科技發展趨勢,緊扣高質量發展主題,緊密圍繞“四個面向”,廣東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發展的戰略支撐,按照“1+2+7+10”的發展思路提出“十四五”時期廣東科技創新發展的定位目標、重點方向和主要任務。即,圍繞建設更高水平的科技創新強省“1條主線”,立足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雙區驅動”,突出國家重大需求、世界科技前沿、經濟主戰場、人民生命健康、企業創新能力、人才隊伍建設、體制機制改革等“七個聚焦、七個著力”,實施“科技創新十大重點行動計劃”。
除了科技強省外,廣東將文化強省建設納入“1+1+9”工作部署,推動各項文化工作取得新進展新成效。
2月11日,扎實推進文化強省建設大會在廣州召開。大會指出,要聚力實施“六大工程”,強基固本,守正創新,奮力開創文化強省建設新局面。
一是打牢忠誠擁護“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的思想根基。持續深入抓好理論宣傳,創新方式抓好新聞宣傳,聯系實際抓好社會宣傳,推動黨史學習教育常態化長效化,更好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
二是實施主旋律弘揚工程,匯聚奮進新征程的強大正能量。做大做強正面宣傳,主動作為加強熱點輿論引導,嚴格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推動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激勵全省干部群眾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
三是實施文明質量提升工程,努力交出精神文明建設的優異答卷。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扎實推進公民道德建設,深入開展文明創建,接續實施文明創建九大行動,推動形成適應時代要求的思想觀念、精神面貌、文明風尚、行為習慣,讓文明之花開遍廣東大地。
四是實施高品質文化供給工程,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深化文化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打造高水平的文藝精品創作生產體系,建設覆蓋城鄉、優質高效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文化產業體系,不斷增加優質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
五是實施嶺南文化“雙創”工程,致力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注重文化資源系統保護整體保護、品牌化提升和活化利用,推動嶺南文化煥發新的時代光彩,在“各美其美”“美美與共”中融入中華文化大美。
六是實施對外傳播工程,講好中國故事、灣區故事、廣東故事。進一步強化對外宣傳,深化文化交流,在服務國家對外大局中展現廣東擔當、廣東作為。文化繁榮發展關鍵靠人才,文化強不強關鍵看人才強不強。要強化文化人才隊伍建設,創新文化人才工作機制,完善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吸聚培養更多立場堅定、造詣深厚、影響廣泛的文藝名家、領軍人才,培養扶持更多傳承弘揚嶺南文化、長期扎根基層的群眾文化工作者、非遺傳承人、工藝美術師,不斷夯實文化強省建設的人才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