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中國小康網記者 張玉榮
鄉村振興戰略是中共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決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隨著鄉村振興戰略號角全面吹響,各地紛紛行動起來,探索發展新路徑,鄉村振興創樣板。
高州市是廣東省農業大市、全國水果第一市、中國荔鄉、世界儲良龍眼發源地。近年來,按照黨中央部署和廣東省委、茂名市委要求,高州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了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成為鄉村振興中一顆耀眼的新星。
近日,多名專家學者接受《小康》·中國小康網記者專訪,暢談高州鄉村振興的特色和亮點,并貢獻出他們有高度、有廣度、有深度的觀點和建議。
鄉村振興是中國農業農村現代化必經階段,甚至可說是必由之路。高州的鄉村振興,廣東省、茂名市、高州市都非常重視。高州在鄉村振興上可圈可點,走出了自己的特色,可用“五個結合”來闡述。
第一,把村容村貌提升與產業提升相結合。改變村容村貌讓老百姓能過上好生活,必須把村容村貌的提升和產業提升結合起來,才能發揮環境優勢,讓環境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這是鄉村振興很重要的一點。
第二,在振興產業過程中,把發展新興產業和提升傳統產業相結合。
高州傳統的產業基礎很好,我在高州當縣長、縣委書記時,高州是全國水果第一縣,當地的種養業非常好。種植業主要是種水果,人均一畝水果,而且這些水果都是優質水果。高州靠什么讓農民奔小康?當時我們就提出要“依靠科技,搞活流通,興糧足食、興果富民、興工強縣”的“三興”工程。興糧足食就是要重視糧食生產,但高州人多田少,不能把搞糧食生產作為商品經濟來搞,種糧食只是為了滿足群眾口糧。但興果可以富民,讓農民走向小康。1989年時,我和上級領導到農民家做調查,種果收入好的果農,一戶的收入都有3萬-4萬/年,最多一戶年收入64萬。農民的收入主要來自種香蕉、荔枝、龍眼等。農民種果收入多了,在農村開始建樓房,目前高州農民百分之九十五都住上了樓房。

原廣東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廣東省總工會主席鄧維龍 張玉榮 劉豈蓉/攝
第三,把產業提升和改善民生相結合。共產黨執政目標是全心全意為老百姓服務,鄉村振興也是為改善老百姓生活。
要做到這條,產業提升要跟老百姓生活的提升相結合,這個很重要,是我們發展經濟的目的,讓老百姓在振興過程中受益,共建共享。比如在農民自家樓上搞光伏發電還能有收入。高州接下來的鄉村振興,主要還是要用現代信息手段去改造傳統、提升傳統。與此同時高州要大力推進數字農業。
第四,把產業提升與人才振興相結合。產業振興需要人才,產業振興是人才振興的一個載體。高州素有“廣東四大文教之鄉”的美譽,文化底蘊深厚,教育已成為當地群眾公認的品牌之一。高州重視教育重視人才振興,在這方面有很好的做法,培養輸送各類人才并為鄉村振興做貢獻。將產業振興與人才振興相結合,推動人才集聚與產業發展同頻共振、互促共進。
第五,把鄉村振興跟農村城鎮化相結合。高州深入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優化城鎮布局結構,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提升農民文化素質水平,促進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實現鄉村治理現代化,讓農村變得更加宜居宜業。
高州是廣東的一個農業大市,是我國水果第一縣(市),荔枝、龍眼、香蕉馳譽中外。在推進鄉村振興過程中,高州市能按照中央、省委省政府有關部署,認真落實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的要求,舍得投入,落實責任,創新機制,扎實推動落地見效,呈現出不少亮點。至少有3個方面:
健美操普修課程作為健美操課程體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反映著健美操整體課程的開展程度,是健美操課程體系是否需要優化改進的決定標準之一。河南省高校應提高對健美操普修課程的重視,保證師資隊伍建設,保證基礎設施建設,豐富教學內容,構建新型的健美操教學模式,從而優化河南省健美操課程建設,提高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
一是建強產業。
高州是傳統產業如龍眼、荔枝、香蕉等大市,也是糧食大縣。近年來,高州黨委政府圍繞產業發展振興,突出以農產品加工、文旅融合、田園綜合體、冷鏈物流等為著力點,引進社會資本積極參與,補齊掣肘鄉村振興發展“短板”,走出了一條產業振興的好路子。首先是強基礎,為產業發展夯實基本條件。著力推進高標準農田、田頭小站、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等建設,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二是強產業鏈,推動優勢農業全產業鏈強基、提質、長鏈、融合、富民;三是強業態,推進農業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尤其注重挖掘產業文化如荔枝文化、舉辦荔枝文化節等,打造現代“三高”農業生態觀光游、荔鄉文化風味游等,賦予鄉村產業更多新業態,煥發出產業融合新活力;四是強服務,如在全省第一個探索田頭小站建設、提供冷鏈物流服務。
二是建美鄉村。

廣東省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劉洪盛
近幾年來,高州在推進鄉村建設方面,結合實際探索了一些好做法、好經驗,推動鄉村振興落到實處、見到實效、群眾滿意。在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方面,實施整體推進,把責任落實到每個鄉鎮、每個村,能夠按時完成省確定的基礎整治任務,高州也被定為廣東省全域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示范縣。另外,在全面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基礎上,高州市結合鄉村資源稟賦和推進鄉村旅游發展需要,著力推進連線連片打造美麗鄉村示范片、示范帶,推動美麗鄉村從“盆景”變“全景”,充分展現了鄉村價值,帶動了鄉村發展。如高州利用荔枝、龍眼優勢打造了39公里的風貌帶、景觀帶、產業帶,橫跨根子鎮、分界鎮兩個鄉鎮。
三是積極改革創新。
高州市在推進鄉村振興過程中,敢于擔當,主動作為,能結合實際創新方式方法,能圍繞群眾實際沖破僵化思想觀念,展現了一種改革精神和求真務實的精神,也激發了鄉村振興的活力,調動了群眾內生動力。如在產業方面,針對產業鏈條不完整問題,在全省第一個提出開展“田頭小站建設”,非常務實、接地氣。在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方面,如何調動群眾積極性和主動參與,提出開展“小三園”建設,印發了《高州全民參與鄉村振興“十二條”做法》,美化和改善了環境,實現了村莊清潔行動常態化、長效化。在發揮農村金融助力鄉村振興方面,積極協調金融機構結合實際創新設立了“農房管控風貌貸”,得到省的肯定。此外,還有很多創新,如聚焦“三大主線”( 聚焦支部建設主線、“頭雁”隊伍主線、基礎保障主線)、建強基層組織的戰斗堡壘; “小手拉大手”(發動學生獨立或借助家人力量至少建設1個“小三園”)“巾幗評家園”活動、組建“好心家庭”保潔隊等。
下一步,除持續推進各項工作外,建議高州高度關注六個方面并下功夫努力取得更大成效。一是要加強學習習近平總書記“三農”重要論述,牢記總書記對廣東的囑托,切實用于武裝思想、推動工作、指導實踐。二是要加快推進鄉村振興,率先探索在縣域內實現城鄉融合發展的途徑和路子,并取得實效。三要高度重視初級農產品包括糧食安全保障問題,發揮好高州產糧大縣(糧食作物種植面積90萬畝、年產量40萬噸)的作用,在解決“兩個要害”即耕地保護、種子(有連片的野生稻,保護區面積共239畝,是全國普通野生稻面積最大、保護最好、種性最原始的區域)方面多做工作、多作貢獻,探索高州路子。四是要高度關注農民增收問題,積極拓寬農民增收途徑,尤其積極探索農民增加財產性收入和提高生產經營性收入問題。五是要努力探索新型集體經濟發展路子,壯大集體經濟實力,夯實基層組織建設,更好帶動群眾走向共同富裕。六是要切實解決鄉村振興成果鞏固和長效管護機制建立問題,破解長期存在的重建輕管現象。

華南理工大學鄉村振興與發展研究院院長葉紅
高州以農業為載體發展新的特色產業。有了農業的載體,二三產結合科技,就有了農業科技。從農產品加工再到產品交易,高州正在建設廣東高州RCEP荔枝(龍眼)國際采購交易中心。有了這個交易平臺,它就能產生跟種植、加工完全不一樣的價值,催生以農業為載體發展的新型產業。
人居環境方面,高州這些年也做得非常有特色。廣東提出“四小園”,就是當年高州最開始提的“小三園”,即小花園、小菜園和小果園。這是鄉村建設特別好的一種模式,既體現了鄉村特點,又讓村民能主動且便利參與進去,把宅前屋后的空地利用起來。從“小三園”到“四小園”,高州鄉村人居環境整治讓鄉村成為優質生活的載體,是很重要的創舉。這個創舉體現了高州在鄉村建設方面的創新性,不但創新還能落地。
在鄉村振興過程中,高州的精神文化也得到提升。比如廣東舉辦鄉村振興大擂臺,高州的鎮村拿過兩屆冠軍。為什么能得冠軍?這跟當地的村民積極參與、地方政府領導高度重視、采用了正確科學的方法發動激勵村民有關系。
高州以現代農業為載體新型產業為主導,不同的鎮、村,都有一些新型的產業和新型的主導產業。高州在人居環境方面也做得很好,形成了文化創意為靈魂多產聯動的良好局面。高州多措并舉促進鄉村振興、各級政府高度重視村民積極參與,而且勇于創新,與專業團隊形成非常好的互動共鳴。比如,茂名被確認為全國第一個碳中和新鄉村的示范市,高州就完成了第一批農房光伏頂。
高州的早熟荔枝、大果龍眼、龍眼干,本地香蕉及北運蔬菜,還有生豬、蛋雞養殖等,都比較出名。高州農業的整個基礎優良很有潛力,每個鄉鎮都有它的特色。該市商品化起步早,農業產業化發展不錯,近期相對有點慢還需加強。
建議高州做好優勢產業的發展規劃,加大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應用,調整南菜北運的品種種植結構,大力發展適度規模的家庭農場,加大農產品產后加工與商品化處理,同時適當發展一二三產業融合項目。
比如提升農業品牌,建議高州把原來的亮點特色再宣傳擦亮一下,將優勢重新規劃和發展。產業化方面應該加大力度,通過農業產業園、龍頭企業、家庭農場等帶動整體的產業發展。

廣東省政協常委、華南農業大學教授陳日遠
因為文化底蘊挺不錯,高州還可以結合鄉村的一些旅游資源發展鄉村旅游。比如可以結合荔枝節、龍眼節等一些農特產品發展特色旅游。一二三產業農旅這塊也要發揮作用,增加整個第一產業的附加值。
高州通過大規模種植北運菜,現在已經發展為廣東最大的北運菜生產基地,成果顯著。農業部相關文件也提到加強北運蔬菜基地建設和高海拔地區蔬菜生產基地的建設。蔬菜方面,廣東省有廣闊的市場。面對大灣區、珠三角,高州可以適當調整產業結構,不局限于面向北方或是種四季豆、西葫蘆。此外,高州養豬產業基礎深厚,養殖量大。雖然近兩年養豬效益稍微下降,但是肉豬畢竟是農業生產物資,政府、企業以及基地要布好局,同時要注意養豬整個投入產出和環境治理的問題。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鄉村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靈魂,是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內生動力,是增強全體國民文化自信、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源頭活水。
鄉村文化振興離不開文化基礎設施的有效供給、優秀鄉村文化人才的挖掘培養、鄉村文化產業的孵化培育,以及鄉愁故事的提煉活化。在高州市元壩村、杏花村的文化打造中,體現了“四字方針”:
一曰“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如在杏花村巧借唐代杜牧筆下和山西汾酒“杏花村”,通過景墻、雕塑、3D彩繪、詩詞歌賦及特色場景,賦予其時代內涵和本土意韻,讓人恍若置身于古色古香的浪漫酒鄉,意韻雋永;元壩橋頭村別出心裁地利用河邊小山坡,打造獨具文化意韻的潘茂名文化小游園。
二曰“聚”。聚焦村莊獨有文化資源,打造富有本土特色的文化IP。“英雄母村”儲良龍眼、陳濟棠之舊居、知青農場、南秀河是杏花村獨有的文化要素,通過充分整合利用優勢資源,打造集母德、愛國、知青、生態四位體一體的特色文化,提升了村莊文化品質和歷史底蘊。通過對儲良母樹公園進行改造,通過“思源井”“感恩亭”“母德園”“龍眼廊”活化改造,將儲良母樹與嶺南圣母冼夫人的精神進行人格化,統一到中華民族的傳統孝道和感恩文化中。
三曰“留”。充分保留村莊歷史文化肌理,留住鄉愁。在杏花村文化建設實踐中,大量保留了村內現存古宅、殘墻、老橋、古樹、舊的生產生活場所,通過修繕活化及場景再造,點石成金,賦予其嶄新生命力。通過將知青炮樓、老知青舊居、陳濟堂先生舊居等舊式建筑進行微改造,賦予其新生命力,讓人們在新的時代領域里能近距離觸摸杏花村滄桑的歷史根脈。
四曰“拓”。拓展延伸其文化內涵。因地制宜在村中設置有墻繪、石刻、農耕剪影墻、黨建扎景、趣味雕塑造場景等,將中國傳統文化、黨建文化、鄉愁文化等融為一體,滲透到村莊建設方方面面,為積淀村莊文化底蘊作出了有益嘗試。(龍步云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