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洪武
(1.池州職業技術學院,安徽 池州 247000;2.池州市園林科技應用研究所,安徽 池州 247000)
2013年12月12日,習總書記首次提到海綿城市理念,“在提升城市排水系統時要優先考慮把有限的雨水留下來,優先考慮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設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2014年我國啟動了“海綿城市”建設設點申報工作;2015年,財政部、住建部、水利部聯合發布確定了第1批16個海綿城市的國家級試點城市;2016年,三部委又共同確定了第2批14個海綿城市國家級試點城市[1]。同時,各省市級的海綿城市試點建設也在借鑒中不斷推進,至此,我國海綿城市建設進入了全面推進的階段。
安徽省池州市地處皖西南,長江下游南岸,境內水資源豐富。但由于處于亞熱帶邊緣以及地勢的原因,易形成秋旱和內澇。作為第1批海綿城市的國家級試點城市,池州市齊山大道綜合改造項目被列為首個試點建設的示范項目。改造過程中,探索性地利用了低影響開發技術(LID)進行道路建設,引入綠色道路的設計理念,利用植物景觀對雨水進行了有效控制,減少了雨水徑流直接排入附近水體,緩解了城市水澇,同時改善了城市道路景觀和生態環境,將道路開發對環境的影響降到了最小,具有很好的示范意義。本文對該項目建設過程中植物要素的應用狀況進行了調查研究,以期為同類型項目提供案例借鑒。
海綿城市,國際通用術語為“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是一種新型的城市雨洪管理系統?,F有的海綿城市建設目標,是通過海綿城市建設,綜合采取“滲、滯、蓄、凈、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地減少城市開發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將降雨進行就地消納和利用。
與傳統的高強度土地開發不同。海綿城市建設是在滿足人們發展需求的同時,遵循與順應自然,在開發建設時構建人與自然、土地利用、水環境、水循環的和諧發展[2],讓城市對環境變化與自然災害有“彈性適應”的能力,恢復在傳統建設模式下遭到破壞的城市水生態。
與傳統的快排模式不同。快排只考慮水的排放,未結合水資源的收集與利用,是利用傳統的“灰色”設施快速排水及末端控制。在海綿城市建設中要改“蓄水”為“排水”,要充分利用城市中原有的河湖、濕地、坑塘、溝渠,在新的生態價值觀引導下設計的生態草溝、雨水花園、綠色屋面等“綠色”設施,實現慢排緩釋和源頭控制。
作為海綿城市建設5大基本要素之一,植物在海綿城市建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不可缺少的部分。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海綿城市建設要統籌地上與地下,要“面子”,也要“里子”[3]。植物景觀設計主要在“面子”工程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基于LID技術的具體措施在海綿城市中可以以植草淺溝、雨水花園、生態樹池、蓄水池等各種海綿體的形式存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利用植物的地上部分實現削減雨水流速,增加滯留時間,增加下滲;利用植物的地下部分可以吸收部分雨水、增加蓄水以及植物的修復、凈化雨水的作用,實現海綿城市“滲”、“滯”、“蓄”、“凈”,發揮海綿體功能。同時,通過合理的植物選擇與配置,可以提升城市景觀效果,做足“面子”工程。
因此在海綿城市建設中,植物的選擇應用與合理配置是海綿城市建設中一個關鍵的環節。
城市道路承擔著城市交通的重要功能,道路綠地的海綿改造與建設自然成為海綿城市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
2.1.1 基本情況
齊山大道綜合改造項目是池州市海綿城市建設的一個示范項目。道路全長4.5km,南起高速轉盤,北至南門轉盤,南北雙向6車道,道路紅線60m,是進入池州市區的最重要的南北向城市道路,承擔著池州市的重要交通以及對外展示的作用。道路兩側自然水體為月亮湖與南湖,月亮湖水質常年為Ⅲ類,南湖為Ⅳ類,水質存在一定程度的污染。
根據齊山大道自然本底情況以及海綿城市改造方案,可將齊山大道分為南、中、北3個區段,南段主要進行節點設計,重點改善積水點,解決場地的排水問題,在保留現狀行道樹的基礎上進行生態樹池改造。中段主要通過雨水花園、植草溝、植被緩沖帶提高對初期雨水的收集、凈化能力,并設置蓄水池提高雨水蓄存量。北段主要以下沉綠地、生態樹池實現道路雨水的洪峰削減與下滲增加。區段內超標雨水經植物海綿體充分滲透、滯蓄、凈化后直接排入兩側水體月亮湖及南湖。
對齊山大道南、中、北3個區段進行植物種類、生長狀況、生態習性等進行綜合調查,調查結果如下。

表1 齊山大道植物品種調查表
2.1.2 存在問題
基于以上調查,齊山大道現有植物改造存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如下幾方面。
2.1.2.1 植物品種選擇單一,配置不合理
根據上述對齊山大道海綿改造路段進行調查后統計表可知,齊山大道植物設計應用達64種,其中喬木15種,灌木23種,地被26種,但大多數植物應用的頻率較低,喬木類應用較多的是香樟、欒樹等,灌木類較多的是雞爪槭、櫻花等,地被類較多的是南天竹、金邊黃楊等,多數植物應用頻率較低不利于生態多樣性的發展。在對齊山大道的植物配置調查中發現,植物的配置形式單調,不富于變化。如,南段的機非隔離帶是香樟、紫薇和馬尼拉(黑麥草)的喬灌草3層搭配,植物配置層次過于簡單,景觀視線十分通透,沒有很好的生態與景觀作用。且中段的路旁綠地多以樹陣形式,缺乏植物組團景觀。
2.1.2.2 工程施工影響綠化效果
調查發現,機動車道與非機動車道的分車帶以及人行道道旁植草溝內植物生長優勢明顯劣于雨水花園內的植物。在分車帶中甚至出現地被裸露,成片死亡,尤其靠近交通信號燈、路牌等構筑物時,因構筑物下方混凝土基礎范圍過大影響四周植物的生長。
2.1.2.3 忽略“海綿”的要求,植物水土不服
海綿城市是通過工程的手段,實現地面雨水的自然積存與利用,綠地更多的承擔著雨水收集的作用,因此植物的耐旱、耐澇性是植物選擇的重要指標。如,在齊山大道中段機非隔離帶的下沉綠地中,不耐澇的紅楓在雨季浸潤后生長態勢表現不佳,沿人行道一側的植草溝中鳶尾在旱季及高溫曝曬下葉片萎蔫發黃。
基于對齊山大道現狀的調查中存在的問題,結合海綿城市建設的技術標準,在海綿城市植物的選擇與配置上建議依據如下幾個原則。
2.2.1 適應性原則
強調鄉土樹種的應用,適當引種優良樹種。鄉土樹種是一個地方文化屬性的生態體現,強調鄉土樹種是道路綠地植物設計的重要原則。據統計,在池州市約116種常用綠化樹種中,鄉土樹種約72種,占比62%[4]。池州市鄉土樹種種類資源豐富,為道路綠化提供了很好的樹種保障。鄉土樹種的生態表現好,其生態效益和景觀效益突出,在基于海綿城市理念的道路綠地植物設計中因強調鄉土樹種的重要性,如杏樹、銀杏、鵝掌楸、冬青、廣玉蘭、石楠等都是生態與景觀效果均表現良好的植物品種,可廣泛的應用在道路綠地中?;诤>d城市理念的道路綠地植物的設計是通過提高路面雨水資源的收集來實現道路綠地在海綿城市建設中的蓄水目標[6]。海綿城市建設中的道路綠地增加的下沉式綠地、生態樹池、植草溝、雨水花園等地面蓄水綠地要充分實現雨水的自然下滲與積存,從而使得選擇在這些綠地中的旱生植物在雨季需要有較強的耐水濕能力,植物選擇時應更重視植物旱生濕種的能力。
2.2.2 功能性原則
合理篩選抗性樹種,實現植物凈化功能,是海綿城市道路植物選擇時的又一個重要原則[5]。道路上的汽車尾氣、路面瀝青、輪胎橡膠等,都是道路雨水重要的污染源。齊山大道作為池州市對外交通的重要干道,車流大,人流多,其道路環境污染比十分嚴重。
分別對齊山大道下雨時產生的初始徑流的水質進行采樣,測定包括氨氮、化學需氧量(COD)、總磷(TP)、總氮(TN)以及固體懸浮物(SS)在內的數據。為進行數據對比,同一時間段同一場下雨過程中,分別在和諧花園小區、池州職業技術學院校園內采樣作為對比實驗組。
本研究齊山大道采樣點為2處。對比圖1、圖2發現,以齊山大道為代表的道路水質各項數據均高于小區、校園內測定的數據,尤其化學需氧量和固體懸浮物,在下雨初期,道路上雨水中含量遠遠高于小區及校園等其它環境里雨水中的含量。在海綿城市建設過程中,要實現對雨水收集后“凈”的功能,在利用植物蓄水過程中應高度重視植物對雨水的凈化能力。道路綠地是道路雨水收集中水污染處理的第一道環節,可以重點考慮葉面大,根系發達,吸附污染物能力強的樹種,在路面雨水匯集或下滲過程中利用這樣的植物進行水污染的第一道處理[6]。

圖1 齊山大道與和諧花園采樣結果

圖 2 齊山大道與池州職業技術學院采樣結果
2.2.3 景觀性原則
道路空間是城市交往、流通的重要通道,尤其城市主干道更是一個城市的對內交通主動脈和對外展示的重要窗口。道路植物多樣性是道路綠地生態的基礎,能夠體現綠化水平,也能代表一個城市生態發展的理念[7]。在植物選擇和設計中要強調景觀性的原則,通過豐富植物品種,增加植物造景層次等方式實現植物景觀設計內涵的充實。依靠適應性強的鄉土植物的選擇應用是豐富多樣性,提升景觀水平的一個重要渠道,同時還可以通過適當引種馴化良好的外來樹種來增加道路植物的多樣性。除在交通島、路口等重要交通節點處需注意保持視野的開闊,保證行車、行人的安全,在道路的景觀節點等重要位置,可以通過合理的植物選擇和搭配,形成多層搭配及豐富的季相變化來充實道路植物的景觀性。現有齊山大道中段機非隔離帶中植物造景層次不夠豐富,僅用小喬木和地被的簡單層次,如果適當增加大喬木和花灌木豐富層次則可以很好的提升其景觀效果。
通過調查,在對池州市本土綠化植物大量比對分析的基礎上,篩選出以下植物種類,建議在池州市海綿城市建設中道路綠地建設中進行選擇應用。
基于對齊山大道現狀調查分析,根據表2建議植物,針對分車帶及人行道的綠化設計提出以下幾種景觀搭配組合,以期為后續項目提供參考。

表2 池州市海綿城市建設中道路綠地建議應用的植物種類

表3 池州市海綿城市建設中道路植物搭配標準
道路海綿城市改造時植物選擇應遵循以下幾個原則:分車帶及人行道喬木選擇應注意枝下高,以不遮擋行車、行人為標準;喬灌木不宜選擇坐果過大植物,防止落果砸車、砸人;分車帶不宜選擇落花落果多以及對修剪養護要求高的植物,減少維護投入;海綿城市改造中,要適地適樹,尊重植物本身耐水、耐旱性。
齊山大道的植物現狀調查結果表明,喬灌木在道路綠地的應用上種類偏少,部分種類應用頻率較低,植物的配置方式在具體應用于海綿城市的要求上還存在差距。基于海綿城市理論的道路綠地中植物的選擇與配置應結合生態適應性、功能性及景觀性等原則,要充分結合實際氣候、地勢、地貌等情況,因地制宜,合理選擇,科學設計,針對道路具體情況采取低影響開發措施,重點做好鄉土植物調查、旱生耐濕植物適應性、植物對徑流污染凈化的能力等工作,實現植物在海綿城市道路建設中長期且充分發揮作用,實現生態和景觀的雙重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