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如冰 蘇建蘭
(西南林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云南 昆明 650224)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發展中國家由傳統農業經濟向現代工業經濟的過渡,二、三產業的不斷發展,逐步增多的就業渠道等引力及傳統的小農經濟實現農業規模化經營成本較高等原因的推力使得農村剩余勞動力由農村轉移至城鎮。此現象造成農村“空心化”、農業邊緣化等問題突出[1]。
當前工業化和城鎮化逐漸達到現代化水平的標準,我國的“三農問題”逐漸得到緩解,政策的引導與推進以及城鎮高消費生活的壓力等多重原因,浮現“反哺”現象,即農村剩余勞動力由城鎮轉移至農村。目前全國返鄉創業人員已超過800萬人,帶動約3000萬人就業[2]。農民工返鄉就業、創業的現象成為新的“熱潮”,農村“空心化”等問題逐漸得到緩解,農業及農村的發展獲得新機遇。總之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流出”與“流入”制約著現代農業的發展,研究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如何影響現代農業成為了促進農業現代化及合理利用勞動力資源的重要課題。
富民縣隸屬于云南省昆明市,全縣轄2個街道,5個鎮及75個村(居)委會,494個自然村[3],“十三五”末期,全縣農村人口占戶籍比重65.1%[4],農村人口占比較大。富民縣以農產品為提高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途徑,富民縣先后被列為省市生豬、禽蛋、板栗以及優質大米的生產基地和“菜籃子”工程基地。“十三五”期間,富民縣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以內,轉移就業2.2萬人次[4]。較低的失業率百分點以及轉移就業的人口數量足以證明富民縣農村剩余勞動力流出至城鎮已經成為一種政府提倡且常見的趨勢。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落實,富民縣政府對支持農民工返鄉創業、就業問題也提出一系列幫扶政策,在未來將吸引更多的勞動力從城鎮向農村回流。如今富民縣的現代農業剛剛起步[5],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流出”與新階段浮現的“回流”現象勢必會對當地的現代農業產生沖擊。為研究富民縣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如何影響現代農業,運用文獻歸納法,以“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現代農業”為關鍵檢索詞查詢相關中英文數據庫,對近10a的文獻進行梳理和總結。
就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如何影響現代農業這一課題,國內外學者的研究方向多以勞動力由農村流向城鎮這一現象為主要構思點,大部分學者認為農村剩余勞動力流出對現代農業發展產生了極大的負面影響,就農村剩余勞動力由城鎮回流至農村這一新時代趨勢如何影響現代農業仍處于探索階段,大部分學者對這一趨勢如何影響現代農業多持積極態度。國內外相關的研究動態對于今后研究富民縣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如何影響現代農業具有重要參考意義,因此筆者將對國外相關學者的研究動態進行梳理和分析。
農村剩余勞動力由農村轉移至城鎮不僅是城鎮化、工業化不斷發展的源泉,也對現代農業的發展產生了極大的沖擊。國外大部分學者認為此現象對農業發展產生不利影響。有學者通過對印度勞動力轉移對農業以及農村婦女工作量的影響研究,分析指出農村男性勞動力轉移至發達地區,會使轉移家庭對從事農業活動缺乏興趣[6],將對區域內農業的發展產生不利影響。學者De Brauw A也認為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是農村經濟發展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會減少農業生產,威脅糧食安全[7]。Wegren以俄羅斯的農業發展為基本立足點,進而論證出農村年輕勞動力流出農村,熟練工人的缺乏等原因導致沒有足夠的人力資源支持糧食生產,從而損害當地在全球食品市場的競爭力[8]。除此之外,也有學者通過對中國農村及工業部門的勞動力市場份額進行分析,提出了清晰的見解,即中國的勞動力由農村流向城鎮將會導致農村的勞動力短缺[9],這與中國學者的部分觀點不謀而合。根據農村剩余勞動力流出如何影響現代農業的相關文獻的研究可以得知,大部分國外學者都持消極態度,且觀點較集中于勞動力“流出”會導致農業部門及農村勞動力缺乏,也有部分學者提出此“流出”現象會威脅糧食的供給保障。
目前國內探究農村剩余勞動力流出對現代農業影響的相關理論已至成熟階段,大部分學者認為此影響為負面效應,劉健勛認為農村剩余勞動力流出使得農村勞動力減少,只能使用先進的農業機械以替代勞動力在農業中的作用[11],勞動力成本增加。此外,高素質的勞動力以及青壯年轉移至城鎮使得農業生產部門缺乏人力資本,導致農村勞動力“空心化”及“老齡化”現象嚴重。且當農村勞動力得到工業部門的高回報后容易產生“厭農”思想,不利于現代農業的建設[12-15]。誰來管理農業部門,誰來經營農業生產活動,以及誰將現代科學技術落到實處與農業相結合成為了一個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綜上所述,國內外學者基于農村剩余勞動力由農村轉移至城鎮如何影響現代農業的問題研究已鞭辟入里,且學者們對于此“流出”趨勢對現代農業的影響多持消極態度,觀點多聚焦于此趨勢會造成農業部門勞動力缺乏,出現農村“空心化”、“農業邊緣化”等現象。可見農村剩余勞動力“流出”一定程度上阻礙著現代農業發展,研究這一趨勢如何影響現代農業為合理利用勞動力資源提供了決策依據,為今后富民縣進行相關研究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極具參考價值。
近年來,由于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使得城鄉差距縮小,大部分農民工認為返鄉創業獲得的報酬比在工業部門就業得到的更高,部分地區城鎮生活及就業壓力也推動著農民工返鄉。回鄉照顧父母子女等非經濟因素也對農民工回流形成了拉力。農民工的“返鄉熱潮”成為了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新形勢,這勢必會成為新時代現代農業發展的關鍵影響因素[16,17]。
就農村剩余勞動力由城鎮回流至農村對現代農業的影響而言,國外學者的相關研究頗少。Arturo通過研究在墨西哥勞動力返鄉期間的工作和生產活動,發現在勞動力流出農村前其是農民的身份,當其返鄉后帶來了3個在轉移過程中獲得的重要元素即知識、匯款和技術[18]。Murphy通過江西南部的調研數據發現,回流者扮演了信息傳遞、創業及經濟多樣化中介的角色,回流農村剩余勞動力促進了當地經濟的多樣化,進一步強調了回流者回到所屬農村后對于農村現代化進程的關鍵作用[19]。可見農民返鄉為當地的農業發展注入了現代化的生產要素,對農業的發展提供了現代化動力。
國內學者也對農村剩余勞動力如何影響現代農業進行分析,就正面影響而言。鐘甫寧等認為,農民工回流轉移至農村,由于其在工業部門從事技術生產類工作,勞動力素質以及人力資源稟賦得到有效提高,回鄉后能為農業生產活動提供現代化的技術以及管理方法。此外,農村戶口的大學生及人才返鄉后能夠改變農村“人才空心化”的現象,為農產品升級以及結構調整貢獻力量,為農村產業化進程提供再生動力,真正推動農業現代化[20,21]。王心蕊提出返鄉的回流勞動力成為鄉村建設最有力的主體。勞動力作為鄉村發展的主體,回流的剩余勞動力增強鄉村活力[22]。李中建認為,返鄉的鄉賢可以發揮精英的個人才能,對提升鄉村發展和治理水平具有極好的促進作用[23]。任遠提出農村剩余勞動力回流構成了勞動力市場平衡的補充機制,促進了城鄉的平衡發展[24]。就農村剩余勞動力回流對現代農業發展產生的負面影響而言。金沙等認為,勞動力反向轉移會加劇人地矛盾,不僅會造成人口對土地的過度共享[25],也容易出現人地糾紛等現實問題,抑制土地的流轉[26]。
綜上所述,我國學者關于農村剩余勞動力流出至城鎮如何影響現代農業的研究已成為老生常談的話題。關于勞動力由城鎮轉移至農村對現代農業的影響研究雖成為了熱點話題但仍處于探索階段。大部分學者對農村剩余勞動力回流的影響研究多持積極態度,研究結論多表現為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勞動力“空心化”及“農業邊緣化”的問題,提高了文化素質及掌握了先進技能的勞動力回流至農村給農業的發展帶來了現代化的生產要素,且返鄉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在外期間開闊了視野,從事農業生產活動更具創新意識,有利于推動農業現代化的進程。當前農村與城鎮的差距日朘月削,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回流現象呈井噴式發展。今后學者在進行相關研究時應從農村剩余勞動力“流入”和“流出”2方面對現代農業的影響進行全面探索,且要做到一分為二的觀點看問題,才能為剛起步的現代農業發展提供全面且具體的參考價值。
農業農村的發展歷來是我國高度重視的問題,因此應將其擺在謀劃國家現代化建設的突出位置。新發展階段農業農村現代化總要求具體可概括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目前,基于富民縣為具體研究地點的文獻大多以富民縣的社會發展水平為主要構思點或以具體鄉鎮為主要立足點,研究年份較早,少部分學者對富民縣的農業及農村發展的狀況提出了問題及對策的研究。中央政策對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是農業農村的重點,亦是目前富民縣農業農村研究的薄弱點,具有較強的研究價值和必要性。
就富民縣農村人力資本的積累現狀來看,楊春權指出當前富民縣農村人口多,基數大,突出特點為當地居民文化素質較低[27],接受的教育水平遠遠落后于現代農業的發展要求。可見縣域人力資本積累不夠,成為制約當地農業發展的關鍵點。就鄉村治理情況而言,當地后備人才支撐不足,農村的干部隊伍老齡化[5],缺乏新鮮血液的注入導致鄉村管理能力不能適應現代化的發展以及鄉村振興的要求,富民縣的鄉村治理能力還處于不足階段。就生態發展方面,富民縣擁有保存完好的田園風光,以及森林覆蓋率廣的綠水青山,空氣質量優良率達98%以上[28],屬于適宜居住的良好區域。再觀富民縣的農業產業發展現狀,趙春在鄉村振興戰略的落實背景下提出富民縣的農業產業發展不足,且集體經營能力弱,“空殼村”較多[5],不足夠為當地村民增收致富提提供動力。此外,李興德通過分析富民縣農旅融合的現狀,指出富民縣當前特色農業規模較小,農業產業化水平不高以及農產品銷售平臺建設滯后3個典型的特點[29]。
從以上研究不難看出,富民縣屬于典型的農業縣,農村發展的經驗足且潛力大,但受制于根深蒂固的傳統農業“小而全”的觀念,以及農業勞動力需求缺口大,人才儲備落后等實際情況,當地農業發展并沒有向現代化農業實現完美過渡,與國家鄉村振興、農業農村現代化等發展戰略的目標差距甚遠。農業勞動者的合理利用是制約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因素[30],當前富民縣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水平總體不高,鄉村治理問題仍然是農村現代化發展的短板,就富民縣勞動力轉移如何影響現代農業發展的研究鳳毛麟角。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對現代化農業進程皆可產生正面與負面效應,結合當地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發展狀況,深層次、多角度探究富民縣勞動力轉移對現代農業的影響,正確引導農村剩余勞動力流入及流出,以及合理安排后續產生的戶籍、就業、社會秩序、教育、醫療等方面的一系列問題,是促進富民縣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發揮正面效應,對癥下藥解決富民縣“富民不富”及現代農業發展的難題。
筆者通過梳理國內外關于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如何影響現代農業的相關研究,總結出以下結論。就研究趨勢來看,國內外學者關于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如何影響現代農業的相關研究已經鞭辟入里。新時代的政策引導、就業環境的變化以及城市生活的壓力等因素導致勞動力“候鳥”式回流現象愈發顯著,而國內外農村剩余勞動力回流如何影響現代農業的理論仍在探索。富民縣農業農村現代化水平與新時代國家政策的總要求相差較遠,因此研究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如何影響現代農業對當地的農村農業現代化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就研究結論來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對現代農業的影響產生了正負效應。農村剩余勞動力“流出”對農業的影響國內外學者多持消極態度,觀點較集中于農村剩余勞動力“流出”會造成農業部門勞動力短缺,形成農村“空心化”和“農業邊緣化”等負面效應,制約著現代農業的發展。農村剩余勞動力“回流”對現代農業的影響國內外學者多持積極態度,研究多集中于“回流”后的勞動力帶來的技術、知識資金等為現代農業的發展注入了現代化生產要素,以及返鄉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在外期間提高了文化素質,開闊了視野,回鄉后進行農業生產更具有創新意識,推動了現代農業的發展。
新時代農村經濟社會轉型背景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對現代農業影響的相關理論研究和政策研究也應隨之更新,因此應進一步對此問題進行深入開展并細分研究。著重研究影響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促進農業現代化的深層機制和內在因素,分別探討流入、流出2種勞動力轉移方式對流入地、流出地帶來的正面和負面效應,近年來,富民縣政府及相關單位逐步推進落實“促進轉移就業、支持返鄉創業”工作,在此政策背景下,未來筆者將試圖從勞動力“流出”和“回流”2方面,結合富民縣農業及農村的發展情況,對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現狀做出分析闡述,并且將其對現代農業的影響進一步細化分析,并將研究重心放在如何促進回流勞動力對富民現代農業進程增值提效上,以期為合理利用勞動力資源,可持續的發展現代化農業提供參考及決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