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璐,王淑妍,鄧 茜,汪春年,俞文英
鈣化性纖維性腫瘤(calcifying fibrous tumor, CFT)是一種少見的良性纖維性腫瘤,最早由Rosenthal等[1]于1988年首次報道并描述為“伴砂礫體的兒童纖維性腫瘤”,Fetsch等[2]于1993年報道10例并將這類腫瘤更名為“鈣化性纖維性假瘤”,WHO(2002)軟組織腫瘤分類中將其命名為“CFT”。早期文獻報道該腫瘤多位于四肢皮下或深部軟組織內,隨后報道可見于胸膜、腹膜、實性臟器及胃腸等空腔臟器內。目前,文獻報道發生于胃的CFT較罕見。本文回顧性收集24例胃CFT,并結合國內外文獻探討其臨床病理學特征、免疫表型、診斷與鑒別診斷,以提高對該腫瘤的認識水平。
1.1 臨床資料收集2011年8月~2020年8月浙江省寧波市臨床病理診斷中心診斷的49例CFT標本,發病部位:胃24例,小腸及結腸部位8例,腸系膜3例,縱隔3例,胸壁胸膜3例,肺2例,肩部2例,橫隔、陰囊、后腹膜及腎上腺各1例。24例胃CFT患者多因進食后腹痛、腹脹等不適就診,內鏡檢查見胃黏膜下隆起、表面光滑、邊界清,臨床多疑診為胃腸道間質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GIST),行ESD術或局部完整切除病灶;1例行胃癌根治術發現該病。
1.2 方法標本均采用10%中性福爾馬林固定,經常規脫水,石蠟包埋,HE染色制片,并對其中22例行免疫組化染色。免疫組化染色采用EnVision兩步法,抗體包括vimentin、SMA、CD117、CD34、DOG1、S-100、desmin、ALK等。用已知陽性組織切片作陽性對照,用血清代替一抗作為陰性對照。具體操作步驟,均嚴格按試劑盒說明書進行。
2.1 眼觀24例胃CFT患者男性9例,女性15例,年齡31~68歲,中位年齡47.5歲;發病部位:胃體16例(66.7%),胃底4例,胃竇3例,胃竇胃體交界處1例。腫瘤最大徑0.3~3.0 cm,呈卵圓形或不規則結節狀,無明顯包膜,切面灰白色,質硬,界清,表面黏膜光滑無異常。
2.2 鏡檢腫瘤位于胃黏膜下層,境界清楚(圖1),大量膠原化的背景中夾雜少量梭形纖維母細胞(圖2),間質內可見多少不等的淋巴細胞、漿細胞浸潤(圖3)。本組9例間質內見淋巴細胞聚集、淋巴濾泡形成(圖4),18例伴不同程度的營養不良性鈣化或砂礫體形成(圖5)。

圖1 病變位于胃黏膜下層,境界清楚,膠原化背景中見散在砂礫體 圖2 膠原化背景中夾雜少量纖維母細胞,可見單個砂礫體形成 圖3 腫瘤境界清楚,間質內見慢性炎細胞浸潤 圖4 營養不良性鈣化,間質內淋巴細胞聚集、淋巴濾泡形成 圖5 間質內見散在砂礫體,淋巴濾泡形成 圖6 梭形細胞vimentin呈陽性,EnVision兩步法
2.3 免疫表型梭形細胞vimentin強陽性(圖6),SMA、CD117、CD34、DOG1、S-100、desmin、ALK均陰性。
2.4 治療及隨訪本組22例行內鏡黏膜下腫瘤剝除術,1例行部分胃壁切除術,1例因確診胃癌行胃癌根治術。術后電話隨訪2~108個月,患者均無復發或轉移。
CFT是好發于兒童和青少年的良性纖維性腫瘤,以女性多見,腫瘤多發于四肢、軀干、腹股溝、頭頸部皮下或深部軟組織內,也可多灶性發生于縱隔、胸膜、盆腹腔等組織[3],發生于空腔臟器如胃、腸的CFT偶有報道。本組49例CFT標本,其中24例為胃CFT,提示胃已經成為CFT最好發的部位。有研究認為胃CFT的形成是炎癥反應性過程,可能與不良飲食習慣等導致的消化道黏膜創傷有關[4]。由于胃CFT多見于中青年女性,故推測該病可能與激素水平有關,但其分子機制及遺傳學特征尚不清楚,還有待于進一步分析[5]。
3.1 臨床特點胃CFT與軟組織CFT不同,其體積更小,發病年齡更大,且無復發[6]。一般以中青年女性多見,本組24例中男女比為9 ∶15,中位年齡47.5歲。曾也婷等[7]研究發現腫瘤形狀常與發生部位有關,位于胸、腹腔的CFT可多發,而位于胃腸道的CFT常單灶發生。本組24例胃CFT均呈單灶性,2例合并有食道賁門部位的平滑肌瘤,而影像學及病理學檢查均未發現其他部位CFT病灶。文獻報道的胃CFT多發于胃體,偶發生于胃竇或胃底,本組病例與文獻報道相符。臨床表現為程度不等的腹痛、腹脹、惡心等癥狀,少數病例可由手術或臨床影像學檢查時偶然發現。超聲內鏡檢查示胃黏膜面光滑完整,黏膜下有中等回聲結節及結節后方有聲衰改變。
3.2 病理學特征胃CFT多表現為黏膜下結節,大體境界清楚,表面光滑,無明顯包膜,結節切面灰白色,質地中等,偶有砂礫感,肉眼可見其與GIST或平滑肌瘤等間葉源性腫瘤較難區分。鏡下腫瘤表現為顯著膠原化的背景中夾雜少許梭形纖維母細胞,常伴特征性的營養不良性鈣化或砂礫體,間質內可見多少不等的慢性炎癥細胞浸潤,以淋巴細胞、漿細胞為主,局部可有淋巴濾泡形成。本病雖命名為“CFT”,但文獻報道發生于胃腸CFT的鈣化率約為81%[8],本組18例可見多少不等的營養不良性鈣化或砂礫體,余6例在鏡下未見明顯鈣化灶,本組胃CFT鈣化率為75%,稍低于文獻報道,推測鈣化可能是該腫瘤的不同反應性階段,在腸道CFT中的鈣化比胃CFT的鈣化可能更為常見。免疫組化標記顯示梭形細胞表達vimentin及FXⅢa,而不表達actin、SMA、CD34、CD117、DOG1、S-100、desmin和ALK1。近年,有文獻報道顯示該類腫瘤中的很多漿細胞表達IgG及IgG4[9],推斷CFT與IgG4相關硬化性疾病的形成有關,但張雷等[10]對32例CFT患者檢測血清IgG4水平及免疫組化IgG4染色,結果均未發現異常。因此,還需積累更多病例進一步分析。
3.3 鑒別診斷(1)炎性肌纖維母細胞性腫瘤(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 IMT):是一種潛在惡性或低度惡性的腫瘤,主要由增生的胖梭形纖維母細胞/肌纖維母細胞組成,間質內常伴大量炎癥細胞浸潤,亦可見生發中心形成。故兩者在組織學形態有重疊,但IMT除梭形細胞外,還可見類圓形的組織細胞樣細胞及不規則、多邊形、奇異形細胞,類似節細胞或R-S細胞,且間質膠原化遠不及CFT,鈣化及砂礫體較為少見。IMT中的梭形細胞不僅表達vimentin,多數病例還可表達SMA、MSA或desmin,50%的病例還表達ALK1[11],而CFT中的梭形細胞不表達actin、desmin和ALK1。(2)GIST:是胃腸道常見的間葉源性腫瘤,少數病例間質也可見玻璃樣變性、鈣化,但砂礫體罕見,免疫組化標記CD117、CD34及DOG1均陽性。(3)胃腸道炎性纖維性息肉(inflammatory fibrous polyp, IFP):發生于消化道的良性間葉性腫瘤,臨床罕見,內鏡下常呈息肉樣,病變多位于黏膜下且境界清楚,光鏡下示纖維黏液樣背景中含有增生的薄壁血管,纖維母細胞呈洋蔥皮樣圍繞血管,并可見多量嗜酸性粒細胞浸潤,未出現CFT的特征性膠原化背景及鈣化,免疫組化標記CD34彌漫強陽性。(4)孤立性纖維性腫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 SFT):由交替分布的細胞稀疏區和豐富區構成,瘤細胞常呈條束狀、席紋狀、魚骨樣及血管外皮瘤樣排列,免疫組化標記CD34、STAT6均陽性。(5)纖維瘤病:由增生的纖維母細胞/肌纖維母細胞及膠原纖維組成,但與CFT不同的是纖維瘤病周界不清,常浸潤至周圍軟組織,一般不出現鈣化及砂礫體,梭形細胞SMA及β-catenin不同程度陽性。
3.4 治療及預后CFT發生于消化道,多采用局部腫瘤完整切除或內鏡下病灶切除術。隨著消化內鏡技術的發展,采用消化內鏡下的腫瘤剝離是胃CFT的首選治療方法,病灶經完整切除后均可達到治愈,術后隨訪未見復發及轉移。
總之,胃CFT文獻報道較少,臨床表現及相關影像學檢查對診斷無特異性,明確診斷依賴于病理組織學形態及免疫表型,病理醫師在工作中需與其他胃腸道間質腫瘤鑒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