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美蓮,陳 蓮
畸胎瘤(teratoma)是一種來源于生殖潛能干細胞的腫瘤,是兒科最常見的生殖細胞腫瘤,主要發生于性腺組織,發生于性腺外的主要以顱內、縱隔、腹膜后、骶尾部多見,而發生于肝臟、腎臟及胃等腹腔內臟器的畸胎瘤較為罕見。本文收集5例發生于胃部的畸胎瘤,探討其臨床病理學特征及與預后的相關性,以提高臨床與病理醫師的認識水平。
1.1 臨床資料收集2010~2019年福建省廈門市兒童醫院和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經手術切除、病理診斷為胃畸胎瘤的5例標本。由兩名5年以上工作經驗的病理診斷醫師對5例病理切片進行復核,并對患兒的臨床病史、手術記錄及影像學資料進行分析和總結。
1.2 方法標本均經10%中性福爾馬林固定,常規脫水,石蠟包埋,4 μm厚切片,行HE及免疫組化EnVision兩步法染色。抗體包括CKpan、vimentin、S-100、CD56、Syn、GFAP、Ki-67、PHXO2B及AFP等,均購自福州邁新公司;二抗試劑購自羅氏公司。具體操作步驟嚴格按試劑盒說明書進行,采用全自動免疫組化儀染色,設立陰陽性對照。
2.1 臨床特征本組5例胃畸胎瘤,男性3例,女性2例;年齡16天~3歲,中位年齡7個月。臨床主要表現為腹脹、腹瀉、腹痛,其中3例伴嘔吐及貧血等癥狀,3例伴腹部包塊,腹部CT平掃+增強示腫瘤位于胃小彎前壁2例,胃大彎后壁3例,均為囊實性占位,密度不均增高影,可見鈣化高密度影,增強后均可見實性部分呈明顯強化(圖1),血AFP值均有升高(表1)。

圖1 CT增強示胃內囊實性腫塊影,部分區呈不同程度強化 圖2 腫物呈多房囊實性,囊腔內見黏液樣物,實性區呈灰白色 圖3 實性區見分化成熟的鱗狀上皮,囊腔內襯單層腸道柱狀上皮 圖4 囊腔內襯單層或假復層柱狀上皮,實性區見平滑肌及未成熟軟骨組織 圖5 組織中見多灶性原始神經管 圖6 原始神經組織中CD56陽性,EnVision兩步法

表1 5例胃畸胎瘤的臨床資料
2.2 病理檢查
2.2.1眼觀 送檢胃部分切除腫瘤或腫瘤單獨切除標本,切開胃壁可見囊實性腫物,術中見腫瘤位于胃小彎前壁2例、胃大彎后壁3例,其中2例向胃腔外突出,3例向胃腔內突出。腫瘤大小8.0 cm×6.0 cm×5.0 cm~13.0 cm×12.0 cm×8.0 cm,有包膜,切面呈囊實性,囊性區可見黏液樣物,實性區域呈灰白、灰紅色(圖2),部分區可見骨骼或牙齒,其中3例腫瘤表面覆蓋胃黏膜組織,黏膜未見出血及潰瘍形成。
2.2.2鏡檢 5例腫物切片中見分化成熟的鱗狀上皮、腸道黏膜上皮(圖3),平滑肌、纖維脂肪組織、皮膚附件、軟骨(圖4)、骨組織及較成熟的神經組織,其中3例見多灶性未成熟的原始神經管(圖5)。
2.3 免疫表型上皮成分CK(+),間葉成分vimentin(+),神經組織(包括未成熟原始神經管)CD56(圖6)和Syn均(+),分化成熟的腦神經組織S-100、GFAP(+),Ki-67增殖指數在未成熟神經管區域高表達(約15%)。
2.4 病理診斷3例為未成熟型畸胎瘤,2例為成熟型畸胎瘤。
2.5 治療及隨訪5例均以手術治療為主,其中3例行腫塊聯合周邊胃壁切除術,2例行單純腫塊切除術,腫塊切除后行胃壁縫合術,術后均未行化療或放療。1例失訪,4例隨訪24~36個月,患者均預后良好,未見復發或轉移。
畸胎瘤是來自于生殖細胞具有2個胚層以上組織衍生物的腫瘤[1],可發生于性腺內或性腺外,性腺內多見于較大的兒童,性腺外常見于新生兒及嬰兒,成人也有報道[2]。發生部位常見于身體中線部位,如骶尾部、縱隔、腹膜后和中樞神經系統,其中以骶尾部、縱隔多見,而發生于胃的畸胎瘤較為罕見,被認為由胃壁的具有多能細胞產生,是由內、中、外三層原始胚層演變而來的胚胎組織殘留于胃部所致[3]。胃畸胎瘤首次由Eusterman等[4]于1922年報道,其發生率不足兒童畸胎瘤的1%[5-6],好發年齡主要在1歲以內,以新生兒多見[5,7],以男性為主。本組5例胃畸胎瘤中最小年齡僅16天,最大年齡3歲,中位年齡為7個月,男女比為3 ∶2,與文獻報道一致[8]。
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腹部包塊、腹脹、腹痛,伴或不伴嘔吐、血便及貧血等各種癥狀,伴或不伴血AFP值的升高,文獻報道少數病例可發生于胃的自發性破裂[9]。胃畸胎瘤可發生于胃的任何部位,90%以上發生于胃大彎側,胃的后壁多見。腫瘤發生于胃后壁常向胃外生長,臨床腹部包塊不明顯,癥狀也較輕;而向胃內生長型,易引起胃的蠕動功能紊亂,從而導致胃腸梗阻。因此,臨床往往可觸及腹部包塊并伴腹痛、嘔吐等癥狀,影像學提示胃囊實性占位[10-11]。本組5例中2例向胃腔外生長,臨床表現腹脹、腹瀉,腹部包塊均不明顯,3例向胃腔內生長,可觸及腹部包塊伴腹痛、嘔吐及貧血,5例影像學均提示胃囊實性占位。
胃畸胎瘤與發生性腺畸胎瘤的形態學相似,由2個或3個胚層分化的組織構成,或除了中胚層以外的單胚層組織構成的腫瘤,可能與具有生殖潛能的先天性胚胎組織殘存于胃部有關[3,12]。根據WHO女性生殖系統腫瘤分類將畸胎瘤分為:(1)成熟型畸胎瘤(mature teratoma);(2)未成熟型畸胎瘤(inmature teratoma);(3)單胚層畸胎瘤。在未成熟畸胎瘤中,主要根據腫瘤組織含有未成熟原始神經管成分的多少又分為Ⅰ~Ⅲ級。未成熟原始神經管結構由復層高柱狀細胞構成,細胞排列擁擠,胞質嗜堿性,細胞核致密濃染,核質比增大,核分裂象可見于管壁全層,管腔內面光滑,腔外緣不規則[13],需與高柱狀細胞構成的未成熟腺體鑒別,免疫組化標記CD56呈強陽性,CK陰性,GFAP呈弱陽性或陰性。文獻報道GFAP陽性是畸胎瘤成熟的有意義指標,其在成熟畸胎瘤的神經組織中呈強陽性,而在未成熟畸胎瘤的神經組織呈弱陽性[14]。CD56屬于神經細胞黏附分子,主要分布于多數神經外胚層來源細胞、組織和腫瘤中[15]。本組5例腫物均呈囊實性,囊性區為黏液樣物,實性區域可見毛發、脂肪及骨骼。鏡下均可見腸黏膜上皮、鱗狀上皮及皮膚附件,間葉組織為纖維組織、軟骨、骨和脂肪組織,還可見神經組織,免疫組化標記Syn、GFAP和CD56均陽性,其中3例中見原始神經管狀結構,CD56呈強陽性,GFAP呈弱陽性,提示為未成熟型畸胎瘤。
鑒別診斷:(1)原發于胃的混合性生殖細胞腫瘤:兩者臨床起源、組織學形態、免疫表型有相似性,但混合性生殖細胞腫瘤是具有兩種或以上不同生殖細胞腫瘤成分,至少一種為原始生殖細胞,最常見為卵黃囊瘤成分,通常血清AFP異常升高,如臨床出現AFP升高,切片僅為畸胎瘤成分,應多取材,仔細閱片,術后密切隨訪。(2)炎性肌纖維母細胞性腫瘤:其好發于兒童和青少年,以腸系膜、腹膜后及盆腔多見,部分可見于胃腸道。臨床表現為胃腸道梗阻癥狀,大體多呈結節狀或分葉狀,質硬。鏡下主要由梭形纖維母細胞和肌纖維母細胞構成,間質內伴大量的炎細胞浸潤,免疫組化標記vimentin、SMA、MSA或desmin等陽性,約50%病例ALK陽性,2p23呈ALK基因重排。(3)胃母細胞瘤:主要見于兒童、青少年,多發于胃竇和胃體部,可累及胃壁全層,腫瘤多呈實性,部分為囊性。鏡下為上皮和間葉成分不同比例混合構成,免疫表型為雙向陽性,但組織學缺乏胃畸胎瘤的皮膚、骨及軟骨等多胚層組織成分。(4)胃間質瘤:主要發生于成人,兒童以琥珀酸脫氫酶B(succinate dehydrogenase B, SDHB)缺陷型胃間質瘤為主,多呈結節狀,瘤細胞呈上皮樣或梭形,呈交織的短條束狀或漩渦狀排列,免疫組化標記CD34、CD117、DOG1均陽性,SDHB陰性,分子檢測SDH亞單位功能喪失性胚系突變。(5)部分向胃腔外生長的胃畸胎瘤,術前需與腹膜后神經母細胞瘤、腎母細胞瘤及橫紋肌肉瘤等進行鑒別診斷,由于腫瘤發生部位、病理形態及免疫表型與PHOX2B及肌源性標記等不相同,術后可明確診斷。
胃畸胎瘤以手術切除為主要治療手段,切除的范圍取決于腫瘤涉及的胃面積,手術完整切除預后良好,對于成熟型畸胎瘤和未成熟型畸胎瘤Ⅰ或Ⅱ級的腫瘤,通常不需要輔助放、化療[16-17]。本組4例進行隨訪,時間24~36個月,其中4例均預后良好,1例失訪。
綜上所述,小兒胃畸胎瘤罕見,臨床癥狀與腫瘤發生部位密切相關,盡管特征性的影像學征象可幫助診斷,但最終確診仍依靠病理檢查。目前,治療手段以腫瘤完整切除為主,多數患者無需輔助化療或放療,絕大多數患者預后良好。患者術后應長期隨訪行影像學檢查,且需監測血清AFP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