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月,葛小霞,伊高成,顏曉曉,鄭智勇
患兒女童,4歲,因間斷腹痛13天,皮疹11天,關節腫痛3天,低熱2天,于2016年12月26日入住當地醫院。患兒偶有嘔血,量多,拉黑水樣便,量多,無膿液;給予抗炎、抗過敏、改善循環、止敏止血等處理,但體溫反復,腹痛及皮疹無緩解。遂轉診至中國人民解放軍聯勤保障部隊第九〇〇醫院,門診擬“過敏性紫癜、紫癜性腎炎”收住入院。實驗室檢查:尿素氮7.4 mmol/L,肌酐37.0 μmol/L,白蛋白22.6 g/L;EBV DNA測定9.41E+03 IU/mL,巨細胞病毒(cytomegalovirus, CMV)的DNA測定1.44E+03 IU/mL;CMV的IgG抗體(+),CMV的IgM抗體陰性;抗雙鏈DNA抗體、抗核抗體、抗核抗體譜均陰性;抗心磷脂抗體檢測陰性;pANCA、cANCA、MPO-ANCA及PR3-ANCA均陰性。尿常規:尿蛋白(-),尿隱血、尿酮體(+)。CT示:消化道穿孔,內可見氣體密度影,腹腔內見液性低密度影,腹膜周圍脂肪間隙模糊。臨床診斷:消化道穿孔伴腹腔積液、腹膜炎,即行急診剖腹探查手術,行部分回腸切除術,標本送病理檢查。
病理檢查眼觀:腸管1段,長34 cm;距一側切緣2.5 cm處腸管呈灰褐色,灰褐色區域腸管長4 cm,系膜緣處可見穿孔,穿孔面積1 cm×0.8 cm,黏膜面皺襞消失,可見血凝塊附著,漿膜面呈灰黑色,被覆膿苔(圖1),切面灰黑、灰褐色,質地略脆;余腸管未見明顯異常。鏡檢:病變累及的回腸組織黏膜層及黏膜下層廣泛出血性梗死,表面化膿性滲出,局部潰瘍形成,并形成急性穿孔;腸壁小靜脈血管廣泛顯著淤血(圖2),腸壁肌層大部分存在,局部肌層壞死;漿膜層化膿性炎癥伴膿苔覆蓋,局部膠原纖維增生。免疫表型:腸壁小動脈壁有IgA(圖3)、IgG、C3d(),IgM、C1q(+)沉積,小動脈、小靜脈腔內CD61陽性的血栓凝集塊(圖4),小血管內皮或小血管壁細胞散見少量CMV(早、晚期抗原)陽性細胞(圖5);C4d陰性。原位雜交檢測EBER呈陰性。

圖1 腸管1段,腸壁漿膜面呈灰黑色,被覆膿苔(箭頭) 圖2 腸壁小靜脈血管擴張,廣泛顯著淤血,血管壁纖維素性滲出(箭頭)圖3 腸壁小動脈見IgA沉積(箭頭),EliVision法 圖4 小動脈、小靜脈腔內CD61陽性(箭頭),提示血栓形成,EliVision法 圖5 小血管內皮或小血管壁細胞散見少量CMV早期抗原(A)、CMV晚期抗原(B)陽性細胞(箭頭),EliVision法
病理診斷:CMV感染相關過敏性紫癜合并小腸出血性梗死、穿孔。
討論本例患兒有腹痛、消化道出血、關節腫痛等癥狀,全身皮膚皮疹反復;全腹CT示消化道穿孔伴腹腔積液、腹膜炎。鏡下見局部回腸出血性梗死伴穿孔和化膿性炎癥。免疫表型:腸壁小血管壁有明顯IgA沉積伴血管炎改變;CD61示多數小動脈、小靜脈腔內血栓形成,從而導致腸管血液循環障礙,引起急性出血性腸梗死,繼而引起穿孔,并繼發化膿性炎癥,手術治療3個月后行腎組織穿刺活檢,病理提示過敏性紫癜性腎炎(Ⅲ級B型)。
本例除腸壁血管IgA沉積及血管炎改變外,免疫組化染色示小血管內皮或小血管壁細胞散見少量CMV陽性細胞,結合臨床實驗室檢查,血CMV的DNA及尿CMV的DNA均升高,證實伴CMV感染。臨床經過抗病毒治療及激素沖擊治療后,血CMV的DNA測定轉陰性,分別于3、6個月檢查未見復發。
過敏性紫癜又稱急性血管性紫癜或Henoch-Schonlein紫癜,是IgA介導的系統性血管炎,是好發于兒童的[1]常見變態反應性疾病,以白細胞碎裂性血管炎和小血管炎(包括毛細血管、小動脈、小靜脈)為病理特征[2],疾病發展多為良性自限性過程,與多種誘發因素有關。目前,有學者認為其發病機制為含有IgA的免疫復合物沉積于微血管壁導致全身性血管炎[3],病變主要累及皮膚、黏膜、胃腸、關節以及腎臟等部位的毛細血管壁,使其滲透脆性增加,造成出血,嚴重者可并發穿孔,穿孔多發生于回腸。過敏性紫癜可發生顱內出血或累及循環系統發生心肌炎和心包炎,也有文獻報道可以引起后腰部皮下水腫[4]。
CMV是一種皰疹病毒組DNA病毒,多為隱匿性感染,臨床無典型特征,發病機制尚不清楚。其可以是內皮細胞CMV直接感染,也可以通過CMV相關的自身免疫誘導的免疫介導的血管損傷[5]。有文獻報道[6]在免疫能力強的兒科患者中,CMV感染/活化觸發了一種與過敏性紫癜非常相似的系統性血管炎,包括皮膚和全身表現。目前認為CMV腸炎是由于患者的免疫抑制狀態引起的并發癥,對于糖皮質激素反應差的過敏性紫癜患者,考慮CMV再激活[7]。本例通過陽性血清學檢測證實CMV感染;組織學及免疫組化證實CMV感染了回腸;經過抗病毒治療后CMV的DNA檢測陰性,IgG抗體滴度下降,臨床癥狀緩解,根據這些表現本例符合CMV感染相關性過敏性紫癜。
鑒別診斷:(1)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因血小板免疫性破壞,導致外周血中血小板減少的出血性疾病。以廣泛皮膚黏膜及內臟出血、血小板減少、骨髓聚核細胞發育成熟障礙、血小板生存時間縮短及抗血小板自身抗體出現為特征。(2)系統性紅斑狼瘡:臨床表現有多系統損害癥狀的慢性系統性自身免疫疾病,血清具有抗核抗體為主的大量不同自身抗體,80%的患者可出現皮疹,以頰部蝶形紅斑為特征,病理改變為炎癥反應和血管異常,是由自身抗體和相應自身抗原相結合的免疫復合物引起,而過敏性紫癜由免疫復合物IgA介導。過敏性紫癜可出現一系列消化道癥狀,還需與其他外科急腹癥進行鑒別,如胃潰瘍、十二指腸穿孔、闌尾炎等鑒別。
CMV治療主要為對癥處理以及抗病毒治療,早期CMV患者使用糖皮質激素可有效緩解過敏性紫癜腹部癥狀[8],進而減少腸套疊和腸出血的發生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