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白英

圖1 胡發偉
“一口敘說千古事,雙手對舞百萬兵。”扯一塊白布便是舞臺,尺把小人演繹華彩。當青燈之影穿透人物、花草、樓宇……悲歡離合、世間百態便在畫幕的另一端映現,波瀾壯闊的故事呈現于觀眾眼前,這就是皮影。而這精彩華麗的皮影,都是皮影手藝人一點點刀雕彩繪而成。在山西省的“皮影之鄉”孝義市,就有一位身殘志堅又心靈手巧的皮影制作工藝美術大師胡發偉(圖1),沿襲著千年來皮影的傳統雕刻手法,矢志不移,匠心傳承,讓這一古老技藝重放光彩。

圖2 孝義皮影古樸粗獷
孝義古城位于山西省呂梁市腹地,這是一塊神奇的土地,文明密碼深藏其間,多種藝術璀璨絢爛,孝義的皮影便是其中耀眼的一種。在孝義市永安路西側,有中國唯一的皮影木偶藝術博物館,館內珍藏了明、清時期孝義一帶皮影的實物以及演出道具,后院還有數座移建的專演皮影木偶戲的樂樓。作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孝義皮影起源于春秋戰國時期,鼎盛于清朝,已有2 000 多年歷史。在館內展示的資料里,有1995年我國發行的一套4枚《中國皮影》特種郵票,其中一枚孝義皮影人物像,大額頭、蒜頭鼻、頭飾后傾,生動地展示出孝義皮影古樸粗獷的特色(圖2)。孝義皮影在雕刻制作上,繁而不亂、簡而不疏、刀法犀利、色彩簡練,線條遒勁有力,富有神奇的浪漫主義色彩,既具古老藝術的率真氣質,又體現了濃厚的黃土高原地區的文化內涵。

圖3 《十二生肖》(部分)
胡發偉的皮影工作室,就在皮影博物館旁邊一間20平方米的小平房里,房雖簡陋,內里卻大有乾坤,神仙鬼怪、公子佳人、飛禽走獸、亭臺樓閣……各式皮影戲人將這間不大的房子裝得滿滿當當,斑斕色彩間藝人巧匠刻刀飛舞,熱鬧非凡,讓人仿佛走入了奇幻世界。看到來了訪客,正在專心雕刻皮影的胡發偉扶著桌子站了起來,如果不走動,真不敢相信,他是失去一條腿、靠假肢行走的殘疾人。這是一個眉目間透著睿智,臉頰上寫滿滄桑,言語中透著熱情,目光里滿是堅定的中年男人,舉手投足間,充滿著暖暖的鄉土氣息,洋溢著黃土地人的真誠質樸。
胡發偉在說起皮影制作時,喜笑顏開眉飛色舞,在他的口中,皮影戲是中國最古老的“電影”,也是“最早的卡通”,而孝義皮影更了不起,是集文學、音樂、表演、繪畫、雕刻于一爐的民間藝術。在漫漫的歲月長河中,皮影戲藝人們擺臺設帳,投光為影,以影為形,隨形演唱,匯集成了皮影藝術的悠久歷史。
“百年世事三更月,千古風流一夜燈。”皮影既是演出的道具,又是精美的藝術品,歷代民間藝人,汲取古代壁畫、剪紙、戲曲服飾、民間繪畫、吉祥圖案等藝術精髓,運用陰陽雕刻、工筆重彩等特有的表現形式,制作出形神兼備、惟妙惟肖的藝術形象,展示了特有的藝術魅力。胡發偉拿起一塊牛皮,邊比畫邊述說著皮影制作的來龍去脈,“因為我們孝義是黃土高坡,自古以來喂牛的多,所以我們選料就是用牛皮雕刻。”工匠們根據戲劇故事的需要,雕刻出各種生動逼真、富有個性的人物形象,也可以雕刻出諸如桌椅板凳、花草樹木等花樣繁多而又精美絕倫的場景道具和自然景物。跟隨著胡發偉的指點,細細地欣賞工作室陳列的一系列皮影作品,有用于演出的《三打白骨精》《收服柳樹精》等戲曲文化展品,有作為紀念品伴手禮的《十二生肖》(圖3)、《傳統人物肖像》等文創產品,有能掛能擺的《四大美女》《駿馬奔騰》等工藝禮品,這些作品色澤鮮艷,構圖簡潔,雕工細膩,造型別致,在亮光下可顯出立體感,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

圖4 《古代仕女》
胡發偉俯身低頭在一塊厚厚的棗木板前,隨著刀鋒筆走龍蛇般的雕鏤,板上半透明的牛皮已初現雛形,這是一件柳葉蛾眉、發髻高挽的古代仕女作品(圖4),令人驚奇的是,巴掌大的影人頭頂上竟然盤成3個相互交錯的飛天發髻。胡發偉手里的刻刀極薄,刀刃僅有0.2毫米,從臉部到發髻之間拇指大小的面積上,竟雕出了30多根頭發絲,每根直徑不到0.14毫米。雕刻過程堪比外科手術,“頭發絲太細,不能描樣,只能憑著經驗跟著感覺走。最難的是轉刀,轉不好,絲兒就斷了,毀了。”制作步驟中最重要的就是雕刻,雕刻講求的是轉皮走刀,刻刀把把不同,每一根線條,都傳遞出獨有的韻律與節奏。胡發偉精細的雕刻讓粗獷質樸的孝義皮影展示出精細靈秀的一面,他說:掌握這皮影雕刻手藝的絕活,需要人刀合一、物我兩忘,沒有很強的設計繪畫能力和10多年的雕刻功底是很難做到的。
制作皮影是個苦活,牛皮有韌勁,旋轉的時候,經常一不小心就把手劃破了,除此之外,還要摒除浮躁,靜坐不動專注雕刻,為此,胡發偉常常一坐就是十幾個小時,特別是雕刻精細部位,需要精神高度集中,眼睛一絲不動地盯著,每每這個時候,兩眼都布滿血絲淚流不止,視力也受到了不小的損害。“劃破手、眼流淚都是常事,最難忍的是頸椎腰椎毛病,一個姿勢長時間坐著,一天下來又困又酸。”為了緩解身體的困乏,胡發偉想了個土辦法,晚上睡覺不枕枕頭,把頭吊在床邊上,這樣休息一晚頸椎能舒服不少。即使這樣他也從來也不覺得累,不愿意放棄手工雕刻,依然秉承傳統方法。現在的市面上有很多用機器做的皮影,因為制作速度快,所以價格低產量高,“沒了人工的起刀、落刀,也就喪失了皮影的靈魂,只有‘到此一游’的紀念意義”。在胡發偉心中,每一個工序都不容馬虎,只有這樣做出來的皮影才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不會隨著時間而彎曲變形。

圖5 醒皮

圖6 雕鏤

圖7 穿孔
胡發偉是個耐得住寂寞,抵得住枯燥,經得起煩瑣的人,從一張原始的皮子到色彩斑斕的皮影,需經過嚴格復雜的選皮、拷貝描樣、濕皮醒皮(圖5)、雕鏤著色(圖6)、火烙組裝等工序,才能成為“影人”上戲。看他不厭其煩地精心細摳每一個細節,不由得讓人佩服與驚嘆。制作一個“影人”,每一步都不能馬虎,胡發偉說:要先把一張牛皮科學分類,不同部位的皮有不同的特點,做表演用的大型皮影用厚實堅韌的牛背皮;做皮影主干用玲瓏剔透的牛腹皮;做皮影手、腳、胳膊以及關節,最佳選擇是柔軟度好、靈活度高的牛腋下皮,選擇適當,可以讓皮影更具表現力。接下來構好圖后用鐵筆描樣,雕鏤前需用半濕的布子蓋住牛皮進行濕皮、醒皮,然后分別雕鏤每個部件,刻好后用邊角牛皮熬制成膠狀,配色后進行涂染。最后進行聯結組合,頭頸部與上身使用傳統的牛皮細線綁扎,其他關節部位則改用圓滑結實轉動靈活的漁線綁扎,從沖子打好的眼中穿過(圖7),再上下用火烤鉚結,至此,栩栩如生的“影人”就制作完成了!

圖8 文創作品《舞旦》
燈與影的默契相融,演繹著世間的悲喜滄桑,寄托著百姓平安福祉的祈盼,千百年來,孝義皮影以其獨特的娛樂形式,深深扎根在廣袤的民間。2006年,孝義皮影戲被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0年1月,孝義市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中國皮影木偶之鄉”的稱號。作為國家級非遺保護項目的傳承人,胡發偉自覺肩上的擔子很重:“從事皮影雕刻20多年,為皮影演出制作道具,把皮影升華成為藝術品,我不懈地努力,就是要突出咱孝義粗獷大氣地地道道的本色文化,要讓這個刻出來的影人,獨一無二,一看就是孝義風味。”
刻刀筆筆有力,意念融于手掌,技藝漸入佳境,一張張皮影便有了生命,在幢幢的燈影下演繹著歷史,演繹著經典,演繹著世事更迭。胡發偉的皮影事業,一做就是20多年:“我的計劃就是要把皮影事業繼續做大,緊跟時代,把傳統的保住,再創新發展,這才完美。”為此,他付出了不懈的努力,在傳承中不斷創新。以前的“影人”造型為“五分臉,七分身段”(只能看到一只眼睛半個臉)的側臉造型,胡發偉重新設計讓“影人”從側影變成正影,突破了皮影雕鏤的傳統手法,視覺效果更完美。皮影刻刀過去只有三四把,使用起來常常捉襟見肘無所適從,胡發偉創造性地研磨了37把各種規格的刀具,包括短線、月牙線、云紋、渦紋等,不同的形狀都有特定的刀具,使得雕刻得心應手,花紋圖案表現更加豐富。在題材拓展上,胡發偉把皮影的底圖、元素做了深入發掘,從古代文化素材到現代人的生活場景,極大地豐富了皮影的表現內涵。同時,裝幀上也與時代接軌,適應現代物流、裝飾的潮流,解決了長時間的日曬會使顏料褪色,溫度的濕熱變化造成皮影變形等問題,開發出近20款形態各異的框架和包裝,滿足了中外顧客的審美要求。(圖8)
20多年的藝術創作生涯,皮影早已成了胡發偉生命的一部分,雖然行動不便,但他親手雕刻的皮影,可以走向全國甚至世界各地,這就是人生價值的體現:“投入皮影文化事業,讓我覺得有成就感,我還有用。”生生不息,自強向上,傳承文化,奮力前行,胡發偉得到了社會的贊譽和政府的支持,成立于2000年的胡發偉皮影工作室,在2021年被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廳授予山西省工藝美術大師工作室稱號。回首來時路,樁樁件件歷歷在目,胡發偉依然每天游走在他的皮影人生里。執守初心,匠心筑夢,他的理想是通過自己的雙手讓這門來自黃土地、古老又質樸的藝術,綻放光彩,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