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雙月,吳 利,唐浪娟
青光眼是一組以特征性視神經萎縮和視野缺損為共同特征的疾病,作為一種不可逆性致盲性眼科疾病,即使通過手術治療也無法治愈,嚴重威脅病人的視覺健康[1-2]。青光眼確診后需要長期甚至終身的治療和護理[3-4],才能最大限度地保留與維持現有視覺功能[5]。病人往往因疾病治療隨訪的終身性、結局的不可預測性而產生疾病不確定感[6],且普遍存在治療依從性差、自我管理能力低等問題[7-8]。因此,選擇科學的護理模式,提高病人自我管理能力是當下的護理難點。信息-動機-行為技巧模型(information-motivation-behavioral skill model,IMB)強調個體要完成行為改變,需要信息、動機及行為技巧三方面的共同作用,通過激發病人向健康行為轉變的動機;促使病人學會并掌握相關健康行為的方法和技巧[9-10]。基于此,本研究將IMB干預應用于青光眼術后病人,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7月—2020年6月本院收治的96例青光眼術后病人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參照《我國原發性青光眼診斷和治療專家共識(2019)年》明確診斷為青光眼,有小梁切除+虹膜周邊切除手術指證;②病情穩定、意識正常;③病人已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瞼緣炎、角膜炎、結膜炎等眼部并發癥;②合并患有其他精神性疾病或嚴重的軀體性疾病者。將兩組病人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8例。觀察組男23例,女25例;年齡(59.17±3.43)歲;眼別:左眼21例,右眼23例,雙眼4例;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29例,高中12例,專科及以上7例。對照組男22例,女26例;年齡(58.23±1.15)歲;眼別:左眼22例,右眼23例,雙眼3例;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25例,高中17例,專科及以上6例。兩組病人性別、年齡等臨床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該研究通過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
1.2 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干預。包括入院指導、疾病知識指導、用眼衛生、飲食指導、運動指導、術前注意事項講解、出院宣教、電話隨訪等。觀察組基于此實施IMB模型的護理干預。方案具體如下。
1.2.1 成立研究小組 研究小組成員包括主任護師、護士長、醫師等,小組成員統一進行IMB培訓,通過考核方可參加此次研究。
1.2.2 信息干預 病人住院當天,接受半結構式訪談(每次15~20 min),了解病人對疾病的認知程度、信息需求與自護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建立青光眼病人《眼健康評估檔案》,為研究者提供個體化信息支持的依據。通過病房小講堂(每周2次或3次)《青光眼健康巴士》讓病人了解青光眼疾病相關知識及常見治療方法。邀請病人加入青光眼俱樂部“青馨家園”微信群,群內定期(周一或周五)更新推出青光眼科普小視頻、小廣播。
1.2.3 動機干預 采用動機性訪談進行動機干預。①無意圖期:與病人深度溝通交流,了解其心理狀態和需求,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②意圖期:向病人解釋眼壓監測、按時用藥及遵醫隨訪的重要性,結合臨床真實案例,激發病人自我管理意識。③準備期:指導病人設定具體可行的自我管理目標,如按時滴眼藥水;每天堅持運動30 min,輔助病人消除或控制阻礙行為改變的不利因素。④改變期:對病人已實施的自我管理方案進行評估與修正,確保方案的可持續性。⑤維持期:利用微信群分享自我管理行為技巧資料,病人出院后每周1次電話隨訪,鼓勵病人保持積極的態度和行為。鼓勵家屬參與對病人實施監督與支持,確保病人遵醫囑用藥并保持良好生活習慣[11]。
1.2.4 行為技巧干預 ①自測眼壓:指導病人可將眼球硬度和鼻尖、額頭、嘴唇做比較,眼壓正常時,眼球硬度類似鼻尖;眼壓偏高時,眼球硬度類似額頭;眼壓偏低時,眼球硬度類似嘴唇。②飲食生活習慣干預:攝取富含維生素及葉黃素,有利于營養視神經的食物。睡眠時使用楔形枕頭使頭稍稍抬高約呈20°,不宜長時間低頭彎腰,不宜久居暗室。③居家環境干預:告知家屬幫助視力較差病人,整理生活環境,常用物品固定放置。指導視力已經受損的病人,使用輔助工具來提高視力,如使用大字號的印刷品、改善照明、使用電子助視器等。④心理干預:講解負性情緒對疾病的危害及社會支持的重要性,爭取家屬的配合、同事和朋友精神上支持,鼓勵病人多與他人交流,保持積極心態。
1.3 觀察指標 病人入院后及6個月復診時采用面對面詢問式方法,對病人進行問卷調查。①青光眼自我管理行為量表[12],包括生活調適、機能保健、疾病醫療管理3個維度,共17個條目,均采用Likert 4級評分法,根本做不到計1分,完全做到計4分,滿分68分,得分越高表示病人自我管理能力越強。該量表內容效度為0.91,Cronbach′s α系數為0.891。②Mishel疾病不確定感量表(MUIS-A)由美國護理學專家Mishel開發設計的[13],包含不明確性、復雜性、信息缺乏性、不可預測性4個維度,共33個條目,每個條目賦分1~5分,總評分32~160分,分值越高提示疾病不確定感水平越高,該量表的內容效度為0.96;Cronbach′s α系數為0.894,具有良好信效度。③眼壓測量,采用Goldmann眼壓計專人測量,于復查當日08:00、11:00與16:00測量眼壓,每個時間點測量1次,取3次平均值。


表1 兩組病人干預前后自我管理能力評分比較 單位:分

表2 兩組病人干預前后疾病不確定感評分比較 單位:分

表3 兩組病人眼壓水平比較 單位:mmHg
3.1 IMB模型護理干預有利于提高青光眼術后病人自我管理能力 本研究中干預后觀察組病人生活調適、機能保健、疾病醫療管理各維度評分及自我管理能力總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干預后眼壓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與樊俐君[14]研究結果相似,說明IMB干預在提高自我管理與眼壓控制方面更具優勢。個人動機由個體對易感性的認知、實施預防行為的預期收益、經驗和意愿等因素構成[15],個體意識到行為改變給自身帶來的益處是動機轉變的基礎[16]。護理干預不僅要進行信息支持,還要關注病人改變行為的意愿、社會支持等內外動機,以確保病人真正有能力解決問題[17]。IMB健康教育通過漸進式(無意圖期-意圖期-準備期-改變期)動機干預,讓病人認識到眼壓監測、按時用藥與遵醫隨訪的重要性,激發病人自我管理潛能。同時從用眼習慣、飲食習慣、居家環境、心理健康等方面對病人進行全方位的行為技巧干預,使病人具備個體啟動和維持有效行為的客觀技能。個體行為的改變是一個持續動態的過程,IMB理論吸取了其他行為改變理論的優點,將可能影響行為改變的因素納入進去,并利用模型框架圖簡單而全面地將模型的3個要素與行為改變的相互關系表現出來,在信息、動機及行為技巧綜合作用下,行為改變才能夠達到極致并持續下去[18]。
3.2 IMB模型護理干預有利于改善青光眼術后病人疾病不確定感 本研究顯示干預后觀察組病人疾病不明確性、不一致性、復雜性、不可預測性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
IMB模型認為信息是行為改變的必要條件,動機是行為改變的決定性因素,主張從信息、動機和行為技巧三位一體進行綜合干預[19]。目前該理論已廣泛應用于慢性病自我管理中。劉楠等[20]研究表明,IMB健康教育有利于緩解冠心病PCI術后病人,疾病不確定感,提高健康相關行為,改善病人生活質量。常規健康指導中,醫護主觀單方面地為病人提供信息,其信息內容缺乏系統性和針對性,病人也處于被動接受狀態,對信息的吸收度有限[21]。IMB干預,通過半結構化訪談了解病人的信息需求,制定針對性的信息干預內容,并采用健康講堂、微信平臺發放科普小視頻、音頻解說、小廣播等多元化方式進行健康教育,提高病人的疾病知識水平,進而降低病人術后的疾病不確定感[22]。
綜上所述,青光眼是一種慢性終身性視力損傷性疾病,慢性病病人維持和促進健康不能完全依靠醫務人員的照護,需要病人具有一定自我照護和管理能力。因此,在全面有效控制病情方面,病人的自我管理與醫療服務因素同等重要。基于IMB模型有助于緩解青光眼病人疾病不確定感,提高病人自我管理能力,對延緩病程進展具有一定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