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方舟,趙瑞芳,白 楊,高莎莎,陳金京
2018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改革完善全科醫生培養與使用激勵機制的意見》發布,要求認定為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基地的綜合醫院需獨立設置全科醫學科。同年,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了《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基地(綜合醫院)全科醫學科設置指導標準(試行)》。2020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醫學教育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系統規劃全科醫學教學體系,3年內推動醫學院校普遍成立全科醫學教學組織機構,加強面向全體醫學生的全科醫學教育。在這一系列政策的推動下,全科醫學科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各大醫院、院校紛紛成立全科醫學科、全科醫學系,全科醫師的培養正在逐步走向正軌[1-3]。然而,在這一背景下綜合性醫院的全科護理人才該如何定位,該擁有怎樣的核心能力,值得我們探索。當前我國對全科護士的研究多側重于基層社區護理人員[4-5],對三級甲等醫院全科醫學科護理人員的關注較少。因此,本研究主要搜集了某三級甲等醫院全科醫學科的相關資料,旨在最真實地體現護士所面臨的臨床現狀,為綜合性醫院全科護理人才的培養及相關研究提供依據。


表1 2021年1月1日—2021年10月31日全科醫學科住院病人出入轉科病人及床位使用率

表2 2021年1月1日—2021年10月31日全科醫學科住院病人基本情況(n=2 011)

表3 2021年1月1日—2021年10月31日全科醫學科危重癥病人基本情況(n=252)
3.1 明確自身定位與職責,幫助傳播全科理念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本科室病人年齡跨度較大,最小病人8歲,最大病人101歲,說明全科醫學科病人來源較為廣泛。全科醫學科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其發展道路也是在探索中前進。作為全科護士,一個重要職責就是向大眾傳播全科理念。在臨床工作中,很多病人會有這樣的疑問“全科就是啥病都治嗎?”“你們是全科這病都不會看嗎?我們為什么還要轉科?”。研究認為,綜合醫院的全科醫學科應建立“以疾病治療為主”轉變為“以維護健康為主”的理念;應當成為未分化疾病與多病共存的診療中心;應當成為分級診療、雙向轉診的樞紐與紐帶[7]。對于大眾的疑問,作為全科護士有責任向其解釋說明,并和全科醫生一起承擔起守護群眾健康的責任。研究認為,延續性護理可有效改善病人的生活質量,降低并發癥發生率[8-10]。作為三級甲等醫院的全科護士,應在病人的雙向轉診中發揮作用,例如可通過建立延續性護理團隊,加強與基層社區醫護人員的聯系,對轉診社區的病人實施延續性護理和隨訪管理,促進早日康復。對疾病急性期的病人,充分利用三級甲等醫院的資源和優勢,開展多學科協作等,幫助病人緩解疾病痛苦。
3.2 提升重癥監護和急救能力 本次研究顯示,98.1%的病人患有3種及以上慢性病,即存在多病共存[6]。其中危重病人252例,占病人總數的12.5%。全科醫學科應當成為未分化疾病與多病共存的診療中心,而事實上全科醫學科的病種復雜多樣、重病人集中、死亡率高。要求護士具備較強的學習能力、重癥監護和急救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勝任全科護士這一崗位,助力全科醫學發展。
3.3 加強健康宣教和教學能力 全科醫生制度要求全科醫生除了掌握自身專業技能外,還應滿足社區群眾全面的健康需求,包括未就診病人甚至健康人群。對于全科護士雖然沒有明確要求,但只有具備了完善的知識體系、較好的健康宣教和教學能力,才能夠向大眾傳播先進的健康理念、正確的健康知識,滿足群眾的健康需求,做好疾病的一級預防。同時,作為大型綜合性醫院的全科醫學科,還應該聯動社區,加強對基層社區護理人員的培訓,努力成為全科護理人才培養的搖籃。并重視病人出院后的隨訪,關注病人家庭成員的健康狀況,幫助其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守護健康。
3.4 開展安寧療護 調查發現,全科主要以老年、多病共存病人為主,病人本身存在較多的基礎疾病,意味著預后不良,乃至死亡。因此,對病人及家屬進行死亡教育、開展安寧療護十分必要。研究認為“安寧療護實踐應以臨終病人和家屬為中心,以多學科協作模式進行,主要內容包括疼痛及其他癥狀控制,舒適照護,心理、精神及社會支持等”[11]。目前,國內的安寧療護臨床服務多在腫瘤科、老年科以及社區進行。作為一種秉承“全人、全家、全程”醫學理念的全科醫學科,理應在安寧療護方面發揮其特色,承擔相應責任并做出應有的貢獻。唐躍中等[12]在基層社區醫療衛生機構開展了基于全科醫學平臺組建的安寧療護多專業團隊的服務模式,結果認為其提升了安寧療護的總體服務質量。但未對這一服務模式在更高層級醫院的適用性進行探討。
3.5 提升人文關懷能力 隨著社會的發展及醫療模式的轉變,人們對護理專業的要求不再僅僅停留于護理人員本身過硬的專業技術,更加重視臨床護理服務的質量,即病人自身的就醫體驗及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而全科醫學科作為一個堅持“以人為本”的臨床學科,理應重視對護理人員進行人文素質教育,提升其人文關懷能力,最終提高病人滿意度。薛晶等[13]探討了合作醫院人文關懷護理推進策略及效果,即通過選派護理專家至合作醫院進行駐點指導,全面推進合作醫院人文關懷護理。結果認為該措施促進了護士對病人的關懷、護理管理者對護士的關懷,可有效提高病人滿意度、護士的關懷能力和工作滿意度。關懷能力的提升離不開教育,研究認為應該通過調整培養模式、優化課程設置、改善教學方式、提高師資力量、實現人文知識的實際運用等方面進行改進[14]。
人文關懷的實施與病人的就醫體驗密切相關,研究認為就醫體驗是衡量護理質量的重要指標[15-16]。在護理人文關懷實踐過程中必然遇到許多困難,如護士人力資源短缺、超負荷工作等,應正視這一過程中的種種阻力,努力為護理人文關懷的實施創造環境[17]。本文作者所在醫院十分重視病人的就醫體驗,已探索出一條特色鮮明、符合時代和專業特點的病人體驗管理之路,顯著降低了醫療風險,提高了病人滿意度[18-19]。同時,通過招聘臨床助理護士[20],幫助臨床護士分擔較為繁瑣的基礎性工作,以此減輕護理人員的勞動強度,把護士“還給病人”,積極為護理人文關懷的實施提供條件。
綜上所述,認為針對綜合性醫院全科醫學科病人的特點,對護士的培養應該著重在傳播全科理念、提升重癥監護和急救能力、加強健康宣教和教學能力、開展安寧療護、提升人文關懷能力等方面。本研究的不足之處是只收集了該科室10個月的病例資料,樣本量較小,在今后的研究中將擴大樣本量,對本科室病人的特征做更為深入的研究。另外,本研究發現,中青年亦是多病共存的龐大群體,因此,下一步擬針對中青年多病共存者的健康管理進行研究,努力將疾病管理的關口前移,幫助病人做好疾病管理,減緩疾病發展速度,提高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