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 彬 重慶大學建筑城規學院教授
路斯奧 重慶大學建筑城規學院博士研究生
城鎮化迅猛的發展給許多傳統古鎮的文化保護和延續帶來了壓力與挑戰。如何避免古鎮在粗放的建設中喪失記憶,努力保護古鎮的肌理,轉錄、復制古鎮的文脈與基因,成為當下非常現實的問題[1]。歷史街區是古鎮最直接的載體,對歷史建筑的改建和再利用能夠激發歷史街區的復興,并且給人一種擁有歷史文脈特色的場景感,是城市建設與進步的一種科學的處理方法[2]。本文以重慶市秀山縣洪安古鎮保護規劃為例,試圖嘗試利用對城市發展實施空間的織補和維護,找到一條城市保護和更新之道。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為了進行戰后重建,西方各國開始了有規模的城市更新運動。由于當時的城市更新運動提倡大量拆除重建,使得新建片區與原有城市格局脫節,出現了城市片段化和碎片化問題。為解決這一問題,織補理論應運而生[3]。
1970 年,柯林·羅提出了以“文脈主義”處理拼貼城市的空間問題,他認為戰后現代主義理念指導下的城市沒有整體統一的結構,是許多集團利益的共同結合,是使建筑氛圍展現出極強片斷性的城市。他對現代主義提出的烏托邦式城市表示了質疑,認為不能完全忽略舊城價值重新建造新城,而應該尊重舊城的原貌和肌理,采用拼貼的方式在原有城市結構上新增建筑。同時,他還以為新建建筑要尊重原有的舊建筑,要在材料和形式上盡量融入原有環境,這樣才能解決城市碎片化的問題,延續城市的歷史與記憶。這一理念從對小型城市環境的注意延伸到城市的各個角落,最后變更成城市織補理念。
織補理論被運用于西方各戰后城市的更新,隨著時代的發展,其在城市更新實踐中的地位不斷提升,運用范圍也從只針對城市肌理滲透到城市的各個方面[4]。我國織補理念在實踐方面的運用始于2008 年,清華大學張杰教授首次將織補理論運用于株洲市的舊城更新項目中,以應對城市的片段化問題。2010 年,承德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中也運用到了織補理論,通過優化城市功能結構、恢復老城區基本城市骨架、修復織補生態系統以及織補城市交通來保持和恢復城市肌理。直至今天,織補理論仍被運用于老舊街區和城市重點地段的更新設計實踐中[5]。
織補理論延伸到建筑學領域,作為一種城市更新策略,通過在城市肌理、景觀空間、生態環境等方面的運用,解決錯綜復雜的城市問題。織補策略所運用的對象通常面臨著錯綜復雜的建成環境,因此織補理論的內容不僅限于建筑和街區等物質要素,還包括歷史、文化、藝術以及居民等非物質要素[6]。其中,物質要素主要是城市面貌的直觀體現,包含歷史遺跡、街道景觀、城市肌理以及生態環境等元素;非物質要素包含歷史背景、文化背景、居民生活習慣等。一般而言,織補的內容主要包括街區肌理(街區形態、道路系統、建筑尺度、街區尺度)、交通系統、生態環境3 個方面[7]。
大多數情況下,織補策略運用于有價值的歷史地段,依據設計所需要達到的不同目標采用不同類型方式。在當前建筑語境更寬泛的條件下,對城市進行的織補也不僅僅是一味的復原,隨著建筑材料的更新與發展,使表達歷史語境的方式更加開放和多元化。織補理論的原理大致有兩種,一種是對缺損肌理的原真性修復,使人看不出新舊差異;另一種是以全新的材料和樣式對破損的肌理進行再創造,形成新的街巷格局。織補的類型主要包括復原型織補、再造型織補以及適應型織補3 種[8]。
1.2.1 復原型織補
復原型織補先通過查找地圖、衛星圖、縣志等了解街區原有格局形態,再依據原狀對破損的肌理進行修復,以延續整體形態格局。保護周邊自然環境和歷史遺跡,在材料和細節上體現當地文化特色,達到修舊如舊的效果,以恢復街區原有的風貌和格局。復原型織補注重完善街道立面、改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以及活化建筑功能,但保留建筑原主體結構。
1.2.2 再造型織補
再造型織補是對街區破碎的肌理的組織再造。依據街區現有的格局保留建筑場所,其余公共空間都可以進行再造,充分考慮現代生活的需求,同時強調肌理和記憶對于城市的重要性[9]。
1.2.3 適應型織補
適應型改造織補多用于新老城交界處,追求既適應當代建筑的使用功能,又兼顧歷史元素的表達,可以增加公共場地,也可以建造新的建筑。此類設計使織補的部分與原有肌理處于自然融合、新舊共生的狀態,體現新城市新肌理的一體化[10]。
洪安古鎮是2001 年重慶市首批市級歷史文化名鎮,歷來是渝、黔、湘、鄂4 省邊區物資集散地,其北有龔灘和龍潭古鎮,南有茶峒古鎮及鳳凰古城,地處大邊城核心地域,是大武陵旅游圈中邊城古鎮旅游圈的重要節點,擁有悠久的歷史文化特色,尤其是移民文化、邊城文化、紅山色文化、邊貿文化、碼頭文化以及江湖文化等。
此外,其處于移民大通道,是著名作家沈從文先生名著《邊城》的原型地之一。不僅是集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為一體的旅游休閑勝地,而且是著名的紅色革命老區。解放戰爭時期,劉鄧大軍揮師挺進大西南時,洪安就是入川的第一站。目前,城市化進程的持續變快,雖然使洪安古鎮有了更快的進步,但是也造成了歷史文脈的斷層,導致一些歷史建筑沒有獲得應有的修整和維護。
近年來,洪安古鎮的地域特色被城市化與全球化影響,使其所構建的渝東南地域特色文化慢慢地被掩蓋。原本洪安建筑頗具特色,依山就勢、彼此相連、鱗次櫛比、景色壯觀。如今,現代建筑代替了原有建筑,并更多地發揮建筑的商業屬性。隨著時間的推移,洪安古鎮將被變更為普遍的商業古鎮,盡管提升了效果和現代感,卻喪失了自身的特點。
洪安古鎮地處重慶東南部,有“一腳踏三省”之稱,全鎮依山傍水,綠樹成蔭,河水碧波蕩漾,風景如畫。古鎮內古建筑群立,其工藝、造型獨特,土家苗寨風情別具一格,受到文物單位維護的建筑獲得了較好地保護,但是未獲得應有保護的建筑則只剩下殘垣斷壁,另外還有各種改建與新建的建筑,也一起出現在歷史文化街區中。因為沒有實施綜合規劃,同時環境也慢慢地被破壞,所以導致歷史文化街區的綜合肌理不夠有序,規劃不夠集中。歷史文化街區的功能肌理相對繁雜、居住條件不佳、商業種類多樣且旅游線路相對混亂,這已對洪安古鎮的風格帶來了巨大的不良影響。對此,整個歷史文化街區的功能框架、交通路網、建筑特點等應當互相融合。
在洪安古鎮歷史街區保護規劃和設計中,需要最大限度地保護文物古跡、歷史建(構)筑物、傳統風貌建筑以及歷史環境要素等歷史文化載體的真實性,保護歷史信息的真實載體。運用織補理論時不僅要注重建筑單體的內部環境,而且要協調保護歷史空間環境的傳統格局。尤其是注意歷史遺存的完整性,注重歷史、文化、自然景觀的延續及精神文化內涵的傳承。
適時協調、促進保護和發展,在保護的前提下鼓勵圍繞文化遺產及歷史環境要素進行適度的開發利用,以適應現代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可持續發展需求。
進一步織補和延續肌理與文脈,深入發掘歷史文化與風俗習慣,將其具象化地織補進入傳統建筑中,由點成面,構成呈現歷史文化特點與重慶地區建筑文化的古鎮歷史街區。
全面保護洪安古鎮的周邊自然環境景觀,維護歷史文化街區的常規形勢與歷史特色等整體空間環境,保護文物古跡、歷史建筑物、常規風貌建筑,維護其原本的文化特色,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使洪安古鎮及歷史文化街區得以整體、真實且可持續的保護與傳承。從山巒、兩江、渡口、山墻、古街、島嶼、田園、石階、民居、攤鋪、田徑以及語錄牌等方面提取特色要素,同時,要在維護歷史文化遺產的基礎上科學升級,優化環境,改善人們的生活品質。此外,還要發揮名鎮優勢,發掘地方特色,充分利用現存的自然、歷史、人文資源進行綜合開發利用,推動洪安古鎮的旅游經濟發展。
針對洪安古鎮歷史文化街區內重點歷史建筑及構筑物進行修繕維護與再生復原,即在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基礎上對損壞的構架和裝飾等參考歷史資料進行復原維修。對構成歷史風貌的環境要素,在保護原有建筑風貌的基礎上修繕建筑外立面,局部改造建筑內容設施和布局;對一定程度上與歷史風貌不協調的現代建筑,按照歷史風貌要求適當地整修和改造建筑的高度、色彩、形式和體量等;對很大程度上與歷史風貌不協調的新式建筑要進行拆除,并新建符合歷史風貌要求的建筑;對嚴重影響建筑風貌及傳統街巷的新式建筑予以拆除并重修規劃,改為符合傳統風貌的道路、綠地及公共設施建設,以提升歷史街區的環境質量;而針對歷史文化街區,應提取其肌理進行保留與延續。新的功能區按照其發展趨勢進行布局,在劃定保護范圍并加強保護后,改變非保護用地的類型,嵌入新的生態景觀及創意文化等功能,建筑修復如圖1 所示。
圖1 建筑修復
洪安古鎮歷史文化街區當前的功能是商業與居住,在維持一些商業存量資源的同時改善商業功能的方式,其中包括維持小型商業形態或是將各個小型業態整合為大型商業,亦或是規劃發展小型公共服務設施,主要為特色商鋪、賓館旅社、特色美食、特色民居、科普教育園地、酒吧茶吧以及文化陳列館等。以游客意見為導向,滿足其在旅游活動中的多元化需求,維持原有街區的肌理特點,同時將修復設計的傳統院落、濱水街道(如圖2)植入小型商業形態的生產生活形式。
圖2 濱水街道組圖
對洪安古鎮歷史文化街區的原有道路骨架加以恢復,使其與新修道路有機銜接,且對車行道實施聯通加寬和交通管理。
另外,運用街區構建綠色走廊,二者共同輻射,并以此規劃設置主要機動車交通、次要機動車交通、主要步行線、次要步行線、公園游覽線等交通體系,進而構建成公交通暢、步行舒適的道路交通系統,并在洪安古鎮景區內部、景區與景區之間、景區與城市之間形成有效連接。
洪安古鎮歷史文化街區的建筑大多為特色建筑“封火筒子”,這是渝東南一帶文化的核心傳達者與媒介,然而這些特色建筑在迅猛發展的現代化活動中開始慢慢消失,使得地區性文化也出現斷代。這樣一來,要對洪安古鎮歷史街區的老建筑進行保護和改造,尤其是要通過集中立面的形式進行修繕處理,而且要更好地進行內部空間的優化,使得建筑功能更加創新。同時,建筑順應原有渝東南傳統民居建筑的肌理,在維護歷史文化街區與渝東南地區文化弘揚方面,重點主張合理運用當前資源,在進行建筑肌理織補規劃的同時,保護原有的文化底蘊、社會網絡以及生態肌理。
隨著現代文化的不斷沖擊和時代更新路程,傳統歷史與現代文化的結合必然存在著斷層,在歷史傳承的保護中會造成城市區域功能的紊亂和空間文化特色的丟失。洪安古鎮有必要利用織補理論去分析和借鑒優秀的文化古城歷史街區規劃案例,進一步了解如何在現階段發展的城市發展環境下根據可持續發展原則完善其歷史文化街區中歷史與現代的斷層。
歷史的保護、傳統的繼承、地域文化的延伸是一個不斷創新的概念。隨著人們觀念的進步,保護的對象、內容、方式和目標都在不斷變化。因此需要處理好歷史文化街區改造中地域性、歷史性與時代性之間的關系,降低古鎮歷史文化街區改造過程中歷史元素的損失。古鎮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的規劃與設計不但要立足于建筑和景觀,還要注重文化傳承、空間建設、功能框架等領域。關于古鎮歷史文化街區肌理的再建是在注重城市歷史文脈、空間肌理以及自然條件等要素的基礎上,建立一個與人溝通的重要空間,讓城市中呈現出的亮點空間變為文化的代表與延續,織補出更有價值的城市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