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章丘站片區提升改造工程為例"/>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蘇 楠 中鐵工程設計咨詢集團有限公司濟南設計院助理工程師
截至2020 年底,我國鐵路運營里程達14.6 萬千米,其中高鐵近3.8 萬千米,鐵路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對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既有線車站不僅需要滿足最基本的旅客運輸需求,還需要形成綜合交通樞紐,滿足新時代的要求[1]。
章丘火車站隸屬濟南局淄博車務段管轄,2007 年建成使用,以??控涇嚍橹?,未開通客運業務。2008 年,膠濟客運專線建成后實現了客貨分離,2009 年7 月1 日章丘站開通客運業務。按技術作業性質分, 本站為中間站 ;按業務性質分,本站為客運站,主要擔負客運、軍運、列車到發、會讓等工作。
章丘火車站位于市轄區中心區域,再加上章丘區入駐多所高校,周末、節假日期間學生出行非常密集。但既有車站的總建筑面積約1 600 m2,其中候車室僅有400 m2,根據資料推算僅能容納約350 人候車,候車室的面積已遠遠無法滿足當前旅客的使用需求。站前廣場主要以地面停車為主,人車混行,交通比較混亂,已不能滿足現代客流組織模式的需求。
站場內既有客運設施同樣不足以滿足旅客上客、落客的需求。章丘站共設有兩座站臺,站臺高度均為1.2 m,已不能滿足現行規范要求的1.25 m,且影響旅客上下車的體驗感。站臺地面鋪設的廣場磚存在破損情況。兩座站臺既有站臺雨棚長度均約150 m,不足以覆蓋旅客的全部乘車區域,且壓型鋼板的雨棚屋面材質在常年的雨水侵蝕下存在漏雨問題。
綜上所述,章丘站客運業務的開通對于居民出行、高校引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城市的均衡發展。
鐵路不同于機場或碼頭,它與城市之間的關系密切且復雜。隨著社會經濟、城市建設的快速發展, 鐵路客站的內涵與形式不斷演化,由早期的單一上下車功能向多功能集約化城市綜合交通樞紐發展[2]。它的設計已由早期的城市內外交通銜接點,逐步演化為功能復合、跨越領域、融入城市的重要中心節點[3]。
車站與城市、車站站場之間的流線組織關系,是站城融合設計的先導因素。在設計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公交、出租車、社會車輛等進出站的流線,堅持“以人為本、以流為主”,做到“暢通融合、綠色溫馨、經濟藝術、智能便捷”[4]。
2017 年,章丘區政府啟動章丘站片區提升改造工程,拆除既有的車站及廣場,新建章丘火車站、站前廣場以及配套城市公園,并對站場內既有的客運設施進行改造。區域提升改造后,規劃車站整體片區東鄰工業二路,西鄰章丘客運總站,南至鐵路車站站場,北至龍泉路,占地約20 hm2。拆除新建后,章丘火車站中心里程向東偏移51.6 m,與新建站前廣場中軸線重合。
章丘新火車站總建筑面積約39 415 m2,建筑為一個整體,中部設有變形縫,分為城市綜合體部分及新建站房部分。其中,城市綜合體部分面寬約260 m,進深約27 m,面積約30 245 m2,位于新建章丘火車站的北部,面向站前廣場,用于承擔商業、酒店、辦公、展覽、休憩以及旅客到站后,鐵路與其他交通方式的換乘功能 ;新建站房部分為圓弧形,面寬約108 m,進深約41.2 m,面積約9 170 m2,位于新建章丘火車站的南部,面向車站站場方向,主要承擔鐵路旅客的候車、乘車等車站相關功能,為整個車站的核心功能區。
車站作為整個片區的中心節點,對于整個片區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銜接站區方面,車站客運設施進行改造后,旅客站臺的高度調整為1.25 m,地面鋪裝更換為花崗巖鋪面;站臺雨棚延長至站臺范圍內全覆蓋,雨棚屋面更新為鋁鎂錳屋面;新增8 m 寬鋼結構天橋,對既有旅客地道進行改造,改善跨線設施。銜接城市方面,新建站前廣場位于車站北側,面寬約400 m,進深約100 m,其北側的配套城市公園面寬約270 m,進深350 m。站前廣場、配套公園與車站在整體規劃上形成“一中心一軸多區,景觀圍繞布置”的布局結構。
新建章丘站通過輻射周邊一定半徑的集工作、商業、文化、居住于一體的城區,實現城市各組團間的相互融合、有機協調。
站場與城市道路存在約10°的夾角,常規方正的建筑形體不可避免會在城市側或站場側形成夾角,無法與道路環境契合??紤]到車站城市側與站區側的空間效果,為旅客提供連續、和諧的空間體驗,城市綜合體部分設計為與城市道路平行 ,面寬約260 m,進深約27 m,面積約30 245 m2;新建站房部分為圓弧形,融合了站場與城市道路存在的夾角,面寬約108 m,進深約41.2 m,面積約9170 m2。圖1 為片區鳥瞰圖。
圖1 片區鳥瞰圖
車站整體造型概念源于“墨泉突涌”形態,城市綜合體部分中央拱起高度約29.3 m,高聳的進站集散廳展示了百脈泉噴涌的泉水形象,層層延續,層層漸變。車站兩翼舒緩展開翹起,端部高度約18.45 m。
新建站房部分設計為平面、立面雙向的曲線,中央拱起高度約25.5 m,一方面與站房正立面“拱”的造型形成呼應,另一方面通過營造站區景觀,使得站房的背立面雋永靈動。
4.3.1 站房部分功能分析
章丘站新建站房分為地下一層和地上兩層,局部設夾層。一層層高8.4 m,二層為曲線空間,層高為9.8 ~17.1 m,局部夾層層高4.2 m;地下一層層高6 m。地上部分以候車廳為主,面積約4 700 m2,占整個新建站房面積一半以上,地上兩層每層均設有候車廳,一層候車廳主要用于基本站臺乘車的旅客候車,二層候車廳主要用于二站臺乘車的旅客候車,并且每層設有商務候車室。
其余部分主要設計為VIP、旅客服務、公共衛生間等直接服務于旅客的公共區域以及辦公 、設備用房等間接服務于旅客的非公共區域。VIP 位于站房一層西側,旅客服務、公共衛生間與候車廳連通,便于旅客使用。
地下部分與城市綜合體及旅客地道相連,臨近城市綜合體處設有補票室、公安值班室等房間,能夠滿足出站旅客的補票需求。與地道相接處設有一部垂直電梯,能夠滿足無障礙旅客的通行需求。
4.3.2 城市綜合體部分功能分析
章丘站城市綜合體部分地面架空一層,地上三層,中部為一層通高空間。地上部分一層的層高為5.1 m , 二層 、三層的層高3.9 m,地下一層的層高為6 m。為便于完整使用站房功能,中部空間依然是站房功能及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站房的進站集散廳,與綜合體兩側的三層空間互不連通。入口處設有安檢、實名制驗票等設備,兩側各設有一部扶梯及一部樓梯,便于旅客完成安檢后快速前往二層候車室。扶梯下方設有用于服務旅客的辦公及設備用房。
城市綜合體兩翼主要承擔商業、酒店、辦公、展覽等工作、休閑、娛樂活動。商業布置在東西兩翼的一層,東翼的二層、三層為酒店區,西翼的二層、三層為辦公區,均設置獨立的出入口和門廳。地面架空層與站房地下一層連通,包含社會車輛停車場、與站房地下一層相接的出站大廳、配套商鋪以及附屬用房面積。
廣場與站房中軸對稱且保證中軸空間開敞,更好地襯托站房形象、突出地方特色[5]。改造后,利用既有站房與廣場之間的約6 m高差,將既有旅客地道、出站大廳、機動車車場統一設置在廣場(地面)層,將站房首層和基本站臺設置在6 m 臺地處。新建站房與站前廣場之間形成旅客平進下出、車輛平送下接的立體換乘關系,能夠保證人流和車流相互獨立、功能分區明確、流線順暢,使之形成高效的換乘整體。
站前平臺設有落客平臺,出租車和私家車通過匝道送客到落客平臺,而后駛下西道。私家車會進入平臺下方的私家車車庫停車或直接駛離站前廣場;出租車會通過城市道路轉到站前廣場西側的出租車候車區候車,接在候車區等待的出站旅客。
乘坐公交車或通過汽車站換乘進站的旅客會通過地面層進站,再乘扶梯進入首層站房。出站的旅客通過出站通道到達地面層出站大廳,檢票后選擇適合自己的交通方式離開火車站。
站房內部流線設計的原則:第一,最大限度減少進、出站流線的交叉;第二,旅客通行距離合理,流線指向清晰,加強車站的通過性。進站流線:旅客通過綜合體入口進入一層進站集散廳。一站臺上車的旅客通過一層候車廳檢票后直接進入一站臺乘車。二站臺上車的旅客通過樓、扶梯或電梯到達二層候車廳,經檢票后通過旅客天橋下至二站臺乘車。出站流線:一站臺、二站臺下車的旅客均通過扶梯或電梯下至旅客地道,再到達綜合體地下的出站集散廳。
車站中部為進站集散廳、候車廳,進站集散廳為通高空間,吊頂輪廓凹凸起伏,距地高度為13 ~19.1 m;候車廳分為兩層,一層吊頂下凈高6 m,二層吊頂與進站集散廳的輪廓、標高相同。進站集散廳與候車廳的空間效果形成收放對比,空間層次豐富,曲線輪廓的張力能夠放大室內的公共空間。結合站房外立面的設計語言和站內的空間形態,采用白色弧形離縫式鋁合金條板作為吊頂材料,一方面在空間上營造出凹凸起伏形態,呼應“墨泉突涌”的形態,另一方面離縫材料在陽光的照射下,形成類似泉水波光粼粼的光影效果,強化了層層延續、層層漸變的風格,使得建筑內外風格融合統一。
對于地面鋪裝,本項目積極探索新材料、新工藝。傳統站房候車廳地面鋪裝普遍采用石材地面,但由于新建章丘站候車廳整體為弧形,采用石材地面會形成大量且細碎的塊材,不利于營造整體環境,并且會浪費材料、人工。因此,在考慮地面防滑、耐磨、美觀的前提下,采用橡膠地板卷材地面,較大程度減少了地板拼接縫,提高了地面飾面的整體效果,易于后期清潔和維護 ,配合上方的白色鋁板離縫吊頂,營造出靈動的空間效果。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鐵路客站與城市的關系日益密切。鐵路客站要結合所處城市與運輸定位,做到因地制宜,以便適應不同經濟狀況、不同發展水平、不同車站規模、不同客流特征及不同開發融合強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