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伊竹 北京林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碩士研究生在讀
趙 雁 北京林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副教授
隨著當前地面交通壓力、地面建筑密度逐年上升,人們對地下空間的需求越來越迫切。根據功能及用途,地下空間類型大致可以分為六大類:地下交通工程、地下商業娛樂、地下倉儲空間、地下市政實施、地下文體工程和地下醫療衛生。近年來,我國大力發展地下交通工程,各個城市的地鐵軌道交通系統日益完善;“不敢走、不想走、不能走”的地下過街通道逐漸消失;此外,下穿隧道、地下停車場等地下公共空間也在持續建設。本文主要探究未來地下交通空間的設計方法。
地下交通空間,是以人、車、軌道交通設施為對象的地下連續建設所形成的地下交通空間和網絡[1]。通常將其劃分為地下動態交通空間和地下靜態交通空間,由此可進一步劃分為地下人行交通空間(地下過街通道、地下商業通道等)和地下車行交通空間(車行隧道、地鐵軌道、地下停車場等)。
藝術作為一種原創力,介入空間,介入生活。“藝術介入”是一種精神理想,也是一種踏踏實實的餞行。卡特琳·格魯在《藝術介入空間》中寫到:藝術可以作為人與人、人與遠近自然及人文環境之間密切互動關系的永續經營與調整的重要媒介[2]。在空間設計中,藝術被植入設計,兩者更好地結合在一起。也就是說,藝術可以成為不斷改變形態的“公共空間”的促成媒介。同理,藝術介入地下交通空間設計,在這里,藝術的功能不在于創造一個新的公共空間,而是與地下交通空間設計緊密聯系,形成更加協調的公共空間。
在凱文· 林奇的《城市意象》中,提到了“環境意象”的概念。意象性就是指具性物體使每個特點觀察者產生高概率的強烈心理形象的性能,亦可稱為可識別性或可見性。環境意象分為三個方面:識別(即目標識別性,占首要地位)、結構(即必須包括目標和觀察者)和意義(即這一目標要對觀察者有某種意義)[3]。對于地下交通空間的設計,上述概念可以被轉譯為:識別,指對地下交通空間的類型(如過街通道、地下步道等)及使用人群進行分類;結構,指設計應從使用人群的需求和觀察者對于空間的整體設計的雙重角度出發;意義,指通過了解使用者的需求,可以幫助觀察者在對空間設計時充分考慮到使用者的感受,并得到藝術介入地下交通空間的實踐意義。
以過街地下通道為例,通常其會被稱為地下人行通道,這對人性化有一定的指向性。要將人作為設計的根本出發點,首先應從空間環境與人的關系入手。人們的心理狀態起著決定性作用。空間環境與人的關系表現在兩個方面:空間環境被人感知和人們對空間環境的需求。人與所在空間環境之間形成一種互動感和聯絡感,人的行為活動賦予空間環境以意義,并決定了空間環境的創造方式[4]。
由于地下交通空間環境的特殊性,其影響要素眾多。通過討論地下人行交通空間中生理環境問題和心理環境問題,引證得出藝術介入地下人行交通空間設計的可行性方案。
生理環境是人們賴以生存的基礎,影響人們所處的生理環境的要素我們稱為生理環境要素[5]。由于地下人行交通空間的生理環境是依靠人工營造、控制的,因此地下空間的溫濕度、空氣質量、聲光環境等生理環境要素要符合人類的生理需求。目前,存在一部分使人感到陰冷潮濕的地下人行通道,通常是因為該環境中濕度較高且通風較差;而由于地下入口較為封閉、地下空間開窗受限導致空氣流通性差,從而產生刺激性氣味;且自然光線無法大面積直射于地下空間,因此運用“藝術”可以提升地下空間的舒適度和視覺美感,其形式包括但不限于:光、色、音、藝術裝置等。
心理環境要素往往是間接對人們的感受造成影響。現代城市中許多問題都可以作為刺激物來影響人的感受,如噪音、交通擁擠、空氣污染等[6]。藝術的介入有助于營造舒適積極的地下空間,藝術元素的美學調和機能易對人的心理產生積極影響。
地下交通空間作為城市重要的交通樞紐,不應只局限于通行功能,應與周邊環境緊密聯系。藝術作為空間媒介具有一定的功能性,藝術的介入能夠賦予其“空間敘事”的能力,以城市公共空間觸媒方式,將周邊的地下商業空間、地下娛樂空間等空間節點連接起來,形成完善的功能圈。被激活的地下交通空間與其他地下空間之間會相互作用并產生聯系及一些列活動,從而重塑空間功能,以滿足地下空間發展進程中不斷變化的功能需求。此外,地下空間中的一些基礎設施往往無人問津,而藝術裝置可以激活基礎公共設施的使用,通過營造場景,促使人們自主使用。
視知覺作為一種高度清晰的信息攝像媒介,提供了關于美的形式、空間事件與物體觀念的無窮盡的豐富信息[7]。藝術以某種視覺物存在于地下交通空間之中,藝術的視覺形象可表現為藝術裝置或是通過藝術手法所營造出的光影變化、構筑物裝飾等,在此藝術所強調的是空間精神與裝飾作用。藝術介入所創造的視覺體驗可以弱化地下空間的冰冷感,在視覺與心理上營造舒適感。
藝術所表現的空間形象是地下空間審美元素的載體,運用各種各樣等藝術設計形式,將色彩藝術、光影藝術、裝飾圖案藝術、裝置藝術等有機地融入地下交通空間。藝術的介入不僅使地下空間環境與人之間變得和諧,同時增添了空間美感。
長沙市溁灣鎮的過街地下通道位于湖南武警醫院與溁灣鎮地鐵站間的丁字路口,臨近著名景點岳麓山,周圍植被豐富。在場地的的四周,主要分布的是醫院、地鐵站、公交站、旅游景點,建筑物主要是居民樓與商鋪,層數都較低。地理位置便利,交通量大。
通道內的公共設施不完善且現有的設施損壞嚴重;沒有設置無障礙通道;燈光昏暗;殘留積水,雨水等下滲存在問題;指示牌不明,難以辨認方向。據女性反映通道內的燈光氛圍等使人感到害怕,不敢獨自通過;現存的商業業態混亂且不能滿足商戶自身的需求;負重通行的行人及殘障人士無法順利的上下樓梯。
通道的配色壓抑,空間內的色彩全部為灰黑色;空間缺乏文化內涵,毫無裝飾存在,與長沙的地域性文化相脫節,地處溁灣鎮卻完全沒能體現其文化底蘊;作為交通空間,缺乏激活空間的社會生活及商業活力,在此空間內想要盈利的商人達不到盈利效果。
地下過街通道往往會成為都市中的“失落的空間”,而形成的原因大多數是由于互動、共享的“公共空間”的隔離、破裂、以及消失。“藝術”所創造的分享對環境友好型地下空間的形成有相當大的助益,這里所說的是另一種可以成為形成“公共空間”的有利條件的介入型藝術[2]。因此提出藝術介入地下空間設計理念,通過藝術的介入,使地下過街通道與人更好地互動、共享。
遵循以人為本的設計原則,打造更吸引人、更安全、更便捷的地下交通空間,同時保證設計的整體性、功能性、藝術性、包容性、共享性、健康性及環境優先與設計的可持續性。
根據現狀提出3 個方面的設計策略:低影響的空間改造即通道路面、墻面鋪裝、色彩的改造,以及入口和樓梯的改造。針對性的設計模塊,即各方位的標識設計、功能裝置等。藝術介入空間,即植入“藝術”打造不一樣的地下交通空間。通過“藝術”的植入與增加基礎公共設施來激活該地下公共空間的活力;更新通道入口與樓梯的設計,改造為更便于行人通行的方式;改造墻面及地面鋪裝,增加功能等,從藝術、功能、便捷等方面著手設計。
通過分析地下交通空間設計的影響因素,明確了與人心理及生理需求相結合的設計思路,并通過一些藝術形式讓使用者與空間產生互動(體驗互動、動態互動),以人工增設的方式合理設計空間細節(如:扶手、臺階、垃圾桶等)。以地下空間可持續發展設計為目標,體現出藝術介入地下交通空間的場所精神。
圖1 地下過街通道設計
城市的過街地下通道通常存在指示不明和缺乏安全性等問題。因此,一方面希望通過以藝術設計的形式吸引人并在空間中產生活動,例如:躲雨、攤販售賣、賣場、觀賞等,增加空間的互動性提升人們安全感;另一方面如《小城市空間的社會生活》中所提到的“最受歡迎的空間一般有大量可以坐坐的空間”[8]一樣,根據實地調研發現該空間內的使用者對于座椅存在需求。在對場地可能發生的活動進行設想并了解場地實際功能需求之后,針對進行了以下設計。
入口設計:為確保生理環境要素—照明需求,入口樓梯兩側與扶手內設置照明燈。“藝術介入”形式為:光,增添暖色光源(“暖色具有膨脹、前進的特性”[9]),體驗人造光源給予的視覺感受,解決過街地下通道當前昏暗陰冷、令人害怕的陰郁氛圍。此外,考慮到場地臨近地鐵站與公交站,是交通換乘的樞紐,根據實用性原則,在入口樓梯處設置斜坡(可供行人拉運大件物品),便于使用者輕松通行。
通道設計:原本的地下通道是昏暗、令人感到害怕孤寂的,由此應切實把握住設計痛點—缺乏“光與溫暖”,進而選擇“藝術介入”形式為:色,地下通道的色彩需對使用者提供安全感和快捷服務的環境感覺,因此選擇明度略高的色彩,給人以積極、愉悅的感受。以色彩漸變引導,解決當前通道內色彩看起來渾濁、迷離與色彩不能順利發揮心理、生理性的機能問題,更多地給予使用者活動性的感受。
藝術裝置設計:用互動裝置增加空間的活動性也是提高空間安全感的一種行為方式,同時可以帶動整個空間內的活力。比如音樂裝置,當空間內傳出輕松愉快的旋律時一定會使人不由自主地走近空間。
墻面設施設計:根據低影響的空間改造設計策略,在地下通道內的交集點處的墻面上增設:方位指示標,更加清晰明確的指示道路行進方向;懸掛式的指示牌,標明各出口臨近的風景區、地鐵站等;掛壁式折疊座椅,節省通道內的空間保證其通道的通行的職能同時提供休息位;內嵌式垃圾桶,同樣可以節省空間并保持空間環境;安全出口指示燈,將原本懸掛的指示燈改至踢腳線處,便于工作人員維護。
整體設計以植入藝術互動裝置(通過交互裝置藝術來激活通道)為設計核心,并從中提取可視元素,在細節設計上運用提取的可視元素進行變形、重復、覆蓋設計。以藝術創造的時間—空間的感性經驗情景,展現讓人們通俗易懂、喜聞樂見的大眾藝術,重塑了地下交通空間的公共歸屬感。
本文基于當前地面交通壓力不斷增加的情形下,引發對地下交通空間設計的思考。創造性地提出以“藝術介入空間”的地下人行交通空間設計理念,以長沙市溁灣鎮過街通道為例進行設計實驗。通過藝術色彩、光影及藝術裝置的積極心理引導,從而激活地下過街通道的空間活力、重新營造空間氛圍,為人與地下空間的關系帶來積極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