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雪梅 張元林
(1.敦煌研究院 科研管理處,甘肅 敦煌 736200;2.敦煌研究院,甘肅 敦煌 736200)
2022 年8 月19 日,由敦煌研究院、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共同主辦的“新時代·新使命——敦煌學研究高地建設”專題研討會在莫高窟舉辦。因新冠疫情防范需要,會議采取線下、線上相結合的形式進行。來自全國各地的25 位學者圍繞新時代如何推進敦煌學研究繼續繁榮發展,特別是如何推進敦煌學研究高地建設等作了專題發言。現將會議發言的主要觀點綜述如下。
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會長榮新江《敦煌學研究的新問題與新方法》 針對當前學術發展的新形勢,從歷史學、文獻學、美術史、學術史等角度提出了目前敦煌學研究的新問題和新方法,強調敦煌學研究必須采用新方法,增進跨學科研究,才能夠讓敦煌學開拓出新的學術天地。中華書局編審柴劍虹《說“高地”》提出建設敦煌學研究高地的關鍵是:要持續培養高水平的研究人才;研究者、領頭人要有高瞻遠矚的眼光,建設高質量科研平臺,選擇高層次的合作伙伴;要充分推進高科技的應用,促進人文科技融合發展;特別重要的是要貢獻高水平、高質量的科研成果。
石窟圖像與考古研究是敦煌學研究的基礎和核心領域。敦煌研究院研究員張先堂《敦煌石窟供養人研究的回顧與前瞻》 闡述了敦煌石窟豐富的供養人資料的珍貴價值,系統梳理了敦煌石窟供養人研究領域取得的豐碩成果和目前存在的問題,提出今后應從多學科角度挖掘敦煌石窟供養人資料,運用新興技術等手段,廣泛揭示其蘊含的珍貴價值。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張小剛《敦煌石窟考古推進發展》回顧了敦煌石窟考古發展歷程和取得的成果以及目前的新進展;提出新時代敦煌石窟考古要持續做好基礎性資料整理工作,逐步建立敦煌石窟考古研究理論和方法體系,注重、加強田野考古工作,拓展對外交流合作等,不斷拓展敦煌石窟考古研究的范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研究員于志勇《新疆文物與絲路文化研究——近年新疆魏晉十六國時期重要考古發現與研究》 梳理了近年來新疆魏晉十六國時期最新考古發現及其重要價值,表示將科學做好考古發現的價值研究闡發,為堅定文化潤疆、提升中華文明影響力作出貢獻。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教授冉萬里《略論云岡白馬告別樣式的確立及其影響》 追溯了白馬告別這一佛教場景由犍陀羅樣式向云岡樣式的發展并成為一種獨特的、影響力較廣的形式變遷,以小見大,呈現了佛教中國化的傳播路徑。
敦煌文獻研究同樣是敦煌學研究的核心內容。本次會議既有立足某一領域發展的綜合性論述,也有聚焦某一問題的深入闡述。西北民族大學社會科學研究院教授才讓《敦煌藏文文獻研究趨勢略論》 總結了學術界多年來在敦煌藏文文獻整理、出版方面取得的系列成果,重點分析了近些年藏文文獻在宗教文獻和非佛教文獻方面的研究趨勢和熱點。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李四龍《論敦煌〈法華〉解經文獻的哲學價值》以佛教解經學的視角和方法從“體例、科判、宗要、釋義和判教”五個方面闡釋了《法華》解經文獻的哲學價值,認為敦煌寫本結合其他傳世《法華》解經文獻,可豐富中古時期北方法華信仰的思想世界,意義重大。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劉屹《近二十年敦煌道經寫本研究評議》 回顧了近二十年來敦煌道經寫本研究取得的成果,分析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未來應加強敦煌道經的寫本學研究以及佛道思想和經文互相影響的研究,從重構中古道教思想教義發展的新線索和新脈絡等方面著力。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史睿《教授敦煌寫本書籍史研究的思考》 提出了書籍史研究的新視角,認為從寫本的物質載體、書寫樣式、音韻、注釋等出發可研究書籍物質文化史、書寫史、書籍史等,并以豐富的案例和論述呈現了書籍史研究的廣闊前景。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學研究中心教授張小艷《敦煌文學研究的新使命:更全、更新、更準》從資料更全、方法更新、研究更準三個角度闡述了敦煌文學未來應繼往開來、著力開拓的新方向和采用的新方法。敦煌研究院文獻研究所研究員趙曉星《敦煌研究院文獻研究發展思考》梳理了敦煌研究院文獻研究所以往在敦煌文獻研究方面的特色,分析了當前研究優勢和不足;提出了未來的發力重點,包括推動流散海外的敦煌遺書等文物的數字化回歸,加強對少數民族歷史文化的研究,做好文獻整理,推動研究成果轉化,注重人才隊伍建設等。浙江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劉進寶《關于敦煌學學術史研究的一點體會》 從作者個人從事敦煌學學術史的研究經歷出發,并結合具體的研究案例,總結出從事學術史研究要特別注重科學利用史料,要盡可能掌握第一手材料。
敦煌藝術研究方面本次會議既有從宏觀方面加強藝術理論研究的論述,也有基于美學、科技修復等新的研究視角的論述,令人耳目一新。敦煌研究院研究員趙聲良《敦煌藝術研究體系的構建》界定了敦煌藝術的研究對象,回顧了百年來敦煌藝術研究方面取得的豐碩成果,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包括加強石窟考古、完善敦煌各類藝術的內容與年代的考證、出版集合性研究成果、完善敦煌藝術研究分類體系、促進敦煌藝術的傳承創新等。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顧春芳《敦煌藝術遺產與中國美學精神》 從美學角度研究敦煌藝術的新視角,提出深入詮釋敦煌藝術遺產所蘊含的中華民族的審美意識和精神追求,研究敦煌藝術的價值體系、文化內涵和精神品質,探尋中華民族生生不息、長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中國絲綢博物館研究員趙豐《從整理鑒定保護到工藝復原敦煌學中絲綢研究高地的建設》 回顧了百余年來國內外學者對散藏于各地的出土絲綢整理情況,講述了《敦煌絲綢藝術全集》編撰的不凡歷程,特別分享了目前利用科技手段對絲綢進行修復及工藝復原的新興研究領域與取得的成果。敦煌研究院研究員羅華慶《敦煌文化走出去、請進來》回顧了敦煌研究院自成立以來在國內外舉辦敦煌文化藝術展覽的歷程,也展示了這些年我們不遺余力從國外引進的優秀展覽案例。通過“引進來”“走出去”的展覽展示,努力傳播敦煌藝術,傳播中國聲音。
本次研討會諸多學者提出了推動敦煌學研究資料與其他學科跨界融合運用,促進敦煌學跨區域、跨領域研究等引領敦煌學研究的新趨勢。蘭州大學敦煌學研究所教授鄭炳林《拓展敦煌學研究的視野,加強兩漢敦煌歷史研究》通過對碑銘贊的研究以及居盧倉的設置,陽關、玉門關以及漢長城修筑年代等案例研究,證實了不同領域研究資料對敦煌學研究的重要價值,強調敦煌學研究應在與其他學科結合中得到突破。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陜西師范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研究員葛承雍《文物考古實證與敦煌圖像互動研究》通過西安碑林博物館燃燈石臺、唐武惠妃石槨反彈琵琶、“拂菻畫” 等與敦煌壁畫和文獻相關圖文的比較研究案例,闡釋了“圖文互證”“物物互證”對于攻關破解圖像溯源、宗教發展,闡釋中華民族共同體發展演進等研究難題的重要價值。敦煌研究院研究員張元林《關于敦煌圖像研究的絲路文化比較語境——以個人的研究經歷為例》 提出利用敦煌石窟圖像資料來研究古代東西方之間文化交流成為目前研究的一個重要趨勢,要建立相關圖像的“資料庫”,在分析其圖像來源多元性的基礎上理出大體的時空傳播軌跡,在此基礎上初步建立“圖譜”,不斷推進構建敦煌圖像研究的絲路文化比較語境。陜西師范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教授沙武田《重新認識敦煌西夏石窟——敦煌石窟對西夏研究的獨特貢獻》指出,敦煌石窟大量西夏時期的佛教藝術可為研究西夏歷史、藝術等提供豐富資料,并詳細梳理了敦煌西夏石窟研究的客觀現狀和問題,提出了此領域的學術研究規劃,并特別指出,基于學術界的系列新突破可適時重寫敦煌西夏石窟藝術史,這將是敦煌學對歷史研究的新貢獻。敦煌研究院人文研究部研究員楊富學和蘭州城市學院楊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敦煌的獨特表達》 通過敦煌壁畫和敦煌文獻中大量少數民族及其宗教的語言文字記錄、圖像記錄以及“歸義”漢簡等舉證證明敦煌地區多元民族和多元文化的和諧共存、四夷諸族心向中華,提出了基于敦煌石窟資料研究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典型性和重要價值。
數字技術與人文研究融合發展是目前社科研究的新方向,本次會議諸多學者立足數字人文對敦煌學發展闡述和共享了新理念、新成果。敦煌研究院研究員馬德《全面落實“全球敦煌文物資源共享”的戰略目標》提出了實施“全球敦煌文物資源共享”的戰略構想,包括建設全球敦煌文物數字資源平臺、推動全球敦煌文物資料整理研究出版、建設敦煌文物的復制和復原仿制與全球展覽體系、建設系統團隊體系等。天津大學智能與計算學部教授張加萬《人文研究與科技融合發展思考:敦煌學數字人文研究的再認識》 分析了數字人文發展對提升人文研究效率、促進多學科研究等的重要意義,未來應從建設敦煌學專題數字人文數據集和數據、設計開發專門系統工具、發展多學科交叉的敦煌學數字人文研究等推動數字人文相關研究的發展。敦煌研究院文物數字化研究所研究員俞天秀《敦煌石窟數字資源管理及利用展望》闡述了目前敦煌石窟數字資源庫建設的宏觀環境、現狀和不足,提出努力建設最具權威、開放包容、交流互鑒的國際化敦煌石窟數字資源庫的系列舉措和構想。
本次會議旨在持續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敦煌研究院座談時的重要講話精神,凝聚學界力量,共同探討在新的時代機遇、新的戰略使命下,全行業如何團結一心,緊抓機遇,共促敦煌學研究持續繁榮,共建敦煌學研究高地。
會議呈現出以下特點:
一是層次高、領域廣。本次會議邀請了敦煌文獻研究、敦煌圖像研究、敦煌考古研究、敦煌史地、敦煌學學術史研究等敦煌學各領域的學術帶頭人和學術骨干參加會議,分享學術真知灼見,同時還邀請了哲學、美學、數字人文研究、絲綢之路考古等諸多領域的重要專家參會,為敦煌學研究開辟新領域、引入新思想、提供新方法等注入新的力量。
二是兼具學術性與戰略性。與以往學術會不同的是,本次會議發言基本都是“命題”形式,專家發言既站在個人學術研究角度分享新的學術觀點、學術成果,又站在本領域研究角度回顧總結該領域的研究成果,分析目前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最重要的是提出未來研究的新命題、新方向,可謂新時代敦煌學如何發展的一次學術大討論,助力明晰敦煌學持續繁榮的方向和道路。
三是呈現新氣象、新特點。本次會議從參會專家看,既有敦煌學界專家,也有跨學科、跨領域的“圈外”專家;從研究角度看,既有傳統敦煌學研究領域,又碰撞形成了敦煌學和美學與數字化等領域跨界融合的新問題、新主題;從研究內容看,既對傳統領域作了更細、更深思考的分享,又提出了拓展研究地域、拓寬研究范疇等新研究內容;從研究方法看,既秉持傳統敦煌學研究方法,又提出了寫本學、數字人文融合等新方法、新手段。
會議最重要的是在如何推進新時代敦煌學的繁榮發展、如何建設敦煌學研究高地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共識:
一是深入挖掘拓展敦煌學研究資料。敦煌石窟和敦煌文獻是敦煌學研究的核心資料,面向未來發展,學者認為一方面要不斷拓展敦煌學研究資料的范疇,豐富敦煌學研究的內容,如葛承雍提出基于考古發現資料對比考證敦煌石窟相關問題,鄭炳林提出基于兩漢相關史料增強敦煌史地研究,張元林提出建立絲綢之路文化傳播圖譜,沙武田提出用好敦煌石窟資料,加強西夏歷史、藝術研究等。另一方面要充分挖掘敦煌石窟和文獻的價值,為其他學科研究作出貢獻,如李四龍提出用好敦煌文獻推進佛教思想史研究,史睿提出基于敦煌文獻推進書籍史、寫本學的研究等。
二是推動敦煌學的跨區域、跨學科研究。敦煌學已經走過120 多年的發展歷程,目前也從基本搞清楚“是什么”的基礎上向深入的“為什么”邁進,從分領域、分專題研究到逐步跨界融合發展。會上,榮新江、趙聲良、鄭炳林、張元林、張先堂、張小剛等諸多學者的發言都提到,要弄清楚敦煌的問題,必須跨出去研究漢唐歷史、研究絲綢之路文化與藝術發展傳播路徑,與其他地方的考古發現資料作綜合對比研究;同時必須結合歷史學、圖像學、考古學、藝術學等多學科知識,才能攻關破解重大學術問題。
三是敦煌學發展必須引入新理念和新方法。立足新時代新使命,敦煌學發展要“推陳出新”,需要吸收其他學科的新理念、新方法:如顧春芳提出運用美學研究理論和方法研究敦煌文化遺產蘊含的審美精神、審美意識;李四龍提出運用佛教解經方法探究敦煌石窟資料背后的哲學價值,進而解讀古人思維方式、生活方式;史睿提出基于寫本學新方法探究書籍史,等等。
四是以科學技術賦能和推動敦煌學發展。數字人文融合發展成為近些年人文社科研究的新興增長點。敦煌學界也愈加意識到,推動新時代敦煌學發展,數字化的力量不可小覷。本次會上,馬德、趙豐、張加萬、俞天秀等學者的報告,讓我們看到,推動數字人文發展既為學者獲取研究資料帶來便利,又為學者開展系列化專題研究、比較研究提供方便,同時為敦煌文獻、藝術品的綴合、復原帶來無限可能,還可構建智能化、可呈現的時空研究圖譜等,可在更廣泛的范圍內推動學術成果應用共享,可謂空間無限,是未來的重要發展領域。
五是高度重視敦煌學專業人才培養。“人”是推進學術研究的核心,敦煌學要持續繁榮發展就必須后繼有人。本次會上,柴劍虹、張小剛、趙曉星、俞天秀等諸多專家的發言都講到,持續推進敦煌學發展需要夯實現有學術研究隊伍基礎,注重人才培養,既要培養學術造詣深厚、眼光長遠的學術帶頭人,又要培養致力于敦煌學的青年后繼專業人才,讓敦煌學研究繼往開來,薪火相傳。
正如敦煌研究院院長蘇伯民研究員在大會開幕式致辭中所講的那樣,本次會議旨在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敦煌研究院時發表的重要講話精神,為敦煌學研究高地建設凝聚共識、匯聚力量,共同謀劃敦煌學發展新方向,共創敦煌學研究繁榮發展新格局。
研討會充分體現了敦煌學研究跨地域、跨學科、多視角、多方法的研究新動向,引領、推動新時代敦煌學相關領域研究的新發展,助力推進敦煌研究院敦煌學研究高地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