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夢婷/文
通過翻譯實現語言之間的轉換,達到溝通與傳遞信息的目的,離不開交流個體所具備的跨文化意識和能力。高校英語翻譯教學中,學生和教師普遍存在著該種素養缺失的問題,需要學校引導教師,側重于提高學生的文化歸化能力,重塑語言結構,打造特質交流形象。教師要從教學框架、內容、途徑和教學展開方式著手,幫助學生獲得更好的翻譯實效。
歷史文化的不同,造就了大語言背景和環境的不同,使得每一類語言都有其特定的文化意蘊、使用規律、可表達形式。而地域文化的差異,又使得語言中呈現了更多專屬的、獨到的、對于同一具象事物的見解。只有具備跨文化意識和能力,才可以使翻譯真正成為語言之間的橋梁,用翻譯做到信息、文化的交流和溝通。所以在高校英語翻譯教學之中,需要學生不僅深度理解原文的內涵,更可以通過表達優化,解決隱性問題,從而提升翻譯質量。
跨文化教育與翻譯教學的首要結合點,是學生必須具備文化歸化能力,即在理解原文含義的基礎上,從文化契合角度既做到精準傳遞信息,又可以通過適當的行文方式、內容組合規律變通,達到文化感知的目的,滿足讀者不同層面的文化獲得、交流需求。例如在英文原版表述之中,會運用到可能讓中國受眾難以理解、摸不著頭腦的表述形式,如果直接進行翻譯,出于文化理解的差異,會影響作品內容的有效傳遞。在處理該類翻譯任務時,就需要教師和學生共同收集和分析作品的創作背景、寫作主旨,明確在英文語境中特定表述方法是為了表達哪些內容,思考類似的表述目的在中文語境中是怎樣達成的,在使譯文適當中國化的背景下,用靈活變通實現歸化翻譯的目的。
在單一任務結束后,也可請學生收集與之類似的、需要歸化處理的詞匯、俚語、短語。比如masquerade在西方文化背景下有專屬的含義;或最為常見的brother、sister、uncle等親屬關系名詞,在翻譯成中文之后,就需要學生結合上下文人物關系,將其變為讀者、聽眾不會混淆的兄弟、姐妹、大爺叔叔。該種收集應當定期完成并整理,學生之間進行交流互動,豐富不同領域的知識內容,打好跨文化交流的基礎。
中英兩種語言文化、語境關系,使得語言表達交流的思維或邏輯結構是有明顯差異的,需要學生能夠在深刻理解這種差異之上,相對清晰的重新打造語言知識體系,找尋可進行結構轉化的方法。例如漢語更傾向于進行主動句式的表述,而英語更傾向于用被動結構描述事件、動作,學生就需要從語法、句法等角度,梳理不同的表述結構,圍繞著關鍵詞句式整理語言知識。在進行雙向輸出轉化時,要考慮到受眾的語言習慣和情感需求,進行本土化處理。比如將“大雪使頭發變白了”,變為“his hair was widened with snow”。
或者考慮到宗教、藝術和地域性描述的差異,積累特定的表述和表述轉化方式。例如在描述商品的數量、規格、重量時,國內常使用個、套、斤、公斤,但西方國家常用的則是磅、盎司、加侖。這就要求學生不僅有語言思維的快速轉化能力,還需要積累兌換知識,按照符合受眾習慣或生活經驗,精準處理內容。類似的還有禁忌與習俗方面的知識,學生心中要有一本賬,提及某些表述形式或翻譯內容,要快速反應,在哪些地區該表達方式是不受歡迎的,適當的刪除或增加翻譯點,做到合情且合理。
交流形象是指學生通過對技巧性和文化性知識的處理,所給人留下的交流印象,和翻譯本身呈現的語象、意象。學生既需要關注該組形象的交替與保持,更需要結合個人的語言風格打造特質形象[1]。
在保持翻譯形象時,主要是利用巧妙直譯,全面呈現該形象的內涵,以契合和包容,達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例如可利用他人評價的方式,在轉換原文中呈現同一形象。或盡量尋求兩種語言之間的相同之處,關注原文表述風格,做到形象一致。而在替換形象時,則主要是考慮到文化差異可能帶來的誤解,用類似的形象達到原有交流目的。比如上帝和老天爺,在中西方文化中所代表的價值觀念是相對一致的,就可作為一種相互轉換的范本。或者dog在西方文化中被賦予了更多正面的形象、意義,但在中國文化中通常以相對消極的形態呈現,在相互轉化翻譯“lucky dog”時,就需要教師教會學生進行迂回的形象替代,既讓對方快速理解要表達的含義,又尊重他人的語言習慣。
另外,按照對方可接受的方式進行交流,更可以營造一種健康的、平等的、友好的交流氛圍,給人留下對溝通主體的良好印象。比如稱呼對方Mr Li或Mrs Li,而非teacher/driver Li。
做好翻譯教學中的跨文化教育,就需要教師首先聚焦于文化這一要素,調整教學框架,使之更突出文化目標,并強化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吸引其交流興趣。
要根據實際需求調整翻譯文本、翻譯表達的框架結構。例如在翻譯文本方面,盡量選擇可雅俗共賞的教材,或通過校本教材對統一內容進行補充,考慮到多個聽眾、讀者的需求,和中國教師、外教教師的授課需求,使得學科內的跨文化教育更具有指向性。在該文本的指導下,跨文化能力培養的表述盡量具體,可以從認知、行為、情感三方面,讓學生知道利用該教材框架要積累哪些跨文化的詞匯、句法和翻譯策略,學會如何正確處理信息技術層面的跨文化交流問題,并培養包括民族團結、文化差異包容和團隊合作的哪些品質。
除此之外,還應當以培養跨文化交際人才為核心,完善翻譯教學框架。在教師轉變理念引導之下,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既幫助學生用平等的開放的眼光看待他國文化和內容,看到跨文化交際的重要性,也看到文化差異所帶來的生活多樣性、豐富性。教師根據日常觀察結果,可制定有針對的、可行的、與教學文本適配的教學方案,圍繞著學習文化、語言知識、進行跨文化交流,循序漸進推進翻譯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實用性更強的課堂內提升學科素養。
指向跨文化教育的翻譯教學,要調整好理論和技巧學習的比例關系。一方面,教師要讓學生通過對比剖析,理解英漢在表達時的對等性內涵。在何種情況下應當進行1對1翻板式的翻譯,即直譯;在何種情況下又需要結合文化習俗進行轉化,例如“吃一塹長一智”并不是真正的“eat”,而是指要通過失敗積累智慧,再按照英語俚語的習慣翻譯為“By falling we learn to go safely”。另一方面,需要教師幫助學生比對英漢句子的構成,理解如何按照語言習慣重構句式。比如英文語句習慣于在句子開頭放置結果,而漢語則正好相反,翻譯時就要考慮到前后邏輯,以跨文化順暢表達為前提,進行內容顛倒和重排。
同時,考慮到語言的實用性特點,需要教師善于補充文化類知識,讓學生借生動的案例或環境素材,理解詞匯、句法。由于所擴充的知識圍繞著文化,相對復雜繁瑣,教師應當兼顧慮知識之間的關系,一堂課上或一類知識內容,盡量補充1-2個背景,按照課時計劃講好宗教、音樂等輔助性知識。既讓學生能夠相對生動的記憶素材,善加運用,又避免粗略認知,產生記憶混淆,影響對于跨文化內容的學習。比如按照科技、宗教文化主題積累英語詞匯量,請學生找到反復出現在不同領域,但含義有所變化的同一詞匯,剖析其中的文化變化特點、規律,逐步強化學生的跨文化意識[2]。
另外,由于部分學生基礎相對薄弱,翻譯學習興趣有限,教師要多整合一些網絡的、趣味性的學習資料,比如在課堂上播放歐美文化史、風土人情紀錄片,吸引學生討論,進行擴展練習。也可以讓學生利用課前課后時間,在自學素材庫下載資料,觀看、學習和記錄。教師也可以給學生推薦一些英文讀物,以范圍廣、可讀性強為主。但在大一學年,盡量避免推薦一些專業性較強的讀物,讓學生有自我學習興趣,主動利用課后時間增長文化知識。
翻譯是一門實踐性更強的課程,所以需要教師不斷創新教學方式方法,給學生更多的跨文化體驗機會。用體會主導學習過程,并檢驗自己的跨文化能力,產生新的學習追求。
首先,可以創設語用環境,讓學生扮演不同情境中的交流主體,進行特定文化感知。比如給學生播放口語材料,請學生聆聽或觀看,推測故事下一步是怎樣發展的,可能會產生哪些交流問題,讓學生分角色進行表演。演繹之后,重新觀看完整資料,看推斷的事件結果和事件真實過程存在哪些不同,在交流中原始信息提供者和自己演繹的模仿者運用了哪些不同的技巧,做經驗總結。
其次,可以利用跨文化交際測試題,讓學生補充翻譯學習結果。例如用英語描述他人需要幫助的環境,提問學生應當怎樣做,并進行口語和書面的雙重翻譯、輸出。測試的方向,其一是學生對于題干表述形式、表述內容是否恰當的判斷。引導學生用西式思維思考中式問題,比如有哪些并不適當的詞匯、句型。其二,測試的是學生在處理突發性問題時的反應能力。如果遇到如題干描述的情境,應當怎樣提供幫助。怎樣用良好的跨文化意識、能力、口語交流辦法,讓對方了解自己的真實意圖。
分層次的課外學習活動,能綜合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由文化品格帶動翻譯素養的提高。首先,可按照課堂教學需求,組織讀寫相結合的延伸活動。鼓勵學生用課內學到的衍生詞、派生詞等做課外記錄和簡單寫作練習,由簡單遣詞造句開始,用實用知識減少張冠李戴的翻譯問題。或者按照翻譯書面訓練的需求,組織線上讀書討論會,以寫促進學生讀不同類型、題材的資料,分享閱讀心得。尤其是其中涉及到哪些翻譯系統知識,幫助自己認識到了哪些有趣的文化現象。該種交流盡量以口語形式展開,不僅節約溝通時間,提升交流效率,更可以創造自由氛圍,促進學生在暢所欲言中鍛煉口語表達能力,激發學習熱情。
其次,可經常組織一些伴隨性活動,例如西方節日文化活動,西方藝術展、文化展、歷史成果展。由學生共同參與布置展館、設計海報、制作手冊、分發資料,并向參觀展覽、參與活動的其他教師、學生做說明和講解。營造求同存異的包容環境,讓學生在實踐學習中正確對待文化差異[3]。
由文化不同帶來的語言差異,是翻譯教學的存在基礎。而提高學生的翻譯水平,則需要其具備全面的跨文化交際素養,不是機械的翻譯書面內容,而是在更廣闊的眼界、更靈活的思維、更自信的表達中,接受和傳遞文化信息。教師所組織的教學活動,應遵循高校學生的成長規律,逐步讓其通過豐富學習材料、多樣學習活動,改變語言文化思維,能夠流暢、精準、優雅地使用第二門語言,能夠以第二語言促進自己認同民族語言,提升文化自豪感。■
引用
[1] 錢堃.高校英語翻譯教學中跨文化教育的開展策略探析[J].校園英語,2017(15):15-16.
[2] 林池容.大學英語教學中學生跨文化交際培養策略探析[J].英語廣場,2015(10):113-114.
[3] 趙悅.高校英語翻譯教學中跨文化教育的開展措施探討[J].魅力中國,2021(47):296-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