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雁南/文
家風是一個家庭或家族世代相傳的風尚、生活作風。它既能在思想道德上約束家庭成員,又能促使他們在文明、和諧、健康、向上的氛圍中發展。良好的家風不但引導個人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也能促進黨風和社會風氣的轉變。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家風建設,他指出“家風是一個家庭的精神內核,也是一個社會的價值縮影。”“要加強社風家風建設,讓中華民族文化基因在廣大青少年心中生根發芽。[1]”
孔繁森的名字家喻戶曉,他兩次進藏為藏區人民辦實事,踐行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孔繁森被譽為“領導干部的楷模”,孔繁森精神也被納入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孔繁森精神背后有很多感人事跡,它們都深植于孔繁森優良的家風文化。繼承發揚孔繁森優良家風文化是歷史的需要也是時代的需要。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重視對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1]。孔繁森家風文化與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目標和內容等方面都有共通之處,這為孔繁森家風文化融入青少年的思政教育提供了基礎和可能。
孔繁森出生于山東聊城,受齊魯文化的熏陶,“仁者愛人”“舍生取義”等思想培育了他良好的品行,愛家愛國愛民的優秀品質深深地刻在了他的骨子里,在部隊當兵的經歷進一步提升了他的思想境界。因此他響應黨的號召,放棄舒適的生活,前往條件艱苦的西藏地區,承擔著繁重的工作任務,將愛國愛民之情化為實際行動,一生為人民服務,這是孔繁森家風文化中最閃光的特質。
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孔繁森始終以嚴格的標準要求自己與家人,從未謀取過半點私利,慎獨慎微,始終如一。在西藏工作期間,他將自己的絕大部分工資用于資助困難群眾;他收養藏族孤兒,賣血補貼家用。不論處境多么艱難,他都以一己之力默默承擔,逝世時身上僅剩的八元六角錢是他唯一的財產。這種清廉自律的品質也深深影響著他的三個子女,伴隨他們成長。
孔繁森不但嚴于律己,并且從嚴治家。他教育子女要自立自強、不因小事小節而搞特殊,不因小恩小惠而破規矩,要多為國家做奉獻。他拒絕利用職務之便為自己和家人做任何事情,買平價化肥、為外甥安排工作等他一件事也沒答應過,他不讓兒子使用帶有“工作記錄”的筆記本。這些事情微不足道,但是孔繁森正是從點滴和細微處著手,以實際行動教育引導家人走好人生每一步。
孔繁森作為援藏干部,并沒有高高在上的官架子,他總是深入群眾深入基層,以謙虛平易近人的姿態為群眾辦實事。每次下鄉,他都帶著一只小藥箱,工作之余為群眾聽診把脈、發藥打針,與藏族同胞打成一片,大家稱他為“藥箱書記”。受到孔繁森的影響,他的子女也都謙虛低調,秉承了父親的初心,繼承了父親未完的事業。
孔繁森家風文化是傳統文化的熏陶、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培育、艱苦基層環境的鍛煉、個人思想覺悟的提升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具有明確、積極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將孔繁森家風文化與青少年的思政教育聯系起來,具有強烈的內在耦合性[1]。
習近平總書記說:“一種價值要真正發揮作用,必須融入社會生活、讓人們在實踐中感知它、領悟它。”要激發思政教育使其成為人們的本質力量,促進全面發展,就需要創造和利用有利條件,加強價值觀教育,使價值觀念內化為人們的自覺意識和行為。因此,傳承發揚孔繁森家風文化就需要將其與當今培育良好家風相結合,通過有效的載體,落實到青少年的心理層次,達到深入人心的效果。新媒體的發展,學生很容易受到實用主義、功利主義等文化的影響,這就需要通過諸如孔繁森家風文化等實例,從生活實際出發,從鮮活的事跡中讓學生接受健康向上的思想理念,提升思政教育的效果。
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中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到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所有教職工和所有部門都應該承擔起相應的育人職責;育人也不僅僅局限于學生在校的時間段,而是貫穿學生學習和發展的全過程;育人也要在更廣闊的空間來實現,家庭和社會都要承擔起相應的責任。弘揚孔繁森家風文化,就積極調動了家庭教育的育人功能,凸顯家校共育的良好效果。通過孔繁森家風文化的宣傳和學習,豐富了育人載體,是全方位育人的重要體現。
從家庭來說,傳統的關系密切的大家庭逐漸解體,取而代之是小家庭模式,導致青少年一代家族家風觀念淡化。從學校來說,有些學校將家風文化的宣傳與普及重心放到家庭教育上,認為家庭才能培育家風,青少年在學校接受的家風教育甚少。從社會來說,整個社會對于家風的宣傳力度還不夠,報紙、廣播等傳統媒體的影響逐漸弱化,新媒體充斥于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大都是娛樂主義,對家風的介紹宣傳占很小一部分。因此,雖然國家近年來多次強調家教家風的建設,但廣大青少年對家風文化的認知度還比較低,通過家風文化融入青少年思政教育產生的效果也不明顯。
要發揮某種價值觀念的作用僅僅依靠簡單的說教是不夠的,對于家風文化的傳播也需要借助合適的教育載體來實現。通過調查發現,適合青少年的家風文化教材很少,已有青少年思政課程體系和教材中都缺少專門介紹家風文化的內容。市面上已有的家風方面的書籍,大多數是名人、氏族的家風故事,集故事性、趣味性、理論性、教育性于一體的叢書比較匱乏。對于孔繁森同志的研究大集中于孔繁森精神的傳承、孔繁森精神在新時期的價值。孔繁森治家故事很常見,但是沒有對孔繁森的家風文化進行高度的、理論化的概括,這也不利于孔繁森家風文化的傳播。孔繁森家風文化是一種現代的價值取向,它順應時代發展的要求,符合社會發展的規律,我們需要通過創新性思考,將各種形式的媒介轉化為傳承孔繁森優良家風文化的重要途徑和手段。
孔繁森家風展現了一名共產黨員愛國愛家、清廉自律的優良品質。隨著時代發展,孔繁森精神也在不斷完善和升華,我們應該樹立正確的觀念,讓孔繁森家風文化歷久彌新,散發持久的影響力。第一,樹立家國觀念。家由一個個人組成,國由一個個家組成,國家的前途和命運永遠都和個人、家庭的命運息息相關。家是家、國是國的觀點,是在西方各種文化的影響下產生的錯誤觀念,在這種觀念引導下成長起來的孩子也會有利己主義心理。家庭為個人成長提供精神沃土,要培育青少年的家國情懷必須根植于良好的家風家教。孔繁森家風文化傳遞了愛國愛家的高尚情懷,將個人成長融入到對國家民族的大愛之中。第二,正確認識孔繁森家風文化內涵。孔繁森家風故事、家風文化是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產生的,有鮮明的時代特點,但這并不代表孔繁森家風文化是消極落后的。事實證明,愛國愛民、清廉自律、從嚴治家、謙虛平和的孔繁森家風文化在今天仍然發揮著積極的作用,我們要在把握其內涵的基礎上,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向同行,涵養更多家庭的家風文化、家庭美德,以此引導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2]。
父母長輩的思想和價值觀念引導著整個家庭的風氣,也決定了下一代的為人處世的態度。因此培育家風文化要發揮千萬個家庭的育人功能[2]。第一,營造和諧家庭氛圍。和諧的家庭環境是良好家風的關鍵因素,能為一個人的健康成長起到潛移默化的影響。良好的家庭氛圍能讓孩子養成優良的道德品質。孔繁森家風文化根植于齊魯文化的厚土,這里風土世情和傳統文化浸潤下形成了他崇禮尚德、知行合一的家風根底,這種家庭氛圍能造就了他正確的價值觀念。因此,培育良好家風要依托于和諧融洽的家庭氛圍。第二,注重思想教育及引導。很多家庭對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僅僅浮于表面、流于形式,通過簡單的只言片語點到為止,將更繁重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務歸為學校的范疇。事實上,家庭永遠都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家人也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各個家庭應該有意識地培育具有鮮明特征的家風文化,注意對青少年思想政治的正確引導,充分發揮家庭“養”與“教”的功能。
學校通過課程、活動等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的重要內容。學校應該提高站位,構建“大思政”觀,傳遞好優良家風文化[1]。第一,設置合理課程及活動。將孔繁森家風文化融入學校課程及活動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教育方式。編制孔繁森家風文化讀本和教材,在學校推進適合青少年的校本課程,讓學生了解他的成長背景、工作經歷,了解他對子女教育的方式,以及后代對其家風文化的傳承。此外,學校可以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如講述孔繁森家風故事、介紹家族名人等,讓學生追尋家族歷史、主動挖掘自己的家風。第二,優化校園文化環境。形式多樣、健康向上、格調高雅的校園文化環境能夠實現以文育人的效果。校園文化環境不僅僅是張貼條幅、懸掛標語給學生以警示,還可以通過文化長廊、校園展館等讓學生利用好“碎片化”的時間,全方位地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通過學生藝術節、文化節等舉辦孔繁森家風文化為主題的活動,讓學生收獲除課堂以外的思政要素的浸潤與滋養。
家風文化的傳承,僅有個人、家庭、學校的力量還不夠,我們應該充分調動全社會多方力量,發揮社會輔助育人的功能。第一,豐富社會宣傳方式。社會主流媒體應該充分發揮引領作用,占領思政教育網絡陣地,對優良家風文化加以宣傳和報道,以孔繁森家風文化為素材在各種社交平臺呈現,讓青少年接觸到更有文化底蘊的內容。只有傳統媒體和新媒體通力合作、各司其職,才能在全社形成一股宣傳合力,讓孔繁森家風文化切實走進青少年身邊。第二,凈化社會環境。青少年很容易受到社會大環境的影響,社會與校園、家庭僅一墻之隔,政府應該加大校園周邊環境的監管,減少不良影響;投入建立更多的文化設施,提高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水平。
孔繁森家風文化與孔繁森文化一樣,是時代的精神豐碑,是后代的寶貴財富,我們有責任和義務將其發揚光大。青少年承擔著振興中華的使命,必須做好他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過發揮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合力,孔繁森家風文化會成為青少年為人處世的人生榜樣。■
引用
[1] 弓旭靜.優良家風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9.
[2] 朱莉濤.以傳統家訓家風文化滋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J].重慶社會科學,2020(9):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