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瑞 王 敏
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新聞出現了多種傳播方式。不同于傳統的主流媒體“一對多”的信息傳播方式,自媒體時代,信息傳播路徑是雙向的,呈現出多點對多點的方式。加上網絡上傳播者的匿名性,為網絡輿論審判的形成創造了可能。
一般而言,“輿論審判”是由“媒介審判”演變而來的,“媒介審判”最早是指媒體從業者對于未判決的司法案件搶先作出定性、定罪量刑或勝訴敗訴等結論,令受眾產生先入為主的印象。如今,各種自媒體平臺出現,憑借其互動性強、傳播速度快、影響范圍廣的特點,在熱點事件傳播中發揮著強大的傳播力,民眾無需通過傳統的媒介渠道來表達觀點,“輿論審判”逐漸取代了“媒介審判”走進公眾視野。“輿論審判”是輿論的一種表現形式,可以對司法機關的司法活動進行有效監督,但有時“輿論審判”的觀點會偏向司法審判中的某一方,導致“輿論審判”影響司法機關獨立審判。
①“輿論審判”是道德審判,與司法審判相比,既“寬松”又“嚴格”
輿論屬于道德范疇。在社會中生存的成員不可避免地會被其他成員評價,構成了道德上的約束。每個人心中的善惡是非標準不同,因此道德調整的范圍非常廣大,也就導致了“輿論審判”現象愈發普遍。
“輿論審判”寬松是指,與司法審判相比,“輿論審判”成立的條件很寬松。每當社會上的熱點出現時,只要該事件引發了輿論的廣泛關注,“輿論審判”的現象就會出現。不同于司法審判受理案件需要嚴格的程序,“輿論審判”只要引發網民的關注就會成立。“輿論審判”在成立條件上非常寬松,在處罰尺度上卻非常嚴格。只要不符合網民內心的正義,挑撥起網民的情緒,就會被“輿論審判”,而且相比于司法機關的處罰,“輿論審判”所提出的處罰力度可能會更大。
②“輿論審判”能爭取更多的司法資源
“輿論審判”的存在雖然不能代替司法審判,但是可以為案件帶來更多的司法資源。當熱點事件發生后,網民紛紛進行討論,使案件獲得更多的關注,可以爭取到更多的司法資源,促使司法機關在保證案件公正審理的同時又兼顧效率。
①促進法律與時俱進
當今社會飛速發展,科技不斷進步,法律也需要跟上時代的腳步進行必要的更新。但是從發現問題到立法,再到運用法律解決問題,需要漫長的時間。在這個過程中,輿論是不可或缺的主角,因為輿論能及時反映社會的發展變化,從而推進法律條文的更新。“輿論審判”為司法審判提供了不斷完善的方案。
②為司法審判增添人文關懷
法學家羅斯科·龐德曾說:“民眾對權利和審判的漠不關心的態度對法律來說,是一個壞兆頭。”
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司法審判的過程中既要尊重法律也要尊重道德、尊重民意,這樣做出的判決才能深入人心。“輿論審判”可以彌補司法審判的不足,人們的觀點和態度可以通過“輿論審判”傳遞給司法機關,幫助司法機關從法理、情理出發,全方位掌握案件,避免承辦案件的法官過于職業化,從而作出只有法沒有情的判決。
③推動司法公正
在自媒體時代,公眾無需通過專業的媒體機構以及復雜的審核流程,就能在自媒體平臺上揭露司法腐敗、司法不公等事件。自媒體平臺傳播信息的高效性可以讓案件在短時間內受到關注,“輿論審判”形成壓力,引起司法機關的注意。這樣一來,不公正現象將無所遁形。另外,司法效率是司法公正的保障。“輿論審判”案件發生后的第一時間對熱點案件的持續關注,形成了一種良性壓力,這種良性壓力在一定程度上會加快司法機關對案件的處理進度,同時也能保證案件公正審理。防止出現長時間處理案件導致司法資源的浪費、案件當事人訴訟成本過高等問題。
①輿論形成合力干涉司法機關獨立審判
當網民關注的熱點事件進入司法程序后,網民的輿論審判熱情高漲。隨著審判信息進一步的公開,公民可以通過旁聽、觀看直播從而以最快的速度了解案件最新信息。若是審判人員接觸到了這些輿論審判的觀點,這些內容不免會在他們的頭腦里形成先入為主的觀念,之后的審判活動可能也因此受到影響。“輿論審判”可能會間接干預司法審判。
②“輿論審判”導致信任危機
“輿論審判”的出現,加劇了一部分公眾對司法機關的信任危機,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方面,“輿論審判”可能會造成部分公眾對法律產生不信任。網民普遍未系統學習過法律的專業知識,憑借自身樸素的正義感在網絡上對案件進行“輿論審判”。一些網民掌握的案件信息是碎片化的、不全面的,在這種情況下,“輿論審判”反映出來的民意是缺乏可信度的。司法機關獨立行使審判權,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作出的裁判,若是與“輿論審判”的結論不同,反而會加劇民眾對法律的不信任。
另一方面,“輿論審判”可能會使司法機關與民眾之間的關系愈發緊張。如“彭宇案”一審判決后,網絡上關于此案的評論多半是“好心沒好報”“小伙好心扶人反被訛錢”,受到這些評論的影響,很多網民認定彭宇并沒有撞倒徐老太,他是幫人而非撞人。一些網民紛紛指責司法不公、辦案法官能力低下等,這不可避免地導致了民眾遷怒于司法機關,對司法機關的判決不進行理性的分析就直接全盤否定。
①網民素質良莠不齊,自媒體行業缺乏行業自律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廣泛應用,每一位互聯網使用者都具備了信息傳播者和信息接收方的雙重身份。再加上網絡空間賦予了網民匿名身份,為網民提供了討論熱點事件的公共場所。然而,由于受教育程度不同、缺乏法律意識,導致一些網民面對海量的碎片化信息無法分辨真偽,甚至不去分辨真偽,直接在網絡上發表錯誤的、片面的觀點。這些觀點形成了“網絡輿論審判”,嚴重干涉司法程序的進行。
有時,一些自媒體從業者不惜捏造事實或者傳播片面的信息、表達偏激的觀點,其目的僅是為獲取流量或者博人眼球。這樣的做法會帶動一些判斷能力較弱、容易被煽動的網民,使這些網民以情緒為先,忽略原本的事實真相。大部分的自媒體從業者未接受過媒介素養教育,缺乏行業自律。
②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
引起“輿論審判”的話題,多半是有關社會公平正義的。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在這樣一個特殊時期,人們會對社會不公平現象表現出更多的擔憂,體現出人們尋求公平正義的愿望。
“輿論審判”促進了法律與時俱進,也為司法審判增添了人文關懷,同時也產生了一些令公眾不安的負面效應。如何能實現“輿論審判”與“司法審判”之間的良性互動,并且最終在案件的處理結果上,既符合法律的規定又能使人民群眾感受到人文關懷,是自媒體時代背景下亟待解決的問題。
①健全網絡輿論相關法律法規
針對“輿論審判”問題立法,有利于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完善。我國至今尚未在網絡輿論治理方面形成一部完整的法律,其他與網絡輿論治理有關的法規以“規定”“辦法”為主。雖然這些規章對網絡活動規定得較為具體,但是其適用性大大降低。另外,這些部門規章對違法信息的劃定較為全面,但具體的判斷標準不夠清晰。例如違法信息包括“擾亂經濟秩序”“破壞社會穩定”等內容,這些概念都較為抽象,負責信息審核的人員往往缺乏專業分析技能,無法作出準確的判斷。因此,推進網絡輿論領域立法確有必要。積極完善網絡輿論領域的相關法律法規,規定參與的主體、權利義務關系、形式與內容等,明確網民對熱點事件發表自己觀點時超越合理界限的標準,超越合理界限后應如何處罰,依據什么處罰。
針對“輿論審判”,學者翁楊曾提出在立法時應當注意以下原則性問題。第一,立法上要明確發表言論與輿論審判之間的關系、確定相關問題的界限,并且對“輿論審判”的限制要符合憲法規定。立法上,在規范“輿論審判”問題的基礎時需設置一個前置程序,即必須審查該主體的言論表達是否應當受到憲法條款的保護。第二,嚴格把控“輿論審判”的限制條件。在保障公民暢快表達的前提下,通過合理適度限制“輿論審判”,來達到公民發表言論與司法公平正義的雙贏。第三,立法的同時應當規定“輿論審判”的免責事由。“輿論審判”并非只有負面影響,輿論關注司法審判有利于防止司法腐敗,因此立法上應當明確規定免責事由。如一般情況下,“輿論審判”的主體盡到了合理的注意義務,發表的言論具有客觀性與公正性以及該言論是為維護人民群眾集體利益等。
②完善“輿論審判”應對機制
一方面,利用先進的網絡監測技術,對社交平臺進行實時監測。如利用人工智能數據分析技術為網絡輿論監管提供重要依據,具體來說,就是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對海量的視頻、圖像等內容進行視聽分析,預測熱點事件的關注度,從而掌握輿論爆發點、事件熱度。完善對輿論的監測機制,預測輿論的走向并且在輿論爆發時引導輿論走向理性表達。及時應用新技術,對輿論走向進行大致預測,對于即將發生的輿論制定合理的應對策略,出現負面輿論時,及時進行疏導。
另一方面,政府部門應當重視輿情,及時作出回應,正面回應網民關注的問題,解開網民對于事件的誤解,緩解網民的情緒。對于重大突發事件,政府部門可以通過召開新聞發布會的方式,以真實有力的證據、通俗易懂的語言通報事件真相,公布信息,答疑解惑。
③推進司法信息公開
學者胡翼青曾提出過“完型心理學”的概念,“信息清晰的敏感事件,往往不容易引發公眾聯想和好奇,自然也就不容易引發公眾參與的熱情,而信息越不清晰的敏感事件,公眾越容易產生各種好奇和猜測,并興致勃勃地介入進來。信息越是不完整,人們就越愿意參與其中,在猜測和妄斷之下實現一種惡性循環。”推進司法信息公開,有助于防止謠言散播,同時也有助于人民群眾對司法審判行使知情權和監督權,使公眾的情緒不被不實言論所煽動。我們應該意識到,有時正是因為司法信息不夠公開,才導致“輿論審判”的負面影響出現。
在自媒體時代,司法機關可以在各類自媒體平臺上注冊官方賬號,及時發布依法公開審理的案件的有關情況以及處理進展,回應“輿論審判”關注的熱點話題,將“輿論審判”所產生的負面影響扼殺在搖籃里。因為只有透明,才會了解。司法機關通過各種自媒體平臺,適時并且最大程度地進行公開及官方的解釋說明,公眾才會理解每一份判決體現的含義與依據的原則;只有了解,才會信任。公眾對案件事實進行充分了解、對司法原則產生深刻理解后,才會去信任司法機關、信任司法工作人員;只有信任,才會理性。人民群眾信任司法機關,才不會出現“輿論審判”對司法審判產生負面影響的情形。
④建立自媒體行業自律協會,制定行業自律守則
就目前的狀況來看,我國應當建立自媒體行業自律協會。一些自媒體對案件事實以及審判情況發表不公正、不客觀的言論,經常為了追求流量,在網絡上發布失真的信息以及一些煽動網民情緒的信息,使“輿論審判”偏離正軌。自媒體如今作為新聞傳播的主要渠道之一,也應當有媒介素養,具有較強的自律精神。因此我國應當建立起自媒體行業協會,建立起行業自我約束、自我管理的一系列規則。以道德和行業自律的力量來防止自媒體行業偏離正向的軌道。
合理的“輿論審判”為國家的法治化建設提供了和諧有序的社會環境,但是在網民素質良莠不齊、公民法律意識缺位的情況下,網絡“輿論審判”無法發揮出推動司法公正的積極作用,反而導致影響司法人員獨立審判的結果。民意需要被重視,同時也需要被合理引導。要增強網民的法治意識,完善網絡“輿論審判”相關的法律法規,加強媒介素養教育,建立強有力的監管機制,使“輿論審判”充分發揮積極作用,引導輿論與司法間進行良好對話。應對負面的網絡“輿論審判”從立法到執法、守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只有推動網絡“輿論審判”與司法審判之間的良性互動,增強司法制度的公信力,才能進一步促進社會的公平和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