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家碩
配音屬于口語傳播形式的一種,同時也是語言創作的實踐活動,是配音員借助聲音表現力,運用語音及語調等配音技巧,根據自身的知識結構及文化內涵對語言文字進行二度創作。口語,從字面理解即口頭上使用的語言,在日常生活中,它是人和人之間進行情感表達及傳遞的載體,有著多樣性等特點,比較容易理解。其發音存在鮮明的韻律感,各種音色及音質能夠讓人們產生不同的感受。聲音高低及節奏快慢的變化,還有主體的情緒特征,都會使口語美學具有獨特的意蘊,給人以美的體驗。
美學,其最初被定義為感官體驗,較偏向于感性,但其與口語結合之后,更多地表現在聽覺方面,即口語表達融入某種態度和感情色彩,它發之于聲、付之于聽覺,進而引起人的精神性反應,表現出喜怒哀樂各種情緒的變化,使口語表述更具美感。無論對于聽者而言,還是表述者而言,均是一場聽覺盛宴。口語傳播貫穿于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無論是生活中的交流語言,還是經過藝術加工的語言,如話劇、朗誦、配音等,都具有美的意蘊。對口語美學的研究來說,語音是前提,口語的語勢及語氣等都同口語的審美感受有著密切的聯系。口語美學從對美的規律的探索發展而來。
①語言現象。口語美學的主要研究對象為漢語口語。它有著十分鮮明的聲韻特色,能夠體現富有美感的音樂律動,通過聲調變化來體現語言的美感旋律。如播音主持在進行聲調訓練時,口語表達一般都有較強的節奏律動,十分悅耳;在進行口語表達時,嘆詞及擬聲詞也有一定的美感,比如“噫吁嚱”,或一度盛行的網絡語言“Duang”,都有著獨特的美感。在進行播音創作時,比較普遍的現象就是語流音變,可以充分顯示口語的音韻美,比如語氣詞“啊”就有很多種音變現象。在日常進行口語交流時,很少有人對這一現象加以重視,但在研究的過程中可以發現,這一現象不但符合常規的語音流變規律,還蘊含著十足的美感。
②口語審美活動。口語美學研究的關鍵對象為口語審美活動,這是因為從口語交流來看,它同人的內在感受有著密切的聯系,一般都是將感官當作媒介而開展的感性活動。連續的樂音聲波會使人耳出現鼓膜振動現象,從而變成神經信號,進一步發送給大腦,產生信息反射點,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語言。把各個反射點有機連接起來,就構建了審美關系的連接點。如果人使用發聲器官,或是通過聽覺器官了解語音,就會借助“由物及我”發展成“物我同一”,讓所談論的事物有了生命及情趣。就口語審美來說,事實上它是口語進行表達時的信息傳遞及情感交流等活動,基于語音的傳遞,體現美學的意蘊。
比如話劇表演中,演員不但能借助肢體語言進行演繹,還能利用專業口語傳遞內心感受,當觀眾接收信息后,就會在內心深處產生不同程度的感受。同書面語言對比,口語美學更強調人和人的互動,具有生動性及開放性強的特點。
①把握語言發展趨勢。隨著互聯網的深入發展,對信息進行傳遞的方式逐漸增多,尤其是新媒體出現后發生新的變化,部分新詞利用網絡進行傳播,因而人們口語交流中也開始運用網絡用語。不管是在語音、詞匯方面,還是語法方面,口頭語言都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大部分新詞及新語一般都源于口語,同時在人們口頭上進行傳播,很多備受關注的流行語大多是青少年創造出來的,在口語交流中,可通過類推的方式進行新詞的創造。如“點贊”及“給力”等流行語的產生,不但體現了口語的發展趨勢,還反映出各個年齡段人們在進行口語選取及表達時的心理特點及思維方式。
②重塑漢民族文化。我國傳統文化中存在大量的能體現口語美學的表達方式,如朗讀及吟誦等。古代文學作品比較注重韻律美,因而極富音樂美,能歌唱、吟誦等。優秀文學作品必定會存在音韻美,非常適合吟誦。比如曹操作的詩,“對酒當歌,人生幾何?”在進行古文學習時,大多需要放聲朗讀,讀得多了自然就會理解內容,如果只是單純地看,那么可能讀再久都無法充分理解。
由此可以看出,口語美學的發展與文學的發展趨勢是一致的,是在此基礎上進行的創造及傳播,至今已經發展了上千年。通過口語美學,可以全面感受我國漢民族文化。現階段的口語傳播者有著重塑口語美感的社會責任。
配音、配樂與畫面是紀錄片的組成因素,其中配樂可以快速帶領人們沉浸在畫面中,而配音促進了紀錄片主題思想的表達。雖然定義中并沒有特意強調,但是這里指的聲音應該主要是指配音以及烘托氣氛的音樂。口語傳播是配音的主要方式,配音員不僅僅是簡單地閱讀文案,也需要對表達語言進行創作,將自身理解與情感融入文字中,使觀眾可以通過配音對紀錄片畫面產生全面認知。在對解說詞基調加以了解之后,不但能夠實現慷慨激昂的解說,還能實現客觀分析,能夠對作品的情緒及態度進行傳遞,對紀錄片畫面進行補充說明。優秀的紀錄片配音員不但要掌握情感調動的方式,還應靈活運用表現手法,這將反映出配音員的基本素養和審美情趣。
紀錄片配音主要是把解說詞由漢字形式變成有聲語言。它并非單純的見字發聲,應由專業的配音員來完成。這就要求配音員應具備一定的專業素養及文化修養。
在電視語言中,配音也可以看成語言藝術,將其同字幕及動畫特效等結合在一起,構成有機整體,為觀眾提供完整的作品和豐富的視聽體驗,進而引起觀眾的思考,使其更好地理解作品內容,明白創作者的意圖。
在口語美學視角下,可以將紀錄片配音視作一種考驗配音演員的實踐活動。當其進行實踐時,不僅可以展現出聲音的韻味,同時也可以將音樂的美感充分展現出來。從我國著名語言學家徐世榮先生發表的文章中可以得知,徐世榮先生對語言的音樂性進行了深入研究,其從音素、音節、聲調三方面入手來研究語言與語音之間的關系。當一些人聽到帶有美感的詞句時,就會逐字仔細推敲,研究其平仄及對仗等形式。配音員的二度創作,會增強口語美感,使人們聽到抑揚頓挫的像“大珠小珠落玉盤”般的美妙聲音,如同聽到美妙的音樂。
①認真備稿。在進行紀錄片創作時,首先需做好備稿工作,這是有聲語言進行二次創作的基礎。紀錄片配音需遵循“備稿六步”的原則。從紀錄片的解說詞中能看出撰稿人的風格,對此,要求配音員應認真推敲文稿中的詞句,加深對文稿的理解程度,有效落實準備工作。
藝術創作起源于生活實踐,因此在日常生活中,需多進行觀察,并做好積累工作,這樣在開展備稿工作時,就能全面發揮想象力,將自身的生活理解及感悟體現在創作中,充分挖掘自身的知識儲備,結合紀錄片的背景,對解說詞進行準確的二次創作。
②把握風格。配音員在實際配音的過程中會遇到音畫不同步的情況,這就需要配音員結合實際情況,使自己的聲音契合紀錄片風格。解說詞應具備一定的寫作風格,紀錄片拍攝應構建統一的風格,配音員也應有自己的解說風格,唯有實現這三種風格的統一協調,才能創作出優秀的作品。對此,要求配音員開展創作前,需了解該作品的創作目的,以確定自己的解說風格,并充分掌握團隊的拍攝進程,仔細分析拍攝素材,了解相關背景知識,做到了然于心。
③情感掌控。紀錄片配音員想要更好地傳遞感情,需對解說詞及畫面有深入的理解,確保作品的整體性,使聲音與畫面完美結合起來,并對配音節奏進行科學掌控,從心理上掌控好情感,做到自然親切,收放自如。
④技巧運用。紀錄片配音員對外部技巧的使用,能夠充分顯示出配音員對聲音的運用能力,其中包括聲音的停連及語氣等的處理。通常情況下,重音應“少而精”,對解說詞中的重點音調進行強調,做到恰到好處;在聲音的停連處理上,應全面結合解說詞及畫面,構建與之相適宜的氛圍,發揮聲音“留白”的作用;在語氣的處理方面,應結合畫面實際狀況進行適當調整,盡量做到真實、自然。
配音主要是將文字轉變為有聲語言,對其進行二次創作,但這不僅僅是簡單的閱讀或見字發聲,其包含諸多藝術性、技巧性與情感,具有較高的美學特征,同時也可以反映出配音員的語言基礎、技術儲備、文化知識儲備、臨場發揮能力等。從配音語言的角度而言,一般情況下,情感豐沛的環節對語言的要求較高。要求配音員能夠通過多變的方式、高超的技巧,呈現多元化的表達。配音員應具備比較強的畫面感,還應掌握一定的情境再現能力,能靈活運用不同的語言風格,將聲音同畫面有機融合,引發人們的共鳴,豐富人們的情感體驗。
紀錄片有很多類型,人們常見的有敘事型紀錄片。紀錄片配音對配音員有著較高的要求,其不但應有豐厚的語言功底,還應有一定的文化積淀及知識儲備等,唯有科學掌控文本基調,才能成功完成配音創作。基調通常有兩部分,一部分為用聲,另一部分為用情,這兩者都是至關重要的,不能缺少任何一部分。例如優秀歷史類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每一集有5分鐘,在這5分鐘內會講述一件文物國寶的來歷與其背后的中國精神、中國審美與價值觀。配音員需具備鏗鏘有力的聲音、積極向上的情感,這就需要配音員掌握好聲和情的基調,對文字的咬讀需扎實,還應強調節奏的平穩性,在運用聲音的過程中,需保持氣息充沛;在融入情感時,需投入深情,以發揮鼓舞人心的作用;不但需要確保講述內容的真實性,而且要能夠讓觀眾沉浸其中,感受文物的魅力。紀錄片有很強的教育意義,因此,在配音時需要確保音調平穩、情感基調濃厚,同時也需要注意聲音的虛實結合,充分在語言中融入情感,使其更具感染力。
在進行配音時,部分配音員會按照自身的主觀意識來控制基調,同時內心會出現相應的心理感受,將備稿內化于心。在這一過程中,配音員往往會根據主觀理解進行基調創作,但有的人卻無法一步到位,總是覺得有一定的差距。由此可以看出,雖然他們掌控了基調,但是很難實現外化于形,如內容上需進行贊揚,在配音時卻音調下滑了,導致語勢降低。雖然他們的內心是想要表達贊揚的,但實際配音讓人感到不舒服,無法很好地進行情感表達。在進行配音時,對抒情意境的構建是極其關鍵的,它能夠讓解說詞上升一個檔次。要想對紀錄片的基調進行準確定位,要求配音員不但應全面掌握片子的主題及創作背景等,還應具備較深厚的文學功底,對文本進行充分解讀,有效發揮想象力,把文本內化于心,將“用聲”及“用情”有機結合起來,并合理運用外部技巧,促進配音工作的有效開展。
紀錄片配音并非單純地讓聲音同畫面相結合。與配音相比,畫面屬于形象化藝術,有著很強的視覺沖擊力,且蘊含著大量的信息,但有時也存在表意不明的問題,因此需通過配音進行補充說明。
第一,配音屬于留白藝術。要求配音不能太多,應將畫面放在首位,配音要少而精。若畫面已經能引起觀眾的共鳴,那么說再多的語言都是毫無意義的。比如《舌尖上的中國》為觀眾呈現了各地不同的飲食習慣,體現了烹飪的魅力,配音講解體現了“留白”。我們可以發現,僅通過著名配音員李立宏老師簡簡單單的幾句話,就可以在腦海中構建起相應景象。李立宏老師獨特的嗓音、清晰的發音與配樂相互結合,給人們留下深刻印象。當講解完一道菜以及人物故事后,觀眾會切實地感受美食帶來的魅力。在這一過程中,配音員適當地停頓,為觀眾留出回味空間。
第二,應注重氣息的合理運用。對于播音主持來說,良好的氣息是吐字發聲的前提。在朗讀及配音中,氣息發揮著關鍵性的作用,是開展一系列朗讀及配音的基礎,尤其是聲音虛實及高低音控制很重要,要求高音能上去,低音能下來,充分體現文學作品的氣勢如虹或婉轉優美。氣息的強弱還會讓聲帶產生不同的顫動,讓聲音產生一定的彈性,使吐字更加清晰。
綜上所述,口語美學視角下,配音是紀錄片表現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精心處理好配音,有助于情緒的表達和氛圍的營造,有利于紀錄片情感的充分表達,極大地增強紀錄片的表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