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正勇
媒體融合是信息時代的必然產物,是不可逆轉的大趨勢。
在融媒體時代,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度逐漸加強。這個“融”,既有傳播的內容,即新聞資訊內容的融合——如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采制的新聞資訊,除了在自有平臺上發布,也可以同步在微博、微信、抖音等平臺上發布;也有傳播介質的融合——同一個新聞事件,既可以通過傳統的媒介平臺(如音頻新聞在廣播電臺,音視頻新聞、照片在電視臺、報刊)發布,同時也可以通過網絡渠道(如PC、手機、平板電腦等)同時發布。
媒體融合發展,讓傳統媒體的內容采集、制作、發布等各個環節,日漸與新媒體、新技術融合在一起,形成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不分彼此的狀態,媒體的內容采集、發布介質,在信息科技的帶動下,均迎來了前所未有的革命性變革。
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建設全媒體就成為我們面臨的一項緊迫課題。要運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做大做強主流輿論?!弊鳛閭鹘y主流媒體從業者,廣播新聞編輯要聽從時代召喚,與時俱進、順勢而為,緊跟媒體融合發展的步伐,練就過硬本領,主動融入,在媒體融合進程中不掉隊、不落后,持續做大做強廣播媒體。
隨著媒體持續深度融合,廣播新聞編輯獲取、處理、傳播新聞的渠道更加豐富、快速、便捷,甚至僅憑一部智能手機就可以實現編輯工作。廣播新聞的傳播途徑也不再僅僅局限于通過收音機傳播聲音,而是拓展到通過互聯網、移動客戶端等傳播聲音、圖像、視頻等豐富立體的新聞信息。廣播新聞編輯手中的“工具箱”不再僅僅只有單一的文字和聲音,還有圖像、照片、視頻等,越來越豐富多彩。媒體融合為廣播新聞編輯提供了充滿出彩機會的歷史機遇,讓廣播新聞編輯擁有了更為廣闊的發揮空間、更為靈活的工作模式。
與此同時,新媒體自身存在的短板也為廣播等傳統媒體提供新機遇。如新媒體上發布的內容泛濫,真假難辨,公信度不高;為了流量、熱度、利益,不惜手段,無視社會效益等等。在一些重大新聞事件上,公眾仍傾向于向傳統媒體尋求權威報道,了解真相。權威、公正、專業的新聞報道,仍是廣播等傳統媒體在媒體融合發展過程中保持特色、讓自身永遠立于不敗之地的必不可少的看家本領。
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時代,自媒體、直播平臺、短視頻平臺等媒介如雨后春筍般出現,人人可拍、人人可播的局面已經到來,新聞信息對公眾來說已不再稀缺,廣播、電視、報紙等傳統媒體的絕對主導地位,廣播新聞編輯等黨媒新聞工作者的工作受到了巨大沖擊。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自媒體平臺、移動終端等,以傳播的內容更接地氣、來源更廣泛更豐富、表現形式更為無拘無束以及社交性、趣味性更強等優勢,吸引、分流了大批傳統媒體受眾。廣播、電視、報紙等傳統媒體因早期對新媒體的發展趨勢研究不夠深入、認識不到位、技術人才儲備不足、應對措施滯后等原因,后知后覺,在媒體融合的大勢中喪失了先機,失去了主動權。但新媒體、自媒體等平臺傳播的海量新聞(信息),因缺乏專業素養、監管滯后等原因,真假難辨、良莠不齊,誤導公眾,影響了媒體行業的正面形象,也給廣播新聞編輯真實、公正、客觀地傳播新聞事實帶來了挑戰。
用戶思維的核心在于了解用戶的需求,為自身產品創新提供方向指導。就廣播電臺而言,聽眾就是自己的用戶。但此前的很長一段時間,廣播新聞編輯囿于傳統束縛,一直缺乏用戶思維,鮮有研究用戶收聽行為、收聽習慣、收聽興趣,而是習慣于單向傳播,編什么、播什么主要基于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或編輯自身的興趣愛好來定奪,完全不顧及用戶的收聽需求、收聽興趣。久而久之,在新媒體、自媒體等沖擊下,廣播聽眾就會逐漸失去收聽興趣,進而分流到新媒體、自媒體,廣播新聞日漸失去聽眾基礎。
長期以來,廣播新聞主要通過聲音形式傳播新聞資訊,廣播新聞編輯的日常工作主要就是編輯文字和聲音。受傳統采編播方式的影響較深,廣播新聞編輯囿于環境和現實,編輯手段單一,編輯思維也較為傳統陳舊。到了媒體融合時代,面對新媒體、互聯網、大數據等新媒介、新技術的沖擊,普遍缺乏應對準備和必要技能。
廣播新聞編輯能力不足,主要表現為:
第一,知識儲備不足導致辨別能力不足。融媒體時代,網絡上每天都會產生大量新聞信息,真假混雜、泥沙俱下,只有廣播新聞編輯具備較為廣博的知識面,方能對海量的新聞信息進行正確識別編輯。
第二,相關技能不足導致生產能力不足。傳統廣播新聞編輯的工作主要面對文字和音頻,而在當下的媒體融合進程中,廣播電臺紛紛構建自己的融媒體傳播矩陣,借助微信、微博、今日頭條、抖音等平臺,擴大傳播渠道。但是多數廣播新聞編輯缺乏視頻拍攝、剪輯、圖片處理等基本技能,導致融媒體產品生產能力不足。
在當下的5G時代,公眾僅憑一部智能手機就可以聯通天下、閱盡天下,或者直接在抖音、快手、今日頭條等新媒體平臺上開通個人賬號,自己攝制、發布短視頻等新聞作品,甚至直接現場直播。之前的大批傳統廣播聽眾,尤其是年青一代,如今已紛紛流入各新媒體、自媒體平臺,廣播新聞節目的聽眾群日益萎縮,廣播新聞的主流媒體地位受到了挑戰。面對如此現狀,廣播新聞編輯個人又往往缺乏扭轉乾坤的能力,工作的主動性、積極性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
廣播作為主流媒體之一,曾經是公眾收聽新聞、了解世界的主要信息來源之一。但隨著移動互聯網、新媒體等的興起,尤其是5G網絡和智能手機的普及,廣播行業徹底迎來了“寒冬”:人才、廣告、聽眾流失嚴重,廣播的影響力、創收能力日漸下滑(這是當下筆者所在省份大部分地市臺的現狀),廣播對人才的吸引力大不如前。
以筆者所在的這家地市級廣播電臺為例,自2004年1月開播以來,編輯、記者、播音主持等專業人才出多進少,如今保留的兩檔新聞節目僅靠3名播音員(兼編輯、錄音)支撐,專職編輯、記者已全部合并到電視臺。錄制、播出設備開播至今已連續使用近20年,陳舊不堪,故障不斷。外在因素的種種不利影響,讓廣播新聞編輯的工作面臨諸多不確定性。
廣播是傳統的主流媒體,發布真實新聞,發出代表黨委政府的權威聲音是廣播媒體的主要功能和職責。因此,在媒體融合發展的進程中,面對新聞資訊的汪洋大海,廣播新聞編輯一定要沉得住氣,嚴守政治紀律底線,堅持正確的新聞輿論導向不動搖,堅持內容為王原則,深耕好廣播新聞報道的“責任田”,在日常的新聞采編工作中堅守新聞初心,按照新聞規律嚴加甄選、仔細甄別,編好新聞,發布真新聞,唱響主旋律,傳播正能量,不迎合不獵奇,不標新立異,不發假消息、小道消息,不傳謠不造謠。
媒體深度融合背景下,廣播新聞編輯要轉變傳統思維習慣,向新媒體學習,研究用戶(聽眾)的需求,做用戶的“貼心人”,有的放矢編輯新聞、節目內容,以滿足用戶(聽眾)的需求。
如當下我國已進入汽車時代,有車一族是廣播節目的主要用戶(聽眾)群,他們關心車市新聞,廣播新聞編輯在日常的編輯工作中,就要多編發汽車類新聞,筆者所在的綜合廣播頻率為此還開辦了汽車節目《汽車立體聲》,以此滿足有車一族的收聽剛需,讓這一收聽群體不流失。
媒體深度融合趨勢下,廣播新聞編輯還要在新聞編輯工作的各個環節融入互聯網思維,擁抱互聯網,熟悉并靈活運用互聯網信息技術,創新新聞編輯工作模式,達到提升新聞內容真實性和有效性的目的,擴大廣播新聞信息傳播范圍,有效引導社會輿論。
媒體不管如何融合,內容為王仍是各路媒體做強做大的不二選擇。而新聞內容的選擇,不外乎“新”“熱”二字。新,即新鮮、及時;熱,即熱點、熱度。
以“熱”為例,廣播新聞編輯要時刻關注熱點(包括國內、國際、時政、社會的熱點,尤其是本地熱點),做好熱點,緊盯公眾的“注意力”編輯、發布熱點新聞。2022年5月,筆者所在市一條河流的河水突然一夜之間變紅的視頻在新媒體平臺熱傳,并一度上了“熱搜”,一時間引發全國關注。新聞發酵后,筆者第一時間及時跟進,通過本臺渠道,隨時了解相關部門處置進展,最終于5月13日編輯、播發廣播新聞《樂里河“染紅”河段已基本處置完畢,變色原因初步查明》,在此新聞熱度正盛時編輯發布,及時回應了公眾關切,平息了諸多揣測和謠言。
媒體融合,新媒體興起,為廣播新聞編輯提供了海量的新聞線索、新聞素材,對廣播新聞編輯篩選、整合新聞提出更高的要求。作為全媒體時代的廣播新聞編輯人員,就要注重新聞專業能力的錘煉和打造,練就火眼金睛、沙里淘金的本事。
2022年7月,筆者從相關渠道了解到,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縣的移風易俗工作經驗被國家鄉村振興局通報表揚,但本地報紙、電視媒體對此事的報道均較為簡單。出于多年編輯工作的嗅覺,本人決定深入挖掘整合這一新聞,于是在廣泛匯集素材的基礎上,聯絡事發地有關當事人,最后整合撰寫編輯成廣播新聞《大操大辦、天價彩禮不再,移風易俗“隆林經驗”走向全國》播出,反響良好,此稿事后被評為廣西2022年第三季度“優秀廣播電視新聞作品”。
媒體融合,實際上為廣播新聞的傳播提供了更為廣闊的渠道,除了傳統的收音機,還可以通過自設的微信公眾號、抖音號、微博等多平臺傳播,實現借船出海、多渠道立體傳播新聞的目標。為此,廣播新聞編輯必須在掌握傳統的文字、音頻編輯的基礎上,更新、拓展技能,按照新媒體的傳播規律,學習如何編寫、發布公眾號文章,如何制作、發布抖音短視頻等等,以豐富多彩的新聞產品,持續擴大廣播新聞的傳播面,提升廣播新聞的影響力。
以筆者目前所供職的廣播頻率為例,目前我們已在微信上開設了頻率公眾號“FM1052聽百色”,在抖音平臺開設頻率賬號“聽百色”,兩個賬號均安排專人負責撰稿、編稿,制作短視頻等多媒體新聞作品進行發布(但因為缺乏專業人才,目前兩個賬號發布作品較少,吸粉量也不多);與阿基米德平臺等達成合作,實現本臺廣播信號在網絡上無限傳播,讓收聽范圍最大化。
與此同時,筆者本人也主動擁抱新媒體、使用新媒體,在手機上下載安裝了抖音、今日頭條、微博等APP,并開通了個人賬號,按照新媒體的特點和規律,制作、發布短視頻等新媒體作品,取得初步成效,抖音賬號上的數個作品播放量破萬,最高的一條播放量達到了27萬次,粉絲量也在逐步增長。
人才聚,則事業興。在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背景下,廣播新聞事業要想獲得持續長久的生命力,離不開人才的支撐、政策的支持。因此,廣播新聞編輯(尤其是地市級廣播電臺的新聞編輯)應當多學習、勤匯報,積極爭取政策支持,做廣播新聞理想的守望者、廣播新聞事業的“守門人”,在廣播新聞采編團隊組織、培養等方面最大限度尋求單位或上級支持,為壯大廣播新聞采編隊伍、助力廣播新聞事業發展提供保障和動力。
總而言之,在媒體融合發展的時代洪流中,廣播新聞編輯應當與時俱進,積極融合,篤行不怠,主動作為,善作善成,在媒體融合發展實踐中實現自我突破,不斷提升自身的媒體融合適應能力與新聞采編技能,持續發出主流媒體的權威聲音,持續為用戶(聽眾)提供權威、真實、及時、鮮活的新聞信息,助推廣播新聞事業持續、健康發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