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安營 趙華偉
山東省肥城市自開展農村集體“三資”清理集中行動以來,堅持邊清理、邊整改、邊總結、邊提高,將建章立制與清理工作同步進行,著眼長效機制建設,著力提高“三資”監管水平,為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提供了有力保障。
推行“村務卡”。2019年下半年以來,在全市范圍內推行并使用“村務卡”。村級日常小額公務支出和財務報銷業務一律通過“村務卡”結算,大額支出繼續通過銀行等對公業務辦理,村級支出全部實現非現金結算,做到全程留痕可追溯,提高了資金管理使用安全性和透明度。截至今年9月底,全市所有村均辦理使用“村務卡”,累計支出報銷223.39萬元。
規范村級舉債。2019年3月,肥城市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村級債務監督工作的通知》,嚴格控制高息民間借貸,要求村集體新增債務必須履行“四議兩公開”民主程序。村集體新增債務一律經鎮街業務主管部門負責人、主要領導審核后才能實施,有效防范違規舉債,避免村級債務風險。
拓寬公開渠道。在堅持利用村財務公開欄、網絡公開、設立舉報電話等措施的基礎上,運用“互聯網+”手段,以村為單位開通“肥城e陽光”微信公眾號,村民可實時查看財務收支等內容,增強了監督效果。目前,全市605個村已全部開通微信公眾號,共推送各類公開信息1.5萬條。
肥城市堅持把村集體資產資源的高效利用、保值增值作為“三資”管理的重點和關鍵,從資產資源處置的事前、事中、事后入手,健全監督機制,規范處置流程。
堅持民主議事決策。村級重大事項特別是涉及資產資源的處置、發包,全面推行實施“四議兩公開”民主程序。
堅持公開招標競價。各鎮街普遍建立了農村產權交易中心,集體資產資源的發包、工程建設等,全部實行統一招標。市級制定出臺了《農村產權交易管理暫行辦法》,規范資產資源交易規則和流程,研發“肥城市農村產權交易管理系統”,在線發布交易公告、成交公示,開標環節推行電子競價,有效避免人為主觀隨意干擾、暗箱操作等不規范行為。2019年以來,全市累計交易2634起,交易額5.56億元,平均溢價率20%以上。
堅持管好經濟合同。作為資產資源處置、交易的延續和最終體現,各鎮街嚴格對村集體各類經濟承包合同進行審核審查,建立健全臺賬,對合同兌現不及時、合同到期未續簽等情況進行動態監管。
健全制度約束。針對農村集體“三資”清理發現的問題和漏洞,肥城市對原有規章制度進行全面梳理完善。研究出臺《農村集體“三資”管理若干規定》,以市委、市政府“兩辦”文件形式下發,對資金、資產、資源管理制定了具體規定和標準,形成了配套完善的制度體系。
創新代理模式。針對鎮街委托代理會計大多是聘用人員、年齡老化、業務素質不高等實際,肥城市積極引入會計事務所等中介機構,實行“第三方代理”,有效提升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專業化水平。目前,已有7個鎮街已先后推行實施。
推行實時監管。充分利用農村“三資”監管平臺,單獨建立窗口,錄入村級資產、資源、承包合同、應收款、應付款信息,建立相關臺賬,實行動態管理。通過明細表及臺賬,對村集體各類資產資源的發包情況、合同執行情況實時監管,合同執行異常或發包到期,系統自動提醒預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