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雨盟
(遼寧省綏中縣農業事務服務中心)
馬鈴薯對生長環境適應能力極強,在我國種植面積較大,病蟲害防治技術作為其中一項關鍵技術,不但決定馬鈴薯產量與質量,因種植戶種植經驗不足和專業性不強,造成馬鈴薯產量急劇下降,對種植戶經濟收入也有直接影響。應具體分析和了解馬鈴薯病蟲害發生情況,找到最為有效的預防和治療措施,才能確保種植者經濟利益不受損害。
在馬鈴薯病蟲防治上,應該堅持落實“公共植保,綠色植保,科學植?!痹瓌t,著力進行專業化統防統治和綠色防控融合示范,要結合馬鈴薯晚疫病預警信息系統的監測成果及大田調查情況,針對馬鈴薯生產上主要病蟲害發生規律,綜合運用農業、物理、生物及化學技術措施進行防控。
馬鈴薯早疫病是一種真菌感染病害,發病早期薯葉上出現黑褐色病斑和黑色霉狀物,隨病情惡化,染病重的薯葉變黃,病斑范圍擴大,腐蝕全株,干枯死亡。預防早疫病可在馬鈴薯育苗期噴施奧立克·霜貝爾500株,栽培過程中,加大有機肥施肥量以增強馬鈴薯自身抗病能力,種植者也應加強馬鈴薯田間管理,發現染病植株應及時從健康馬鈴薯中分離出病株,染病重株應清除。
馬鈴薯黑脛病多因栽培馬鈴薯土壤內表面過濕,外表面氣溫偏高而形成,發病多在地勢低,降水多的地區。馬鈴薯育苗期發生黑脛病后,馬鈴薯種局部腐爛,或者爛入土中;馬鈴薯生長期發生黑脛病,染病植株較健株矮,葉尖端向上卷曲,葉細小呈黃色,重染植株萎蔫,莖呈黑色并有惡臭。對黑脛病預防,選種時應挑選優質品種,播種時應將馬鈴薯種和草木灰混合均勻后再播種,找到病源后應及時將染病植株抽出,避免傳染健康馬鈴薯。
馬鈴薯晚疫病患病期正值植株開花初期,靠空氣傳播疾病,如果沒有嚴格把控,將導致馬鈴薯大范圍染病,使馬鈴薯減產。發病初期葉片上呈白色斑點,隨外界環境濕度增大,葉片上出現大片褐色斑塊和白色霉狀物,染病嚴重的植株莖部腐爛。預防馬鈴薯晚疫病,應加強田間管理,適時施肥,清除雜草。發病期間,可噴施700~800倍液甲霜銅,可有效治愈馬鈴薯晚疫病。
馬鈴薯病毒病種類主要有花葉型、卷葉型、壞死及束頂型等,此病與早疫病相同,均屬真菌感染病范疇,其中以花葉病及卷葉病最為多見。馬鈴薯病毒病發生后,植株葉片上有斑點和葉脈及葉莖呈壞死狀態。防治馬鈴薯病毒病可在選種上選用無毒馬鈴薯種,栽培中發現染病植株應向植株噴施植病靈乳劑1000倍液,染病較重者應予以及時拔除。
馬鈴薯青枯病初發時,植株葉片蒼綠色,葉脈棕色;重發馬鈴薯,莖上有棕色條紋,薯塊完全腐爛。防治馬鈴薯青枯病,應選用抗青枯病品種,發病前期可向植株噴灑500倍液絡氨銅水劑或400倍液百菌通可濕性粉劑,染病較重的馬鈴薯應拔除。
瘡痂病對馬鈴薯嫩葉和幼果均有危害,受害后葉片上出現斑點,漸變為蠟黃色,漸次擴大可造成葉片畸形、果形。該病可借助昆蟲和風力傳播,溫度約16~24℃時易發生,多發生在3~5月份。
預防和控制這種病害可采取如下措施:①重視選種。加強栽培前質量篩查工作,對瘡痂嚴重的種薯予以清除;栽培抗瘡痂品種能有效控制該病的發生,避免反復栽培易感染瘡痂病的農作物;塊莖形成期和膨大期要注意保持田間水分。加強田間管理,經常觀察土壤水分狀態,保障馬鈴薯正常生長,預防瘡痂病發生;②科學施肥和藥劑應用??蛇m當施用酸性或含硫肥料來調節土壤的酸堿度,一般應把土壤內的pH值保持5左右。要避免施用過量石灰,必要時盡可能施用含白云石肥料。在此基礎上,酸性瘡痂病還可采用施用適宜藥劑進行防治,如馬鈴薯植株病初使用1000倍液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每隔7天噴施一次,連續噴施2~3次后可去除病害。
馬鈴薯栽培期間,以蚜蟲發生最為普遍,給農業生產造成巨大損失。蚜蟲取食馬鈴薯葉片,導致馬鈴薯不能進行光合作用而減產。防治馬鈴薯蚜蟲應從源頭抓起,及時鏟除馬鈴薯周邊雜草,切斷蚜蟲棲息地或利用蚜蟲天敵生物防治。對受害較輕的植株可在植株上噴灑3000倍液氯氰菊酯乳油。
馬鈴薯線蟲危害主要集中在馬鈴薯根部,被感染馬鈴薯表現為植株較矮,馬鈴薯體表出現黑褐色斑點,被感染后植株出現腐爛現象。防治馬鈴薯線蟲可在馬鈴薯種植前使用烘干雞糞拌入土壤中,可在一定范圍內預防線蟲發生,也可在土壤中施撒二溴氯丙烷顆粒劑或者噴施除線特乳劑。
馬鈴薯甲蟲和蚜蟲一樣取食馬鈴薯葉片,給馬鈴薯帶來極大危害,特別是在馬鈴薯生長后期和成熟期受害最嚴重,如不能及時控制,甲蟲大量出現,導致馬鈴薯絕收。針對馬鈴薯甲蟲有很多防治措施,當檢測到甲蟲出沒后,可采用蘇云金桿菌制劑600倍液噴施馬鈴薯;也可采用磷銨和艾美樂殺蟲劑。為避免甲蟲抗藥性應交替施用殺蟲劑。還可采用丙烷火焰氣控制,在最大限度上降低馬鈴薯染病。
馬鈴薯塊莖蛾危害馬鈴薯的程度非常嚴重,其幼蟲潛入枝葉中吸食葉肉,可造成植株嫩莖和葉芽枯干枯死。薯塊萌發期,潛入地下將薯塊吃掉,造成薯塊皺縮乃至腐爛。
控制該蟲害應采取如下措施:①科學耕作和栽培。種植者通過科學耕作,可緩解蟲害。如遇到高溫、干旱天,加強灌溉以防止土塊枯裂,頻繁培土以覆蓋干旱地表;②采取適宜田間管理方法。例如用外激素引誘害蟲減少害蟲對作物危害;③合理施用殺蟲劑。薯塊貯藏期栽培者可通過生物制劑保護薯塊,例如利用蘇云金芽孢桿菌或桿狀細菌。驅蟲植物的引進還能對馬鈴薯薯塊(例如馬纓丹)起到有效的防護作用。
馬鈴薯入窖前,也可采取事先消毒薯窖的辦法來控制蟲害,如用浸過敵敵畏乳油的紗布,選擇適當部位掛上紗布熏蒸窖內,然后密閉窖內7~10天,從而有效緩解病蟲害發生。
潛葉蠅幼蟲危害比成蟲嚴重,幼蟲以侵入葉片方式取食葉肉組織可導致植株出現白色條狀斑點,葉片內糖分含量下降,隨時間推移,葉片變黃甚至整株干死。
控制潛葉蠅蟲害主要從兩方面著手:潛葉蟲天敵多,可采取保護天敵措施。同時可通過誘捕方法將成蟲清理干凈,例如使用帶粘性黃色誘捕器具等,既可有效去除此類蟲害,又可減少用藥次數;若危害較重,則應酌情使用藥劑協助防治。目前市售斑潛凈對潛葉蠅有良好療效。種植者可選擇品質較好的藥劑按1000~2000倍液稀釋后,科學地設定劑量為25~60克/667平方米。
藥劑噴灑時間以早晚為宜,切忌在天氣晴朗的正午噴施;每隔5~7天噴一次,噴3~5次能徹底清除潛葉蠅。
馬鈴薯發生病蟲害種類較多,病蟲害防治應從源頭抓起,從馬鈴薯選種至馬鈴薯熟化,均需種植戶嚴格把關,染病植株應及時隔離。種植戶也要對馬鈴薯染病特點和防治方法多加了解,以增加種植戶經濟收益。
伴隨中國土地流轉,農業集約化經營以及馬鈴薯主糧化戰略等一系列政策的推進,馬鈴薯種植方式以及病蟲害發生模式都會產生深刻變革。更多的區域會大面積栽種馬鈴薯,某種病蟲害較易引起大面積突發性危害,數億畝冬閑田已成為病蟲害防治工作的重點難點。
馬鈴薯病蟲害防治方向要著力適應推行專業化統防統治和綠色防控融合政策趨勢,以主糧化戰略為支撐,增加馬鈴薯綠色防控資金投入,提高生物農藥,頻振燈誘控和性信息素誘殺綠色防控技術推廣力度,補助項目由側重應急防控轉向農業防治和生物防治相結合的源頭防控舉措。
生產上要進一步強化馬鈴薯晚疫病預警系統建設和擴大機械化補貼幅度。相信在全國馬鈴薯產業人員努力下,我國馬鈴薯產業將迎來跨越式發展,馬鈴薯主糧化發展戰略也將順利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