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冬梅 周 英
(梅河口市鄉村振興服務中心 135000)
鄉村振興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歷史任務,更是促進鄉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渠道。鄉村振興背景下,鄉村文化作為突破口進行文旅融合,農業發展、產業融合、文化建設和生態文明共同作用,促進鄉村全面振興。
鄉村振興是新時代國家的重大戰略,可以很好解決社會矛盾,也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升級,對于城鄉發展也是非常重大的戰略轉變,很好地契合了城鄉資源要素雙向流動,彌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鄉村短板,改變鄉村從屬于城市,也為解決好“三農”問題提供有利框架。
鄉村振興主要是產業振興、文化振興、人才振興、組織振興以及生態旅游等全面振興,總的要求就是鄉村產業興旺、鄉風文明、生態宜居、生活富裕等。鄉村振興背景下,鄉村文化旅游產業對鄉村經濟發展具有極強的推動力,鄉村旅游文化產業發展勢頭逐漸下降,在社會發展、科技進步的時代背景下,鄉村文旅產業應不斷創新,為鄉村振興實施與鄉村經濟發展提供有效支持。
我國社會經濟蓬勃發展,文旅產業逐漸成為我國經濟支柱產業,應大力發揮其在鄉村經濟中的重要作用。創新鄉村文化產業,讓各地鄉村以鄉村振興戰略為核心,立足自身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打造特色文旅產業和新鄉村,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實現對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與傳承。鄉村文旅產業創新,能有效緩解鄉村特色文化產業發展不平衡問題。
我國鄉村地區整體文化,教育水平落后,發展文化產業,往往過于注重短期效益,甚至還存在民營文化企業片面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的情況,難以實現鄉村可持續發展。
創新鄉村文旅產業,以當地悠久歷史文化為主線串連起當地各行各業,實現多產業協同發展,解決鄉村特色文旅產業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另外,鄉村文旅產業創新能深化鄉村文化企業的改革,加大文化人才培養與引進,發揮現代技術作用,創新出符合當前主流價值標準的文化產品與服務,扎實的人才基礎助力推動鄉村經濟可持續發展。可見,鄉村文旅產業的創新既是時代發展的要求,更是各地鄉村經濟發展的需求,對落實鄉村振興戰略,促進現代化國家建設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文旅融合可有利促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地域文化引領鄉村特色化發展,促進本土文化的保護傳承。鄉村文旅發展要具有獨特性,盡量避免鄉村振興同質化,應該注意發掘當地文化遺存和民俗風情,盡力捕捉特色有效轉變為地方標志物,突出表現鄉村獨有的“鄉愁”、“鄉情”記憶,推動鄉村個性化、品牌化發展。
我國幅員遼闊,民族豐富,不同地區具有獨特的鄉村文化。鄉村振興應發揮特色文化優勢,不斷深化鄉村文旅產業,以旅游產業為核心帶動當地文化產業與經濟協同發展。
開展鄉村文旅產業,應在鄉村文化保護基礎上對旅游文化資源進行普查與深度開發,當地文旅部門應對轄區鄉村進行實地考察,全面掌握鄉村旅游文化資源,摸清資源獨特性、規模、保存樣態及知名度等,結合周邊交通要素對鄉村旅游文化資源價值綜合評價,實現鄉村旅游項目合理規劃與開發。
合理開發鄉村資源,適度經營,確保鄉村文化旅游產業可持續發展。政府部門應加強對當地居民旅游知識和技能等方面教育培訓,讓鄉村居民真正參與到鄉村文化旅游產業建設中,助其掌握提高經濟收入的方法技能。
實現鄉村振興的同時,還能深化扶貧工作效益。引進專業人才,合理分配鄉村旅游文化資源,對鄉村水資源和森林資源保護利用,以此為首要條件挖掘當地特有的民俗、歷史文化旅游價值。可以邀請一些民俗、民族文化相關研究人員和生態保護人員共同開展工作,共建鄉村旅游產業價值鏈,尤其是當地極具民族文化特色的老房,應對其進行藝術活化裝修,引導村民參與,為其提供務工機會并藉此獲得收入。村民在修復老房的同時通過與專業人員的溝通,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開拓眼界,拓展思維,進而助推當地鄉村產生內生動力。
加強鄉村文旅產業基礎設施建設,完善配套功能,對旅游產業而言,完善的基礎設施是保證旅游產業生存的重要基礎。緊抓鄉村振興與城鄉一體化建設發展機遇,根據鄉村文化對全鄉鎮進行規劃與建設,實現特色旅游文化在鄉村建設中的滲透,對旅游文化路標進行完善,提高旅游文化產業規范性。
對鄉村基礎設施條件等要及時進行維修完善,升級鄉村道路,對于鄉村老房要保持原貌與傳承保護,對于凌亂的院落,應加強治理完善,吸引和留住游客愿,加深其對當地文化的良好印象,促進鄉村文化旅游產業規范有序發展。
創新旅游文化形式,構建鄉村文旅產業鏈。合理開發鄉村旅游資源,當地相關政府部門應聯合鄉村管理人員將風土人情、歷史文化、民俗文化等進行有機整合,形成完善,具有特色的鄉村旅游產業鏈,向游客展現旅游文化獨特魅力。
旅游產業鏈的形成能夠提高當地核心競爭力,再與當地餐飲行業、創意文化產品以及景點等行業進行合作,能夠在建立緊密鏈條關系的同時帶動當地各行業經濟協同發展,逐步打造出集休憩、旅游、文化以及美食于一體的產業鏈,提高鄉村文化旅游產業的現代化程度,進一步促進當地經濟可持續發展。
鄉村旅游產業還可以適當結合當地紅色文化,落實紅色文創產業與旅游業的戰略互動。
利用當地的紅色印記、紅色文化推動當地文創產業發展,并通過對古村進行修繕,引進專業精英以及開展村民藝術普及等工作,構建文創試點,為當地村民提供油畫教學,并將作品賣向世界,建立文化IP,促進科技文化產業全面發展。
隨著文化創意與旅游產業的不斷融合,不僅優化鄉村建設,還能逐漸探索和創造出當地政府、藝術家、當地居民、古村和互聯網相整合的獨特文創發展模式,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將文化內涵注入到豐富的旅游資源中,促進高附加值文化旅游形成,合力推動鄉村經濟建設發展。
鄉村文化特色產業,主要是以獨特的鄉村文化為核心,利用現代化科學技術和產業模式開展的一種經濟活動,相較于普通的文化產業,該產業具有極強的地域特征。
發展鄉村文化特色產業,可以將當地的傳統技藝融入到手工藝品的制造當中,在保有實用性和功能性的同時賦予其新的內涵,從而帶動鄉村農民們就業,實現生活條件改善。該產品可以與當地文化旅游產業相結合,一方面加深文化旅游產業的地域特色,另一方面讓文化旅游產業帶動特色手工藝品的銷量,實現當地經濟協同發展。
互聯網技術大幅普及與應用,鄉村管理人員應積極發揮電商網絡平臺的推廣作用,利用直播軟件進行售賣,以多途徑實現特色文化的弘揚,推動文化產業發展。
對于歷史資源較為豐富的鄉村,相關政府部門及鄉村管理人員應積極整合當地文化資源,提煉核心內容,對文化產品設計進行創新,以鄉村文化為導向進一步促進文化產業發展。
充分發揮鄉村文化內涵或當地特色產業作用,創新產業項目,以多元化方式打造創意園區,形成文創品牌,通過品牌效應吸引消費者和游客,有效構建經濟新增長點。根據當地豐富文化遺產資源,利用整體風光優美,旅游設施較為完善條件,借助該優勢,可以大力發展為當地特色文化產業,構建特色產業創意園區,協同當地農業旅游活動吸引游客,帶動當地經濟發展。
進一步帶動當地各產業發展,可以聯合附近酒店,設置文化主題套房或是具有當地特色的裝飾等,并提供燒烤等自助項目,供游客休憩、休閑娛樂。還可以設計一些特色產業創意園區的文化產品,豐富鄉村文化產品類型,站在消費者的角度設計一些具有收藏價值或實用價值的文化產品,讓消費者感受到買有所值。當地可以開發特色旅游產品,滿足不同游客的購買需求,還可以放到網絡上進行售賣,借助新媒體擴大創意園區的傳播范圍,進而促進當地各產業經濟共同發展。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進入新時代,但各地區城鄉發展極不平衡,鄉村發展也不夠充分等等諸多問題日益突出。我國目前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其目的就是為了有效推進城鄉融合發展與鄉村可持續發展,也是有效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發展狀態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矛盾的現實需要和必然要求。
鄉村旅游改變鄉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方式以及當前的鄉村生態面貌,促進了各地鄉村文化的強勁復蘇,也已成為農業提質增效,有力促進廣大農民增收致富,保持和促進鄉村繁榮穩定的重要渠道,這是實現鄉村振興發展最有效的現實途徑。
有效解決好城鄉關系,促進“三農”現實困境科學合理有效解決,有利于新時代國家重大戰略新需求目標的順利實現,能夠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總要求,圍繞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引導鄉村經濟振興,實現區域良性互動、城鄉融合發展,塑造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
城市與鄉村是有機聯系體,鄉村地域系統擁有城市地域無法替代的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功能。中國鄉村地域遼闊,鄉村類型多樣,鄉村地域間差異顯著,亟需采用地理學、旅游學、經濟學、社會學、管理學等學科的研究理論與研究方法,開展不同鄉村地域類型的鄉村旅游,引導鄉村振興綜合性、動態性和區域性研究,探索引導鄉村振興發展新模式。
伴隨新型工業化、信息化、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快速發展,城鄉發展不平衡和鄉村發展不充分問題凸顯,農村空心化、農業邊緣化、農民老齡化的新問題突出,已制約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盡快實現的步伐。
鄉村振興是一個長期的戰略任務,需要重視不同的鄉村地域發展差異,明確鄉村地域類型功能定位,合理引導和把握鄉村振興發展趨勢,不斷樹立城鄉融合規劃理念,發揮好鄉村振興規劃引領作用,強化城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補齊鄉村發展短板,有效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加大鄉村基礎條件投入和優質資源配置,推動城鄉教育均等化發展。
推動鄉村全面和多方位多角度振興,實現“鄉村,讓生活更美好”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