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瓊
(伊通滿族自治縣農村能源新技術推廣站 130700)
社會經濟水平提升迅速,人民群眾對生活品質量要求也隨之更高。農產品作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種存在為人民健康生活提供基本保障。人們日益注重生活品質,農產品質量安全也成了社會越來越關注的焦點。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多安全健康農產品,更應該積極倡導農業綠色生產方式。
農產品質量安全為食品安全之源。產品安全是公眾健康的前提,也是發展的重要意義,因為這也是社會和諧之本。生產優質農產品,加大優質產品供應數量與質量,提升產品供應鏈安全層級水平,對于增加產品質量安全系數和特色農產品供給總量,不斷推動農產品供給量的擴張轉向質的大幅提升,亟需強力推動農業綠色發展和綠色生產方式的普及范圍,擴大覆蓋面,要更加關注新產品的安全性,真正實現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偉大目標。
在綠色發展指導下,農業生產方式變革,要緊緊圍繞大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現代農業發展方式盡快向好轉變,積極構建綠色發展環境,這是未來友好發展的需要,也是今后健康生存發展的基礎。對于農業生態環境友好發展目標而言,綠色生產始終是發展的核心目標,綠色產品是友好發展之標志,而綠色消費就是追求四位一體的農業綠色發展體系,制定一系列農產品產地環境保障,確保投入品質量安全性保障,確保生產過程安全合規,符合安全保障標準,使得產品質量監管檢測等系列保障制度得以貫徹落實,在生產制作全過程中始終切實保障市民舌尖上安全,這是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的重大事情,農業生產過程安全,產出品安全,事關重大,不可不警醒世人。
對農產品質量和產量而言,農業投入品重要性非常關鍵,但開展農業生產實踐中,部分不法經營者片面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而盲目施用農藥,農業投入品施用過程中規范性不強,致使農產品質量安全頻發。
從現階段的情況來看,基層監管和檢測隊伍的力量非常薄弱,無法有效落實監管責任和進行檢測工作,也無法進行農產品質量安全方面的風險評估,對于當地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現狀缺乏足夠的了解。
近幾年國家出臺了多項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律法規,并對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處罰力度逐步加大,人們對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有清晰認識與理解,但廣大群眾對農產品質量維權和質量安全監督還缺乏應有認識,對農產品質量安監工作重視力度仍顯不夠。
倡導農業綠色生產方式有諸多阻礙,一些地區面臨資源緊張和生態系統退化這一較突出難題。如何破解上述難題是農業綠色生產方式得以成功推廣的關鍵所在。有關部門要嚴格執行一控兩減,嚴格控制農業生產水資源用量,降低農藥和化肥用量。
控制缺水地區水資源用量。一是要選用較耐旱品種,二是要采用農藝節水與工程節水相結合的措施,強化節水灌溉技術運用,有效降低水資源用量,提升水資源利用效率,使水資源能被充分高效利用并發揮其最大價值。
控制化肥用量、減少磷肥、氮肥用量,積極改善施肥方式,改善施肥結構。采用測土配方施肥,對土壤養分含量進行檢測,以土壤養分含量為依據,依據種植農作物所需營養進行施肥搭配,采用有機肥替代化肥,能夠有效提升肥料利用率前提下,較好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
忌用高毒農藥,避免農藥留在農產品中。要采用生物農藥或高效低毒農藥,實行精準施藥,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
實施“一控兩減”(控水減藥減肥)舉措,努力破解農業綠色發展中資源緊缺,面源污染,生態系統退化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等突出難題??厮酝茝V耐旱品種為主,農藝節水與工程節水并重,大力推廣水肥一體化和節水灌溉,以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
減少化肥施用量的重點是控制氮肥和磷肥施用量,改善施肥結構,加快高效緩釋肥料及水溶肥料使用,改進施肥方式,開展測土配方施肥,有機肥替代化肥,提高肥料利用率。
控藥是指控制除草劑、殺菌劑的用量,以生物農藥、高效低毒農藥代替高毒高殘留農藥,大力推廣高效植保機械,實施精準施藥,統防統治等綠色防控,以提高農藥利用率,安全施藥。
秸稈直接還田已成為肥料化中利用數量最多,基本上形成了以肥、飼為主,燃料、原料和基料為輔的多元利用格局。
鼓勵規模養殖場建設沼氣治理工程,促進生物有機肥的生產加工、畜禽糞便就地就近還田、種養一體的農牧循環利用。
推廣農業綠色生產方式,提升農產品安全質量水平,關鍵要重視科技創新,重視科技威力,推動農業綠色生產技術不斷走向成熟。要整合科技資源,利用與地方科研院所聯系、求助等方式,就地方農業綠色生產在技術層面存在困難與困境進行磋商研討。
針對難點問題針對性開展研究工作,按照農業綠色發展產地環境,生產過程以及產品質量安全等原則研究符合本地農業綠色生產方式,以有效推進土壤肥力,降低農業綠色生產成本,在實現農情監測更精準化的前提下,改善農產品生產過程與產品質量安全,繼而得到優質高產農產品。有關部門應加強現有人員專業培訓與考核,有效提升人員綜合素養,重視科技人才引進,可直接從外部招聘人員,提升科研隊伍,為科研工作帶來新鮮血液與活力。
加強農業綠色發展科技支撐力度,推動農業生產生態化發展,對農業綠色生產給予更強有力支撐與服務,使科技對綠色農業生產方式普及起到助推作用,對人民健康飲食起到促進作用。
創新技術服務,實現農業資源管理與監管服務信息化。發展構建互聯網+農業,互聯網+畜牧業服務平臺。建設市、縣、鄉、村“四位一體”農業信息服務網絡,在線上、線下向農戶提供信息咨詢和指導服務。
構建農業物聯網在糧食功能區,園藝作物標準園,畜禽養殖標準區,特色農產品示范區等區域對生產過程進行實時監控,增強精細生產與快速應變管理能力。大力發展農畜產品電子商務,促進肉蛋奶制品和特色農產品及其他名優特產品的線上交易,減少交易成本,促進農業現代化經營。
食品質量安全和農產品產地環境息息相關,而產地環境又和當地土壤不可分割。土壤既能供給農產品所需的營養與水分,又是陸地生物生存的棲息地。
有關部門要重視土壤環境的治理,堵住污染物對農田的污染,以免對土壤產生污染。要強化農產品產地環境、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對涉及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依法嚴格管理。
加大農資監管力度,對部分經營偽劣農資商家嚴加壓制,使之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從源頭上減少或者避免假冒偽劣農資。對部分高毒農藥授權其對應購買點定點銷售并規定購買者需出示身份證實名登記。
有關部門還應加強日常農產品監管工作,不定期開展巡邏檢查工作,保證農產品生產經營者可以科學施肥用藥,按有關要求及標準生產農產品,更好保證農產品安全,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多安全、健康農產品。
一是強化綠色生產方式科普宣傳,營造支持綠色發展、確保產品質量安全輿論氛圍。以注重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為前提,重點加大優質安全農產品提供力度,形成全民參與和社會共治態勢。二是培育壯大新型經營主體,示范帶動。
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健全農業綠色發展的支持保護政策,鼓勵新型生產經營主體建基擴面帶農,實現標準化、規模化、機械化生產,推廣綠色生產技術。讓小農戶和大產業結合起來,合理分享產業鏈的增值收益。
要強化檢測人員及監管隊伍的能力建設。完善監管與檢測條件、提高檢測能力、完善和擴大監管隊伍。
要加強科技支撐。聚集科研力量,圍繞綠色發展和質量安全全程控制這一關鍵共性技術難題,聯合協同攻關研究、技術集成和示范推廣,攻克一批綠色發展的科技瓶頸,為我國農業綠色發展和農產品質量安全提供有力科技支撐。
農產品作為人類生存之本,是人類生活不可缺少的生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會直接影響到人民身體健康和綠色發展觀深入人心。
為更好地保障人們身體健康,有關部門應該推廣農業綠色生產方式,重視農產品安全質量水平的提高,大力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加強農產品產地安全監督,加強農產品生產過程和質量檢測環節監督,這樣才能切實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