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隆
中東外交近期呈現新氣象。日前,敘利亞總統阿薩德訪問阿聯酋,在此之前以色列總理對阿聯酋和巴林進行了歷史性訪問,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時隔9年首次訪問阿聯酋。如此密知連珠的外交活動是去年以來中東“和解潮”的延續,顯示中東國家止戰求和并非權宜之計。
中東國家間這波“和解潮”有范圍廣、力度大、持續性強等特點,最引人關注的是阿拉伯國家與伊朗、土耳其和以色列等中東地區三個非阿拉伯國家實現關系緩和。海灣阿拉伯國家內部矛盾也得到初步解決,卡塔爾與沙特、阿聯酋等國歷時近5年的外交凍結宣告結束。
從外部看,美國實施從中東戰略收縮是中東外交休兵的最重要原因。拜登延續了前幾屆美國政府淡出中東的戰略,美國將恢復伊朗核協議作為中東政策的重要目標,同時要求其中東盟友承擔更多的安全責任。這讓美國的中東盟友意識到,美國的安全保護不過是泡影,它們將不得不獨自應對地緣政治挑戰。“美國在軍事上退一步,中東外交便進一步。”這句話很好地解釋了中東國家化敵為友、放下身段止戰求和的原因。
外因固然重要,但還是內因對促成中東“和解潮”發揮了決定性作用。中東局勢長期動蕩,矛盾根深蒂固,領土、資源-、民族、宗教等不一而足。即便在這次“和解潮”中,導致有關國家之間關系緊張的許多矛盾也依然如故,但無論如何,“和解潮”的出現說明中東國家進入了新的狀態。
首先,中東國家開始以發展引領外交。“阿拉伯之春”后阿拉伯國家陷入大動亂而不斷沉淪,全球能源轉型使產油國風光不再,經濟面臨巨大的轉型壓力。許多中東國家是新冠疫情的重災區,經濟遭重創。更重要的是中東國家意識到,美國等域外勢力挑撥下,中東國家之間的內斗使它們不惜犧牲發展去追求所謂的安全,喪失了許多發展機遇。中東地區是全球經濟一體化水平最低的地區,政治紛爭嚴重阻礙了區域經濟合作。
如果再不迎頭趕上,中東將錯失信息化和數字化時代。“阿拉伯之春”血與火的洗禮,激發了中東國家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的強烈愿望。這促使它們將重心轉移到國內,埋頭發展經濟。、經貿合作成為“和解潮”的驅動力和導向。
其次,“和解潮”反映中東國家正在超越地緣政治紛爭。長期以來,美國等西方國家為了一己私利,在中東“拉一派,打一派”,將中東國家裹挾進無盡的地緣政治沖突,發展則提不上日程。沙特與伊朗關系改善,說明中東國家正試圖擺脫地緣斗爭魔咒,將無謂耗費的財力用于國內經濟發展。
再次,“和解潮”折射中東國家正超越意識形態分歧。在阿拉伯民族主義影響下,與以色列實現關系正常化,一直是阿拉伯國家的外交禁區。阿聯酋等國沖威了意識形態禁忌,看重經貿、科技合作帶來的紅利。例如,經貿和投資等領域的務實合作成為土耳其與阿聯酋關系改善的重要驅動力。
與“和解潮”相伴的另一中東外交現象是中東國家集體“向東看”。今年年初,多個中東國家外長密集訪華,三位阿拉伯國家元首來華參加北京冬奧會開幕式。中東國家集體擁抱中國,同樣體現了經貿引領中東外交的新趨勢,說明中東國家已高度認可中國“以發展為綱”的中東觀,并將中國視為經濟發展與轉型的重要伙伴,從發展戰略對接的高度看待對華關系。
巨大的經濟互補性也決定中國與中東國家經貿合作未來可期。中東是中國最重要的進口石油來源地,中國則為中東國家提供5G通信、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高新技術,助力其實現工業化、信息化和數字化。綜合來看,“和解潮”是中東外交的重大轉向,符合和平發展的時代潮沆。它的出現絕非偶然,也不會曇花一現。▲(作者是上海外國語大學中東研究所教授)
環球時報2022-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