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朋友聚會,酒足飯飽K完歌之后各自散去,我走在最后,撿到一個小本。
這是一個通訊錄,上面密密麻麻寫滿了各種電話、QQ、MSN和電子郵箱。比較有趣的是,在各種號碼的備注欄,都寫著主人對這個朋友的價值判斷,大致可分為:資源、潛在、常用、無用。
我在小本上找了幾個熟人的名字。一個當局長的朋友,名字后面赫然寫著的是資源;一位當總經理或法官的朋友,也享受同等待遇。我特意找了自己的名字,在“潛在”的序列中。
常用的,是些親友、麻友、送水工、單位同事或孩子老師的電話。
本上“無用”的人并不多,只有兩個人的名字后面加了這樣的注腳,一個我不認識,另一個則是他高中的同學,此人一直把小本的主人當成最好的哥兒們,前兩年下崗了,現在在外地打工。
事實上,在這個越來越現實的社會,許多人甚至連一句好話和一絲微笑也不愿白給別人,許多交往,都充滿了功利、交易與算計。大多數人雖然包里沒有一本寫著“有用”標記的賬本,但誰能說得清,他們的腦中沒有這樣的賬本?
但仿佛是為了給我一個正確的答案,此后的故事變得有些戲劇性,這個本子的主人,不久前發生地震時,他正在外面收債,本已跑出房子,但因返回房里拿遺忘的錢袋子,被砸在樓下。他的那位“無用”的朋友聽到信息后,從打工的地方趕來,徒步走了幾十里山路,在眾人都覺得無望的時候,用手將他刨了出來……
(摘自《都市文化報》曾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