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昊從沒想過房貸斷供會發生在自己身上。他是90后,生于甘肅,在河北燕郊求學,大學時趕上當時低房價的好時期,靠創業收入全款在燕郊買了一套房,隨著生意的發展、資金增多,又在2015年底和2017年分別貸款購入了兩套二手房。2018年,張文昊創業遇阻,無力還貸,加之房價下跌,賣房的錢也填補不了剩下的按揭,他只能斷供。大概半年后,他接到銀行的起訴通知,房屋也被凍結,最后以101萬元司法拍賣成交。拍賣結束后,張文昊仍然欠銀行20多萬元,最后算下來,加上最初買房的首付和其他費用,他一共虧掉了近150萬元。
? 張文昊的經歷并不是個例,全國法拍房市場正在翻倍。根據阿里法拍平臺的數據,從2017年至2021年,全國每年掛拍的住宅用房數量由18.6萬套增加至34萬套,幾乎成倍增長。截至目前,全國法拍房的拍賣總量已超過170萬套。
? 近日,中國人民銀行黨委書記、中國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在國新辦舉行的“促進經濟金融良性循環和高質量發展新聞發布會”上,提醒了銀行在房貸業務上的風險,“現在房貸在大型銀行貸款的占比很高。我們反復提醒他們要注意風險,很多人買房貸款是為了投資、投機,將來萬一房價下跌,或者出現其他問題,對銀行而言就是一個巨大的金融危機”。
? 張文昊曾“幸運”地趕上了房價升值的大潮。燕郊毗鄰北京通州區,由于房價相比北京要低不少,吸引了諸多北京工作的年輕人在此購房。2015年底,他從農業銀行貸款購買了一套總價150多萬元、約87平方米的二手房,月供約6000元。眼看著房價起飛,2017年,當時有房產專家預測,燕郊的房子恐突破每平方米5萬元大關,他甚至都沒看到房子,就給房產中介打了錢。2017年3月,他買下了一套總價229萬元、大約83平方米的二手房,除去首付等費用后,還向銀行貸款124萬元,每月需要還8000元左右。然而,短短幾個月后,燕郊樓市卻踩下了剎車,住房價格持續下跌,幾近腰斬。到2020年,每月8000元的月供已經無力負擔,他選擇了斷供。斷供后,后果是逐漸顯現的。一旦斷供,當事人除了首付款、契稅、維修基金、已償還貸款等損失外,還會面臨不良信用記錄將進入央行征信系統、銀行賬戶被凍結、影響日常消費生活等困境。
? 因開發商違約、房子變成爛尾樓,購房者能否選擇斷供?近日,浙江省嘉興市中級人民法院發布的一則案例引發了廣泛關注。2014年,上海的許某在嘉興某樓盤購買了一套別墅,向銀行按揭貸款392萬元。他與開發商當年4月簽訂《浙江省商品房買賣合同》,又與銀行簽訂《個人購房借款及擔保合同》。然而,2018年開發商破產清算,樓盤爛尾,到2019年,其破產管理人通知許某,房屋不符合交付條件,合同無法繼續履行,雙方合同解除。
? 裁判文書網公布的這起案例顯示,因收房無望,自2019年10月1日起,許某選擇了斷供,2022年1月,嘉興中院判決,銀行提出的由許某歸還剩余貸款、支付利息等請求不能成立,不予支持,并認為開發商應承擔剩余貸款的還款責任。
? 對于法拍房短期內增多的現象,全國房地產經理人聯盟理事、廣州房地產研究者鄧浩志告訴記者,疫情后有企業出現經營困難,需要出讓不動產或因違約導致抵押物被查封、拍賣可能是主要原因。不過,法拍房與斷供房不能畫等號。法拍房是指因“合同糾紛”“民間借貸糾紛”“金融機構借款糾紛”等問題被強制拍賣的房產,而斷供導致的法拍房只是其中一種情況。
(摘自《中國新聞周刊》第1035期 蔣芷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