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龍

摘 要 興隆縣平安礦業有限公司是北馬圈子、南馬圈子、平安堡煤礦三礦的整合礦井,礦井技改達產后,主要在復采煤層進行采掘布置,在安全管理工作中,自然發火是礦井通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在汛期過后,復采自燃煤層出現高溫點,通過對圖紙、現場的分析,采取預注防火門墻、巷道噴漿、注入阻化劑等綜合防治措施,有效消除了事故隱患,對類似條件下的礦井提供參考和經驗。
關鍵詞 復采煤層 高溫點綜合防治 礦井防滅火
中圖分類號:TD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745(2022)03-0124-03
興隆縣平安礦業公司隸屬承德興隆礦業有限責任公司,礦區面積:7.9085km2,開采深度由+740m至0m標高,屬中型礦井。2021年度在汛期地面連續降雨后,井下+386m水平多處出現涌水點,通過觀察,井下122泄水巷出現了高溫點,出水溫度32℃。為進一步做好通防管理工作,需按照“預測預報、系統排查、因地制宜、科學防范、多措并舉”的工作方法,對井下出現的高溫點進行綜合防治,確保井下安全生產[1]。
1 礦井防滅火基本情況
1.1 礦井通風
礦井采用壓入式分區通風,主井、副井為進風,進風井安裝兩臺型號為FBYDZ-6-No20型軸流式通風機,二號風井、三號風井、四號風井為回風,其中二號風井主要擔負142采區、143采區和122變電所的回風,三號風井主要擔負123采區、原141采區及300水平的回風,四號風井擔負122采區的主要回風。
1.2 礦井瓦斯涌出量測定
礦井屬于高瓦斯礦井,2021年瓦斯涌出量測定的結果,礦井絕對瓦斯涌出量0.10m3/min,礦井相對瓦斯涌出量0.58m3/t,礦井二氧化碳絕對涌出量1.97m3/min,礦井二氧化碳相對涌出量11.50m3/t。礦井及相鄰礦井無煤(巖)與瓦斯(二氧化碳)噴出或突出現象。
1.3 礦井自然發火及煤塵
根據2017年1月3日唐山冀東礦業安全檢測檢驗有限公司煤層自燃傾向性鑒定報告(TJAJ-YB煤-20170 001-0003),確定386水平二層煤自燃傾向性等級為Ⅲ類,不易自燃,煤塵無爆炸性;386水平四層煤自燃傾向性等級為Ⅱ類,自燃傾向性為自燃,煤塵有爆炸性;自然發火期為18-24個月。
1.4 礦井自然發火標志氣體及臨界值測定
根據華北理工大學提供的《煤層自然發火標志氣體及臨界值測定實驗報告》確定四煤層選擇一氧化碳指標氣體作為標志氣體,臨界溫度為80℃,對應濃度為53ppm;出現乙烷氣體表明已達到80℃,出現乙稀表明達到150℃[2]。
1.5 礦井防滅火設施構建情況
公司在地面工業廣場構建了注漿站,注漿站內設用灌漿系統、注氮系統以及三相泡沫系統,分別安裝專用管路延至井下運輸大巷,并在井下交岔巷道口分別安裝三通閥門,可根據井下自然發火條件進行防火注漿、注氮及注漿+三相泡沫等。
2 井下高溫點情況
2020年5月20日巡回瓦安員在安全巡查過程中,發現井下122泄水巷風門附近二氧化碳濃度為1.61%,一氧化碳濃度為0ppm,瓦斯濃度為0.00%,溫度為20℃,無煙霧出現。針對此情況,公司采取對二氧化碳涌出地點的頂部進行注水,裂隙注漿,并對風路進行調整,使溫度和二氧化碳涌出量得以控制。
2021年8月3日在帶班巡查時,發現井下122泄水巷風門附近溫度增高,測量溫度為32℃;2021年8月7日22點班在巡回瓦安員巡查時,發現二氧化碳濃度為1.91%,一氧化碳濃度為0ppm,瓦斯濃度為0.00%,有水霧。針對此情況,現場對386發放硐室的風量進行控制,加大122泄水巷進風風量,經一個原班后,二氧化碳濃度為0.08%。
3 高溫點防治的現狀分析
122泄水巷在掘進過程中,中部穿厚度8.6m的四層復采煤巷,頂部是原馬圈礦開采過的四層煤,開采區域在+440m-+474m水平,而122泄水巷標高在+390m水平,另外在2020年5月從386六層向122泄水巷頂部打注水、注漿鉆孔看,推斷122泄水巷的四層煤屬于斷面邊角煤,原煤是受原馬圈礦或周邊小煤礦掘進和形成煤倉破壞,如采用注漿治理,受標高和地貌限制,從井上下打注漿鉆孔有些難度,同時巷道頂部、兩幫煤巖破碎,注漿易流漿,因此治理有些困難,另外在122泄水巷里上山,二層煤與四層煤層間距小,很有可能四層自燃引燃二層煤隱患,詳見圖1。
4 治理方案及安全措施
4.1 治理方案
1.保證巷道有效控制風量和風量的穩定性,對高溫地段的頂部補打注水鉆孔,進行自然發火抑制,延長發火時間。
2.在122泄水巷溫度高的地段,對巷道進行噴漿,隔絕四層煤與氧氣的接觸。
3.在122泄水巷兩側提前預構防火門墻,386六層側可以利用原有門框,安裝永久風門,如遇有特殊情況時,可以提前進行封堵控制。
4.對122泄水巷溫度偏高和二氧化碳涌出量偏大的局部地點,設置自然發火觀測點進行監測和檢測,掌握巷道周邊煤層變化情況。
5.加強附近1223采面回采推進速度,盡快對122泄水巷兩側進行封閉,縮短四層煤與氧氣接觸量和時間。
6.密閉122泄水巷時,在巷道頂部預留注漿管路,并延接注漿管路到運輸大巷,方便遇有應急時,對該巷道進行注漿治理。
7.利用高差關系,在上部+418m標高1223運輸巷向+440m-+474m之間的455巷道打注漿鉆孔,進行間斷性注漿。
8.如注漿時,復采煤層經噴漿后,流漿嚴重,可利用注漿鉆孔向采空區注入阻化劑,延長發火期。
9.如在1223采面未推過122泄水巷巷口,就出現122泄水巷自然發火嚴重時,調整通風系統,使該巷道風流反向,并對預構防火門墻進行封閉、加固,對巷道頂部預留管路安裝壓力傳感器,進行注漿,使巷道漿液注滿,最后再對1223運輸巷注漿鉆孔進行注漿。
4.2 做好高溫點的安全監測
根據礦井現有安全監控系統設備,按照行業標準及現場實際情況,對122高溫點、采煤工作面回風巷、采區回風巷、總回風巷安裝一氧化碳傳感器、二氧化碳傳感器、甲烷傳感器、溫度傳感器、煙霧傳感器等進行連續監測,并按規定進行調校[3]。具體設置傳感器要求如下:
1.在122泄水巷高溫點下風側10-15m附近安裝一氧化碳傳感器,設置報警濃度為≥0.0024%。
2.在122泄水巷高溫點頂部設置溫度傳感器,設置報警值為30℃。
3.為保持122泄水巷風流穩定,在122泄水巷、122采區回風巷的測風站設置風速傳感器,當風速低于或超過《煤礦安全規程》的規定值時,發出聲、光報警信號。
4.在122泄水巷高溫點下風側10-15m處安裝二氧化碳傳感器,設置報警值為0.50%。
5.在122泄水巷高溫點下風側10-15m處安裝煙霧傳感器,有煙時,發出報警。
6.一氧化碳傳感器、煙霧傳感器和溫度傳感器垂直懸掛,距頂板(頂梁)不大于300mm,距巷壁不小于200mm;風速傳感器設置在巷道前后10m內無分支風流、無拐彎、無障礙、斷面無變化、能準確計算風量的地點;二氧化碳傳感器設置在距底板不大于300mm,距巷壁不小于200mm,且保證不影響行人和行車。
4.3 安全管理措施
1.組織好通風區隊的人員,把打孔、注漿工作進行量化考核,使職工盡最大的努力進行打鉆進尺,使注漿的水土比達到相應濃度。
2.把礦井防滅火工作例入公司召開安全辦公會、技術例會、早調度會的議程,實時分析礦井防滅火形勢、當前需采用防治措施及風險的管控等,落實各職人員責任,做到群防群治,嚴防礦井火災的發生。
3.每月進行礦井安全大檢查時,要把防滅火工作作為一項重要內容進行檢查,發現隱患,要及時采取措施進行處理。
4.堅持防滅火工作集體會審制,會審會議由公司主要負責人、技術負責人組織,明確責任施工單位、責任人和完成期限。
5.通風區對高溫點、密閉墻實行建檔跟蹤管理,通風專業不定期進行分析、匯報。
4.4 安全技術措施
1.在122泄水巷高溫點及無分支的回風巷設置自然發火觀測站,每7天使用檢測管檢測一次,發現變化異常時,收集氣樣利用氣相色譜儀分析一次。檢測的主要氣體成分為O2、CH4、CO、CO2、C2H2、C2H4、C2H6、氣溫、水溫等參數。
2.縮短122泄水巷高溫點相鄰幾處永久密閉檢查時間,每天用檢測管對密閉觀測孔、周邊噴漿地段進行一次全面的有害氣體檢查,掌握密閉內氣體變化情況,發現有自燃隱患時,應立即向當班調度員進行匯報。
3.優化通風系統,降低礦井通風阻力,減少礦井內部漏風,簡化通風網絡,以便于進行調壓控制。
4.在復采區域減少聯絡巷道,在保證通風系統可靠的情況下,減少通風設施。必須構建設施時,盡量構建在復采區域的進風側,以便降低復采區域壓力差。
5.加強井巷維修工作,減小礦井通風阻力,減少因壓力過大而造成的內部漏風。
6.安裝供水施救管路系統,在122泄水巷縮短三通截門距離,每隔50米至少留有一個三通截門,便于應急注水使用。
7.做好注漿管理,在注漿前,對注漿影響區域要設置柵欄,禁止人員入內,同時要檢測構建的密閉的強度,在條件允許后方可進行。
注漿時,在地面要先用水沖洗管路及鉆孔,檢查注漿孔是否暢通,有無堵塞現象。檢測、沖洗工作完成后,可根據吸水量選擇合適的漿液開始注漿。施工過程中,要根據現場情況隨時調整漿液配比及注漿延續時間。
井下注水、注漿、注阻化劑等作業人員要提高安全意識,每次操作時必須從該區域的進風巷進入,并保證一行至少2人。
注漿鉆孔要標注在采掘工程平面圖、防火注漿管路系統圖上,防止今后生產出現透水等意外事故。
做好注漿量、出水量、出水溫度及有害氣體的觀測,并填寫記錄。
8.汛期過后,結合礦井土地治理項目,對高溫點相應地面位置的土地進行平整,填平地面塌陷坑、裂隙,堵塞、減少地面漏風通路。
9.加強地面鉆孔巡查,發現有漏風現象,要及時進行封堵,防止給自然發火創造條件。
5 結論
通過合理組織實施和現場安全監測和檢測,最終使井下122泄水巷高溫點得到控制,順利的使1223回采面推過該地點巷道,并使122泄水巷兩側巷道進行封閉,進行了巷道內及頂部煤層整體注漿,做到了根源上的治理,使礦井通防進一步得到安全保證。
參考文獻:
[1] 鄭旋,高維強,孫慶鋒.特厚復采煤層多點自燃災害綜合防治技術與應用 [J].內蒙古煤炭經濟,2019(12): 91-92,116.
[2] 蒯多磊.易自燃煤層小煤柱掘進煤炭自然防治技術研究[D].淮南:安徽理工大學,2012.
[3] 王玉懷,張志科,黃剛,等.復采煤層煤巷自燃隱患危險性評價與應用[J].煤炭技術,2018,37(09):163-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