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農業農村部印發了《關于做好“十四五”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工作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圍繞《指導意見》的出臺目的、總體要求、區域布局、目標任務等問題,記者采訪了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局長劉新中。
記者:請介紹《指導意見》出臺的背景和目的?
答:增殖放流是我國水生生物資源養護的重要舉措,也是國際上的通行做法,對于養護和合理利用水生生物資源、促進漁業可持續發展、維護國家生態安全具有重要意義。“十三五”期間,全國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工作深入持續開展,順利完成了國務院印發的《中國水生生物資源養護行動綱要》(以下簡稱《綱要》)確定的中期目標,產生了良好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但是,目前的增殖放流工作還存在苗種供應體系尚不健全、社會放流亟待規范、執法監管有待加強、科技支撐相對薄弱等問題,一定程度上影響增殖放流工作成效。
為進一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和《綱要》有關要求,農業農村部組織制定了《指導意見》,提出了“十四五”期間增殖放流工作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區域布局、重點任務等,將其作為“十四五”全國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工作的指導性文件,也為執行好增殖放流轉移支付項目管理提供重要依據。
記者:《指導意見》總體要求是什么?
答:《指導意見》提出,“十四五”期間要繼續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生態文明建設有關要求,按照《綱要》有關部署安排,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健全體系、強化支撐,加強監管、廣泛宣傳,引導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科學、規范、有序開展,切實把好事辦好、實事辦實。
在功能定位上,強調要堅持生態優先,將增殖放流的生態功能放在首位,同時兼顧漁民增收;在規劃布局方面,要求既統籌規劃增殖放流工作,又要因地制宜突出區域特色;在工作成效方面,提出堅持增殖放流數量與質量并重,切實提高放流苗種成活率和放流實際成效;在支撐保障方面,要求健全增殖放流苗種供應、科技支撐和社會放流服務體系,完善增殖放流管理制度和技術標準,推進科學放流。
在主要目標上,《指導意見》將“十四五”增殖放流數量指導性目標從“十三五”時期2000億尾調整為1500億尾,逐步構建“區域特色鮮明、目標定位清晰、布局科學合理、管理規范有序”的增殖放流苗種供應體系,規范引導社會放流活動,增強增殖放流科技支撐能力,進一步擴大增殖放流成效。
記者:《指導意見》對增殖放流區域布局和放流物種有什么考慮?
答:為加強增殖放流工作的科學指導,提高增殖放流的科學性和規范性,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上,農業農村部對“十四五”增殖放流區域和物種進行了統籌規劃。
關于增殖放流水域,綜合考慮我國不同區域的水生生物資源和水域狀況,確定“十四五”適宜增殖放流水域410片,重點支持在流域性大江大湖、界江界河以及資源衰退嚴重水域開展增殖放流。
關于增殖放流物種,根據增殖放流的功能定位、放流實際和苗種供應等情況,共確定“十四五”適宜放流水生物種286種。物種選擇方面,強調注重發揮增殖放流的生態效益,突出其在水生生物資源恢復、水質凈化、水域生態修復及生物多樣性保護等方面的作用,逐步加大珍貴瀕危和地方特有物種的放流比重。長江流域重點水域已經實行“十年禁捕”,根據調查監測結果來看,部分經濟水生物種資源恢復較快。下一步要根據實際情況,適當減少四大家魚等經濟物種放流規模,加大中華鱘、長江鱘、胭脂魚等長江珍貴瀕危水生野生動物的放流數量,加快促進長江水生生物多樣性恢復。

此外,針對當前社會關注的放流外來物種的問題,要求用于增殖放流的親體、苗種等水生生物必須是本地種,嚴禁放流外來種、雜交種、選育種及其他不符合生態要求的水生物種,并且在《指導意見》附件中列出了常見水生生物外來種、雜交種和選育種126種。
記者:《指導意見》提出了哪些重點任務?
答:立足于提高增殖放流工作質量和工作成效,針對當前增殖放流存在突出問題和困難,農業農村部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從體系建設、加強監管、宣傳交流、組織領導等方面提出明確任務要求。
一是健全體系建設。要加強增殖放流支撐保障,重點強化苗種供應、定點放生、科技支撐三個體系,推進增殖放流科學化、規范化、專業化開展。需要強調的是,要加快苗種供應體系建設,各地要支持和鼓勵增殖站、科研院所及推廣機構所屬基地、省級以上水產原種場等單位參與增殖放流工作,并積極推動增殖放流苗種供應基地建設,提高苗種供應單位準入標準,建立相對穩定、質量過硬的苗種供應體系,為增殖放流持續開展提供堅實保障。
二是強化規范管理。要完善增殖放流管理制度,覆蓋事前、事中和事后全過程監管,確保增殖放流工作成效。特別是要加強涉漁工程生態補償項目監管,確保相關單位依法依規開展增殖放流活動。
三是加強宣傳交流。要繼續開展增殖放流活動,創新宣傳形式,擴大社會影響,引導社會各界共同參與。
四是加強組織領導。要將增殖放流工作作為“十四五”漁業發展的重要內容進行統籌謀劃,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健全多元化投入機制。
記者:《指導意見》對社會放流如何規范管理?
答:近年來,社會放流活動逐漸增多,放流規模也越來越大,對擴大增殖放流社會影響發揮了積極作用,但也存在放流不規范、不科學的情形,甚至對水域生態系統造成負面影響。對于這些問題,我部將堅持加強監管和科學引導雙管齊下,逐步推動社會放流規范有序開展。
一是建設或確定一批適宜開展水生生物放流的平臺或場所,配套供應適宜放生的水生生物,引導社會公眾定點規范開展放流活動。二是規范社會放流水生生物來源,嚴禁從農貿市場、觀賞魚市場等渠道購買、放流水生生物。規模性放流活動苗種要求原則上應來源于增殖放流苗種供應基地。三要加強對社會放流活動監管,依法處罰違反相關法律法規擅自投放外來物種或其他非本地物種的行為。四是鼓勵成立相關協會或志愿者組織,加強社會放流活動自律。
(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