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榮 龍步云
2月20日至21日,廣東省委書記李希來到茂名市深入走訪調研。在高州市,李希實地考察農業生產和鄉村建設等工作,強調要抓住有利時節積極做好春耕備耕,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抓好美麗鄉村建設,以基層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努力推動鄉村振興取得更大成效。
高州市位于廣東省西南部,是茂名市轄下縣級市,總面積3276平方公里,轄23個鎮、5個街道,488個村居、5632條自然村,現有人口186.9萬,是廣東省農業大市、農村人口大市。該市始終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總方針,以發展特色農業產業為重要抓手,將產業導入鄉村振興各領域各方面,農業產業規模、產量、產值穩居全省第一。
2021年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約270億元;廣東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檢查驗收,高州居粵西片區第一;廣東省鄉村振興考核,高州獲評優秀等次;2020年首屆廣東鄉村振興大擂臺活動,高州參賽單位根子鎮元壩村總分全省第一;2021年第二屆廣東鄉村振興大擂臺活動,高州參賽單位分界鎮總分全省第一;根子鎮元壩村建設經驗入選《2021世界旅游聯盟——旅游助力鄉村振興案例》、農業農村部《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實施報告(2020年)》村級典型范例,還獲評2021年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分界鎮儲良村獲評2021年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分界鎮獲評全國文明鎮,石鼓鎮合丫埒村、南塘鎮彭村獲評全國文明村……
2021年12月29日,以“新發展理念與區域高質量發展”為主題的2021第十六屆中國全面小康論壇暨首屆中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論壇在廣東省廣州市黃埔區隆重舉行,論壇上,廣東省高州市被授予“2021年度中國鄉村振興十大示范縣市”獎。
近日,高州市副市長岑解明和高州市農業農村局局長龍國源接受《小康》記者采訪,暢談高州鄉村振興。近年來,高州市把握地區農業優勢,帶動鄉村百業興旺,美麗鄉村建設穩步向前。與此同時,高州以成為全國率先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試點縣)為契機,打造出富有高州發展經驗的鄉村振興樣板。
高州堅持把產業興旺作為鄉村振興之本,積極構建“一縣一園、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培育農業產業多元化“動力源”,推動農業特色化、規模化、品牌化轉型。
夯實特色優勢產業規模化“基石”。以農產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突破點,高州推動土地規模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形成以荔枝、龍眼、香蕉等嶺南特色水果為主導,畜禽、水產等為輔的優勢特色產業體系。其中,種植面積超20萬畝的農產品有6種,年產量超20萬噸的有6種,高州已經成為廣東最大水果生產基地、全國最大荔枝產業基地、全國最大龍眼產業基地、廣東最大北運菜生產基地、華南地區最大蛋雞養殖基地,是廣東產糧大縣、南藥生產大縣、產豬大縣。

高州市利用山區原始森林資源,開發旅游產業,帶動群眾增收致富。圖為深鎮鎮仙人洞旅游景區。
農業產業園挑起現代農業產業化“大梁”。高州以“強基、提質、長鏈、融合、富民”為目標,著眼于可持續發展、激活市場資本、提升群眾參與度三方面工作,打造現代農業產業園,形成“1+3+3+3”現代農業產業發展格局,即國家級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國家級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國家級田園綜合體,3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3個生豬一體化項目。得益于重大發展平臺帶動,現代農業產業蓬勃發展,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1523個、家庭農場5005家、省級農業龍頭企業32家,擁有國家名特優新農產品12個、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3個、“粵字號”農業品牌19個。
暢通農產品銷售渠道成為農業現代化“主線”。高州融入廣東省“12221”農產品市場體系,在全省率先建設59個田頭智慧小站,搭建田頭智慧小站數據中心,組建采購商政務服務中心、高州新農人天團“2”支隊伍,通過策劃“邀請采購商走進產區、走到銷區推介”“2”場活動,大力拓展省內省外“2”大市場,實現“1”攬子目標。攜手平安集團首創推出荔枝溯源保險,創新融合“區塊鏈+溯源保險+食品安全責任險”,需承擔食品安全責任時,保險將為農戶、企業、消費者提供保障。牽手浙江網商銀行,探索荔枝金融保險服務,構建高州專屬授信模型,滿足荔枝經營主體融資需求。2020年、2021年中國荔枝產業大會連續兩年在高州召開,在“會展+產業園+品牌”加持下,荔枝生產銷售克服疫情影響、逆勢上揚,帶動果農普遍增收達到20%-30%,高州荔枝區域公用品牌價值率先破百億元。
農業社會化服務成為農業現代化“動力”。高州堅持集體組織引導與創新土地管理、壯大服務組織與創新服務機制、拓展服務領域與創新服務模式“三個一起抓”,形成了“村集體托管、規模化經營、保姆式托管、菜單式作業”四種服務模式,成立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236個,涵括機耕機插機收、統防統治、加工、品牌、銷售等產前、產中、產后17個方面。全市農業社會化服務面積超11萬畝次,其中服務糧食作物面積9.5萬畝次。建成“三變”改革示范點40個,改革經驗入選廣東十大最具影響力農業農村改革案例。

按照“縣一片、鎮一村、村一組”(每年縣級打造一個示范片、每個鎮街打造一個示范行政村、每條行政村打造一個示范村小組)工作思路,高州加快打造東部農耕文化旅游帶、南部特色農業觀光帶、北部生態旅游觀光帶、中部農業體驗帶,形成“以點為基、串點成線、連線成片、聚片成面”的發展格局。
規劃引領。把抓好規劃編制作為前提工作,對村莊的定位、風格、功能、資源、特色等進行深入研究,高標準規劃,充分體現農村特點、注意鄉土味道、保留鄉村風貌。積極動員村民參與規劃編制,把村民意愿作為重要參考,賦予鎮、村根據群眾意愿選定建設項目的權力,確保規劃設計接地氣、能落地、可操作、可推廣。
基礎補強。強化多元投入,高州建立以財政資金為引導、社會投入為輔助、廣大農民和集體經濟組織為主體的多元化投入機制,2019年來統籌各級涉農資金9.68億元,帶動社會資金5.3億元,全力推進廁所革命和農村垃圾污水治理、村巷道硬化、集中供水等基礎設施建設。因地制宜統籌做好農村廁所糞污治理與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堅持廁污共治,實現資源化利用。
建管并重。2019年10月,分“建設、美化、管護、評比”四步走,高州在全省率先開展“小三園”建設活動,將閑置地、衛生死角打造成為“小菜園、小果園、小花園”10萬多個。高州總結兩年來的經驗做法,印發《高州全民參與鄉村振興“十二條”做法》,分為宣傳類:走出去學進來、鄉賢干部回鄉、板凳會;組織實施類:小手拉大手、集體清潔日、黨員“三亮”、“五化”一線、垃圾治理“一組一策”;長效管理類:巾幗評家園、愛心家庭保潔、兩評兩樹、鄉村振興擂臺賽,全市推廣,有效發揮群體主體作用,推動環境整治提升深入開展。2021年舉辦市鄉村振興大擂臺賽,通過鎮級“村一組”pk、市級“鎮一村”pk,打造示范村超100條。
綠色生態。高州選擇本地四家企業作為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生物有機肥廠建設項目實施主體,構建涵蓋畜禽糞污基礎設施建設、收集、儲存、運輸、利用全過程,年處理能力10萬噸,基本滿足高州主要處理干的糞污需要。目前,全市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率達95.55%;建設1萬畝水稻秸稈機械化收獲粉碎還田項目、秸稈飼料化利用項目,日加工秸稈能力超100噸,全市農產物秸稈綜合利用率超92%。
風貌塑形。高州創新推行加強農房管控風貌提升的“一戶一宅、建新拆舊、帶圖審批、現場辦公、管住工匠、管好材料”六大工作舉措,制定《高州市農房管控風貌提升“以獎代補”實施方案》,引導農戶統一農房層數和建筑面積,按嶺南風格改造提升,按要求實行房屋外立面統一建設的農戶。在全省創新推出的“風貌貸”信貸產品,定額貼息支持農戶農房風貌提升項目建設。同時,沿國道、省道將鄉村風貌提升與鄉村旅游線路示范帶打造相結合、多規合一,在東部、南部、北部、中部打造各具特色的示范帶。在荔枝主產區打造長39公里的風貌帶、景觀帶、產業帶,成為全省美麗鄉村精品線路,每年吸引游客超200萬人次。
長效管護。按照管護有制度、有標準、有隊伍、有經費、有監督的“五有”標準,高州推動人居環境設施與運維管護一體謀劃、一體設計、一體建設,構筑村莊人居環境長效管護機制。積極探索建立農村廁所糞污清掏、農村生活污水垃圾處理農戶付費制度,通過農戶合理付費、村級組織統籌、政府適當補助的方式,實現了農村垃圾收費制度自然村全覆蓋,全市配備農村保潔員5995名。持續開展村莊清潔行動,不斷豐富活動載體,通過村集體清潔日、愛心家庭保潔、鄉村振興擂臺賽等方式,推動全民參與。
目前,村委會通自然村村道硬化8884公里,完成率99.48%;自然村村內道路硬化完成7248公里,完成率92.6%。
新建或改造農村公廁544座,農村336553戶戶廁完成改造。28個鎮街均建成垃圾壓縮轉運,生活垃圾實行市場化運作,全市所有行政村建立生活垃圾處理收費制度,配備村級垃圾轉運車539輛、收集點12115個、保潔員5995名,滿足全市生活垃圾收集、清運需要;按照“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模式,2021年轉運生活垃圾共230584.87噸;有金坑垃圾填埋場一個、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一個,日處理能力1200噸,農村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100%。完成污水收集戶數20.25萬戶,建設雨污合流管網的自然村占81.26%;建成生活污水處理設施1230座,全市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全覆蓋。2021年,完成1670個未實現集中供水自然村的項目建設,受益人口35.83萬人,實現全域自然村集中供水全覆蓋。全市自然村100%達到干凈整治村標準。
農業產業集群、鄉村振興示范帶涉及多個鎮村,高州創新實踐鄉村治理聯動模式,推行鎮村聯動、村村聯動,集中攻堅,加快了項目建設,實現區域化資源共享、抱團發展,成為示范帶、示范區。
聯村黨建模式。鎮黨委從鎮政府機關支部及核心村的黨支部中挑選優秀黨員,組建項目建設工程臨時黨總支,成立“區域化發展”聯村黨組織,黨建引領、集中攻堅、抱團發展。鎮江鎮省級新農村連片示范建設工程項目涉及5條行政村、根子鎮大唐荔鄉核心區項目群涉及3條行政村,通過實施“聯村黨建”模式,發揮黨組織在項目建設中的引領作用和黨員干部先鋒模范作用,帶動鄉賢群眾、社會資本參與重點項目建設,有效推動區域農業農村發展。
聯村治理模式。在涉及多村的重點項目中采取“聯村治理”模式,成立項目聯村調解工作組,由干部、施工方及相關村民組成,推動重點項目聯村聯建。南塘鎮20公里鑒江堤岸綠道項目,途經五個村委會,該項目聯村調解工作組積極回應村民利益訴求,對一些堅持過高要求的村民,邀請其親友一起做好勸服工作,做到村中事村民一起議、商量著辦,有矛盾集中調解,確保項目無障礙施工。
聯村共建模式。按照地域相近、功能互補、發展互促的原則,采用聯村聯產聯治的方式,打造共建共享共美的鄉村振興示范區。如,將石鼓鎮合丫埒村下轄的大王嶺村、東岸山村作為一個區域來統籌建設,通過“連心橋”“連心路”聯通,形成了區域利益共同體,采用組織聯建、環境聯治、產業聯動、文明聯創“四聯”工作法,實現資源優勢互補、農村環境提檔、民生事業優化、治理水平提升。示范區全面鋪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和農村“三變”改革,實現1600畝土地資源整區流轉,建成綠野仙蹤旅游景區、精品農業種植區、餐飲民宿區,多業態助農增收。村民年增收1000萬元,大王嶺村集體年收入由8.5萬元增加至95萬元。
鎮村共建模式。分區域打造四條鄉村振興示范帶,立足示范帶上各鎮各村的特色優勢資源,突破鎮域村域的局限,推動鎮村產業區域協作,強化“鎮村企”聯動,打造生產專業村、農業強鎮、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實現加工貿易在鎮、基地在村,三產融合發展,有效推進鎮村同建同治同美。發展省級專業村58條、專業鎮11個,打造了根子荔枝文化小鎮、分界桂圓加工小鎮、長坡冼夫人文化小鎮、深鎮鄉村民宿小鎮等一批特色小鎮。通過強化工作統籌、宣傳引導、業務指導、責任落實、督查督導、設施建設、亮點打造,推動衛生鎮創建與美麗圩鎮建設相銜接,高州23個鎮順利通過“廣東省衛生鎮”創建,如期實現一次性全域創建省級衛生鎮的目標,成為全省首個一次性全域通過省級衛生鎮創建的城市。
編輯/麥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