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妍 劉豈蓉
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是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的前提和基礎。高州自2019年5月被定為全國第四批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單位以來,將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與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農村“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下簡稱“三變”)改革等結合起來推進,大膽探索、勇于創新,經過一年半時間的努力,較好地完成了改革試點工作任務。
目前,高州市基本完成了清產核資、確認成員、明晰產權、頒證確權、折股量化、股份配置、健全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發展農村集體經濟、規范農村產權流轉交易等改革試點工作任務。全市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基本實現了集體資產家底清、集體成員身份清、權利義務關系清、管理信息化、增收多元化。
2月初的高州,天朗氣清。在石仔嶺街道鎮大嶺村“三變”改革基地上,圣女果、草莓等果園里都有農民忙碌的身影。過去,鎮大嶺村群眾人均收入低,村集體經濟薄弱。為此,2018年,村委會開展農村“三變”改革工作,成立“三變”改革臨時黨支部,把黨旗插在返鄉創業,引領鄉村振興的第一線。鎮大嶺村黨總支部成員牽頭入股,充當“開荒牛”,成立高州市石仔嶺鎮大嶺耕哥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把村民手里的分散土地流轉至經濟聯合社后,再流轉到各合作社或者家庭農場,組織生產經營,做好村民與企業的“服務官”。村民可以收取土地租金收入,或以土地折價、資金方式入股,更優先安排在基地務工。
社長鄧耀光介紹,2018年,臨時黨支部黨員自籌資金8萬元,小試牛刀種植11畝千禧圣女果,純利潤12萬,分紅率150%。看到合作社良好的發展勢頭,第二年,村民紛紛選擇入股合作社。村民形成了“租金+工資+分紅”新型收入結構模式。至2021年,已有76戶農戶通過土地租金折算入股或資金入股的方式,自籌資金76萬元,種植面積150畝,純利潤85萬,分紅率達103%,創造超過一百個在家門口就業崗位,工人工資發放超過100萬。

高州是廣東最大的北運菜生產基地。冬種作物面積28 萬畝,產量52 萬噸。形成了“東部青瓜、四季豆,西部、南部甜玉米、茄子、番茄、辣椒、大棚蔬菜,北部番薯、四季豆、荷蘭豆、豌豆,城郊優質葉菜”等區域化、規模化生產基地,規模種植四季豆、青瓜、小南瓜、金絲瓜等優良品種20 多個。
春節后,在寶光街道秧坡南涌村冬瓜種植示范基地,160畝的冬瓜已然所剩無幾。基地負責人逯家榮去年來到秧坡村,承包下大片撂荒的土地種植冬瓜,經過辛苦耕耘,讓冬瓜產值達到200多萬元。今年,基地將迎來新的變化。
2019年以來,高州市扶持58個行政村開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試點,累計給予每條行政村50萬元以上資金扶持,鼓勵以自主經營、合資合作、投資入股等方式謀劃立項。今年,在過往探索的基礎上,高州市試行以“村經聯社+投資商+風險投資商”的合資經營模式,進一步保障村集體收益。作為扶持村級集體經濟試點,石板鎮石板村經濟聯合社將50萬元項目資金與逯家榮公司(出資50萬元)、高州市三方土地資源開發服務有限公司(風險投資方)聯合成立高州市石安農業有限公司,投資在高州市寶光街道秧坡南涌村冬瓜種植示范基地項目。其中,經聯社不參與經營管理,不承擔市場經營風險,占公司股份30%,每年至少可獲得保底分紅3.6萬元。高州市三方土地資源開發服務有限公司占公司股權21%,并承擔石板鎮石板村經濟聯合社的市場經營風險責任。逯家榮表示,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幫助經聯社規避經營風險,保障村集體收入,同時,他的公司也可以擴大經營規模。他期待這種合資經營模式帶來多贏局面。
在鎮江鎮新圳村的高標準農田里,幾百畝土地已經平整。據悉,鎮江鎮將流轉五千畝土地,建設絲苗米現代農業產業園。鎮江鎮政府黨政辦李子彬介紹,當前,鎮江鎮積極響應黨中央號召,增大糧食種植面積。“鎮江鎮是野生稻之鄉,土地比較肥沃,而且我們是以平原為主,連片的土地非常多,糧食的種植條件非常好。南方種植水稻的地域雖多,但缺少知名品牌。于是我們引入企業,連片打造絲苗米研發生產基地,通過試驗田培育新品種,打造我們南方的大米品牌。”
在鎮江鎮,農戶擁有的農田大多不到1畝地,收入也很微薄。為此,鎮江鎮決定將這些土地集中連片流轉。李子彬說,通過將幾個村黨支部聯合成一個黨支部,形成合力,由黨支部書記、副書記帶著黨員,推動土地流轉。三個月時間,鎮江鎮已經流轉兩千畝土地,預計今年上半年完成五千畝土地的流轉。“有了集中連片的土地,就能進行規模化、機械化種植,讓土地發揮更大的效益,還可以帶動當地村民務工增收。”
乘著數字化改革東風,高州市農業農村局創新運用“科技+”手段,新建高州市農村集體產權流轉管理服務平臺(以下簡稱“三資平臺”),包括清產核資成果、集體成員、股權配置、組織資料、年度分紅等內容,有效激活和增值利用農村閑置集體資金、資產和資源,促進陽光政府、服務型政府的創建,擦亮農村清廉底色,進一步筑牢“三資”監管防線,管好農村集體“錢袋子”。
寶光街道八角山村就通過三資平臺,集中土地流轉交易680多畝,幫助村民增收。寶光街道辦農辦藍柱偉介紹,資產網上交易有許多好處。“我們通過網上交易,讓土地的使用用途更寬廣了,更大地發揮土地的價值,確保了資產保值增值。村集體還可獲得每畝50元的服務費。同時,交易過程公開透明,規范了村集體資產交易,保障了農民的利益。組織管理到位了,市場管理到位了,資金管理到位了,村集體收入也越來越高。”
仙人洞村集體資產商鋪招租競拍是資產網上交易的典型案例。地處高州市仙人洞風景區,仙人洞村近年來積極發展旅游經濟,建設民宿和商鋪特色街,增加集體經濟收入。仙人洞村黨支部書記李明介紹,今年初,仙人洞村將特色街民宿、商鋪通過三資平臺招租,結果反響非常熱烈,短短一天內就出現100多次報價,底價3000元的商鋪最高溢價至30000多元,為村集體帶來超55萬元的收入,有力助推鄉村振興。
編輯/張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