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宏濤


近年來,廣東省興寧市公安局徑南派出所緊緊圍繞“平安之鄉”工作主題,充分利用“智慧新警務”建設成果,積極探索構建多元化化解矛盾、全時空守護平安、零距離服務群眾工作機制,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社會治理格局。
自2019年籌備創建“楓橋式公安派出所”以來,徑南派出所從多層面多維度深耕基層警務治理模式,以“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務不缺位”為抓手,多點開花,亮點紛呈,其中“一鍵報警微信小程序”“網格化多元共治”“四級矛盾糾紛化解平臺”“律師機器人”就地解決矛盾等,推動派出所日常警務效能逐步發揮,轄區治安狀況持續平穩向好,贏得了各級領導的充分肯定和當地老百姓的交口稱贊。
2019年年底,徑南派出所脫穎而出,成功獲得廣東省公安廳首批“楓橋式公安派出所”榮譽稱號。當初創建工作如火如荼時,我還是一名社區民警。帶著“嶺南百佳社區民警”的榮譽,我和同事們繼續俯身基層,深耕基礎。隨著創建活動的不斷深入,兩年后,徑南派出所面貌煥然一新,在組織的培養下,我也成為了徑南派出所的負責人。
抓住根本,精準把握創建工作出發點和落腳點
創建工作固然艱辛,然而,真正將“楓橋經驗”在基層農村持續深入貫徹才是創建工作最重要的目的。站在“楓橋式公安派出所”的角度看,工作出發點首先在思路上要理清“楓橋經驗”的核心要義。只有做到這一前提,才能夠遏制引發矛盾糾紛問題。矛盾糾紛減少了,民警才能夠有更多的時間去思考,去提高為民服務的質量。
在開展創建之前,派出所遇到糾紛矛盾,往往都是民警接到警情之后,直接前往現場處置。然而,有些警情難免涉及諸如土地等方面的糾紛,處置民警未必能夠在現場非常正確并合理地判斷出糾紛中的相關權利屬于誰,這就給快速平息糾紛提出了難題。時間一長,這樣的問題積累多了,往往會讓老百姓對派出所民警處理糾紛的能力提出質疑,或者不信任民警。這勢必影響警民間的融合,也會成為派出所民警開展日常警務工作的絆腳石。
由此可見,“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務不缺位”并不是相互脫節的,而是一環扣一環,緊密相連互補的。比如,老百姓一個簡單的家庭口角,或者是一宗再平常不過的鄰里間糾紛,如果派出所民警能以“群眾利益無小事”的心態去重視、去分析、去處置,帶來的效果就不單單是解決表面上的矛盾糾紛問題了,而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能夠深入了解并掌握老百姓日常普遍存在的主客觀矛盾根源所在,從而找到根治矛盾糾紛的鑰匙。
創新機制,穩步提升創建工作的效率和水平
近日,70多歲的陳先生在駐村民警和村干部耐心細致的調解下,成功挽救了自己的婚姻。“夫妻倆結婚近50年了,但近些年經常因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發生口角,并不斷升級,存在發生家庭極端行為的風險。”徑南派出所民警通過走訪群眾了解到這個信息后,馬上啟動村級調解機制。民警會同專職調解員先從情感入手,在法律政策框架內對陳先生的家庭進行剖析,尋找原因。同時通過徑南鎮陂蓬村的智慧村居法律公共平臺,運用智慧村居法律公共平臺中“律師機器人”儲存了完整的法律法規的優勢,對陳先生的婚姻進行了綜合評估。在智慧村居法律公共平臺的前端有駐村的“律師機器人”提供官方解釋,后臺則有24小時在線的律師團隊,為村民提供遠程調解、法律咨詢等服務。調解員再結合實際,在情與法的基礎上對夫妻倆進行調解教育。經過大家的努力,這對夫妻最終重歸于好。
自創建“楓橋式公安派出所”以來,徑南派出所通過“四級矛盾糾紛化解平臺”以及“律師機器人”就地解決矛盾等機制,充分整合各職能部門,形成合力,極大充實了解決矛盾糾紛的力量,實實在在拓寬了為老百姓化解矛盾糾紛的路徑,許多沉積多年未解的矛盾糾紛得到了最終調解。這也極大地調動了派出所民警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警民關系也逐漸步入良性循環的局面。現如今,轄區治安持續平穩,百姓安居樂業,處處呈現出一派安定和諧的新農村景象。
接下來,徑南派出所將更加系統地總結創建經驗,以打造“平安徑南”為目標理念,結合轄區特色,全力爭創更具客家獨特內涵的國家級“楓橋式公安派出所”。(整理? 張興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