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長明 胡金敬 李靜
【摘要】? ?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我國正迎來"互聯網+"時代,并且在這一背景下信息技術成為了我國教育改革創新的重要驅動力,家庭教育也隨之呈現出新的趨勢與特點, “互聯網+教育”的新型教育理念推出,尤其是在新冠疫情的影響下,傳統的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觀念轉變顯得越來越重要和迫切。為充分發揮互聯網作用,切實將家庭教育落到實處,遵循教育發展規律,立足學生健康成長需要,積極探索家庭教育指導方面的新路子。依托互聯網實現家庭教育指導的全天候,全覆蓋,為農村廣大留守家庭提供優質的教育,提升教師家庭教育指導水平。
【關鍵詞】? ? 互聯網? ? 農村小學低年齡段留守兒童家庭? ? 家校共育
引言:
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村青年已經不滿足于父輩的面朝黃土背朝天,他們期待用另一種生活方式來改變自己的命運,走出去是他們的夢想,因此當大批農村年輕勞動力涌向城市,為城市發展做出貢獻的同時,他們留在家鄉的父母和孩子就成了“留守父母”和“留守兒童”。隨之而來的,是他們的家庭教育由于父母的缺位、親情的缺失、親子理念的缺乏而導致的問題越來越多。作為扎根農村教學的老師,面對這突如其來的考驗,面對出門在外無暇顧及孩子的年輕家長,面對心力交瘁而又無可奈何的“留守父母”,我們做了一些嘗試與探索。
一、互聯互動——培訓年輕家長
(一)背景分析
互聯網時代飛速發展,這些年輕的父母在育兒方面有了更廣闊的信息獲取渠道,他們信奉科學勝過經驗,社區、App、微信公號、專業書籍都是如今年輕家長教育孩子的法寶,他們的育兒知識和教育理念更為豐富、多元。
但是真正到了實踐的層面,到了面對面教育自己的孩子,到了如何有效進行親子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時候,他們往往又是有心無力的。育兒知識和教育理念的豐富與多元,終歸是“紙上得來終覺淺”。
探究這些年輕的父母們,縱觀他們的成長,我們不難發現:他們兒時接受的教育,是從父輩得來的,那個時代,沒有今天時髦的“早教”,也沒有如此多的育兒知識,甚至有時候有些地方依然奉行“棒棍底下出孝子”的觀念,經歷過這些的家長們,很大程度上是排斥父輩的教育方式的,他們期待帶給自己的孩子的,是不一樣的家庭體驗;再來看他們接受的學校教育,應該也只是科學文化知識的教育,不會涉及家校共育的層面;等到他們離開受教育的環境去融入社會,生活的壓力也讓他們無暇顧及自己的孩子,努力去做優秀的父母。因此對于他們的培訓是迫在眉睫的。
(二)原因探尋
這些年輕的家長從事的工作不同,閑暇的時間也不一樣,甚至他們接受的能力也不在同一個層次。為此,我們從最常見的家庭教育現象入手,針對現象自我查找:
有些家長對子女的教育采取“放養”政策,孩子要錢就給錢,至于為什么要錢,要了錢做什么,一般不問,給了錢就是盡到責任了,他們認為教育孩子就是學校的責任,我把孩子交到學校就是學校的事情了。
在平時的生活中,難得和孩子一起,卻不大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給孩子帶來的后果,嘮叨、抱怨、對生活的不滿,對學校和教師的不滿意,不合適的語言隨口而出,不合適的舉動隨處可見;不愿意靜下心來聆聽孩子的心聲,不愿意蹲下來與孩子說話;總以為小孩子知道什么,我掙錢都是為了你,你花著我的錢,就該聽話。有些家長不委屈自己,不為孩子的健康成長考慮,結果受到傷害最大的是孩子;也有的家長只看孩子的考試成績,只要有個好分數,只看考了多少名,只要有個好名次,其他的就無所謂了。是不是能在學校里與同學友好相處,能不能遵守學校紀律,有沒有良好的行為習慣……都不在考慮范圍之內;只重視書本知識的學習,而忽視社會生活知識的學習……
(三)培訓措施
出現了問題,查找到根源,我們才能對癥下藥。為了孩子的前途和成長,從專業的角度,給家長們提出一些教育孩子的好辦法,將通過一些故事和案例,教給家長如果出現了問題,該怎么去和孩子溝通和交流。
工作第一步,在開展培訓活動之前,我們利用互聯網的便捷方式,與家長們溝通,了解每一位家長的教育需求,建立專門的家長培訓學習群,制定培訓方案,精選培訓內容。家長迫切需要哪些方面的支持與幫助,我們就提供相應的理論與實踐方面的支持與幫助。
接著,我們利用互聯網的優勢,根據不同的家長定時給家長發送相關的教育信息,從教育理念到教育方法,從教育方式到教育感悟,家長們足不出戶,了解最新教育資訊;不在孩子身邊也可以與老師互動交流,了解孩子的學習與生活;通過視頻,與孩子多多溝通交流,設立“每日親子時間”:每日視頻、每日交流、每日溝通,讓父母之愛雖然缺位但不缺失。
最重要的是我們提供給家長的家庭教育知識是扎實的、有效的、還是目前最為稀缺的:
1.培養孩子學好學校課程的意識和習慣,即“吃好正餐”。靠“吃零食”的孩子身體長不壯,靠課外補習提高成績會有用,但作用終究有限。有人說,有的孩子參加校外輔導是“一扶就倒”,形象生動,真正優秀的孩子不是校外教育機構補習出來的。引導家長不要依靠課外輔導的力量,學校課程的教育才是最重要的,與其花大力氣與金錢把孩子送到補習班,不如扎扎實實在學校學好知識與技能,培養正確情感態度價值觀。
2.讓家庭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學校。“家庭”這個學校是生活化、個性化、特色化的教育機構,家長與孩子共讀、共游、共練,密切親子關系,開闊孩子眼界,提升自身素質,促進親子共同成長。
3.從知識補習轉為特長培養。進入智能化時代,人類的工作從單位化走向平臺化,創新性、獨特性是未來一個人立足職場的首要品質,學歷高低決定一切的舊思維將逐漸被淘汰。這就需要家長們要有與時俱進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方法。“雙減”政策促使廣大家庭真正重新反思教育的內涵,科學合理使用家庭教育投資。
4.注意家庭中的勞動教育。從孩子的實際情況入手,吃完飯自己洗碗,幫助家人收拾桌子,掃掃地……從簡單的家務開始,“你已經長大了,自己的事情要學會自己做”,這是對孩子的能力的肯定;“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要讓孩子自己認識到自己是主人,做得好了多鼓勵多表揚,讓孩子有做成功一件事的驕傲與自豪,積極調動孩子的積極性與參與性;時間長了,孩子就能安排好自己的事情,生活上能夠自理的孩子學習上也一定不會差。
5.從食育著手培養孩子生活能力。民以食為天,食育對一個人的生活質量和建設未來美滿的生活,富有深遠的意義。疫情防控常態化下,盡量減少外出就餐,正是教育孩子學會制作食品的好機會。家人同做共餐,讓孩子體驗到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快樂,適時地給出恰當的評價,讓孩子感受到來自餐桌上的幸福。
6.讓孩子有機會展現自己的“財能”。家長要給孩子在家中當“掌柜”的機會,讓孩子支配日常開銷,做出生活規劃,從而學會理財、整合家庭資源。猶太人的家庭教育多采用這種方法,他們認為一個孩子能管好一個家,將來就能管好一個公司、管理好自己的工作和人生。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親身養育一個孩子,陪伴他一步一步地成長;爸爸和媽媽一起教育孩子,讓爸爸的堅毅和媽媽的溫柔留給孩子童年最純真的回憶;生活處處皆課堂,留心觀察,把教育孩子落實到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一言一行中都帶著育兒的責任;“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都是愛,呵護著小小的幼苗健康茁壯成長;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天使,不能用同樣的標準和尺子去衡量;做父母的也需要加強學習,孩子優秀,家長出色,才是最理想的狀態。
二、用愛關懷——傾心“留守兒童”
每一個留守兒童的背后,都是淚水與思念;每一個低齡留守兒童,又是在深度思念與盼望中成長。作為常年帶低年級的老師,我們對這種心態有著深深的感觸和無奈。為此,我們盡自己做到努力,為這些孩子的成長撐起一片無憂的天空。
(一)貼心關注習慣養成
每接到一個新的班級,我都會格外關注這樣的孩子,在信息管理的時候,給每一個孩子都建立了一個“成長小袋子”,把孩子的發展表現和成長軌跡裝進去。
最初的時候,運用電腦技術,把孩子們的信息錄入專門的檔案保存,摸清楚這些孩子的具體情況,一方面是為了落實上級的文件要求,完成我們的班級管理工作,另一方面,根據已有的教學經驗,我們深知這些孩子在將來的學習和生活中一定會有各種各樣的問題。離開了父母的陪伴,孩子就是孤獨的,越是年齡小的孩子越是如此。根據我們的了解,全班54名學生中,有固定工作、單位繳納社保的僅有3人;約占學生總數0.6%。爸爸和媽媽兩個人都在外地打工的學生有13人,占到全班同學的24%,這13名同學當中,還可以分為在省外打工和省內打工兩種,家長在省外務工學生有8名,約占61.54%。班內學生家長分散在省內各地市務工學生有21名,約占38.89%。家長分散在縣城各處務工學生有15名,約占27.78%。班內54名學生中,有8名學生常年與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約占14.81%;我們班54個孩子當中,有的孩子與爸爸媽媽分開時間最長的是一年多,最短的也有一個月了;一半以上的孩子和爸爸媽媽分開的時間超過了兩個月,父母離異跟隨父親一家生活的有8人,約占學生總數14.8%,與母親最長時間未見面的為3年;跟隨母親生活的有3人。
其次,針對不同留守兒童的特點,還設立了專門的“手拉手”成長站。進行一對一的幫助和指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更是發現苗頭及時溝通,把錯誤的萌芽及時扼殺。除了紙質檔案,同時備有電子檔案,有問題及時和家長聯系溝通防微杜漸,或徹底解決問題。特別是父母離異跟隨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生活的,更需要時刻關注,這些孩子的生活習慣和行為習慣更加需要老師的引導和幫助。鑒于此,在日常的教學和活動中,特別要多多和這些孩子互動交流,多一些陪伴,多一些理解,多一些鼓勵,帶著他們學習、游戲、活動,讓他們的朋友多起來,讓他們的笑臉多起來。但僅僅做到這樣對于經歷較多日常煩惱的留守兒童來說是不夠的,他們還需要工具性的支持。為此,我們成立了網絡心理互助小組,將學校的留守兒童進行分組,匿名收集學生的情感問題,及時給予情感疏導,教授應對日常煩惱的方法。
對于低年級的孩子來說,學習上不存在知識上的困難,很多孩子都是很聰明的,他們一學就會,只是缺乏課后的鞏固與指導。低年級的孩子在學習習慣與學習態度上存在差異,主要在于良好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的養成,離不開父母的督促和指導,而這些,恰恰是這些孩子最需要卻無法得到的。為了解決這個難題,我們依舊是利用互聯網的優勢,實時監測孩子居家學習,拍視頻,在線課堂,讓家長積極參與,利用資源優勢,不斷鼓勵,不斷成長。想看看哪個學生的居家學習情況,實時連線,在線視頻,一舉一動就在眼前,有什么不合適的即時就可以糾正,即使遠在幾十里外,也如同人在身邊。
(二)細心關愛心理健康
親子關系對兒童成長有決定性影響。有專家通過對留守兒童行為的調查發現,父母與孩子溝通頻率越高,留守兒童的學習行為更健康、社交能力更強、日常生活行為更好;反之亦然。留守孩子不缺吃喝,家長們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給孩子提供優越的物質生活,只是這樣的生活對孩子來說依然是孤獨的,沒有陪伴的日子是孤單的,他們需要的就是“家”的溫暖與感覺。為此,我們特別注重給這些孩子更多的照顧不給他們任何壓力,不會因為他們的暫時落后而輕視他們,多提供機會讓他們展示自己,讓他們也能和其他孩子一樣,健康、快樂、自信。因此,我們積極倡導父母應該利用互聯網和孩子多溝通、視頻,關注兒童的學習和生活,讓兒童體會到關愛。
通過前期對家長的培訓與交流,家長們普遍認識到了這個問題,為此,我們積極發動家長利用好自己手中的社交平臺,微信可以視頻,可以聊天,如果有條件,可以讓孩子參與自己的工作,打開視頻,讓孩子看看自己工作時的情景,拉近和孩子的距離,也讓孩子了解到父母的不容易;鼓勵孩子拍出自己生活,給父母唱支歌,畫張畫,說說悄悄話,傳遞給爸爸媽媽,讓爸爸媽媽千里之外也能知道自己的成長。親子的互動,會讓父母和孩子都得到情感的滿足。
(三)留心關懷身體素養
健康的身體對留守兒童來說顯得格外重要,每個孩子生病的時候,特別想要父母陪在身邊,這種依賴親情的時候,孩子顯得格外脆弱。除了良好的習慣、健康的心理,我們還特別注重孩子的身體素質的培養。了解每一個孩子的興趣愛好,發展一項體育運動,足球、跳繩、踢毽子、短跑、羽毛球、乒乓球、跳皮筋......微信小管家、釘釘AI智能打卡,學校學技能,在家練本領。孩子的積極性特別高,運動會、跳繩比賽、花樣體育,每個活動的賽場都有他們的身影。
除了適度運動鍛煉讓孩子們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我們還特別關注他們的自我保護意識。通過講座進校園活動,邀請專業心理教師來給孩子上心靈輔導課。借助生動形象的課件,通過提問和情景模擬的方式,讓孩子們懂得了哪些部位屬于隱私部位;讓小朋友知道要小心陌生人,遇到危險時學會冷靜自救;鼓勵小朋友要大膽拒絕令自己覺得不舒服、不安全的觸碰,并及時告訴家人或老師……在輕松、活躍的氛圍中,孩子們積極參與互動,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學會了自我防護方法,增強了安全意識。
三、互通有無——信賴“留守父母”
如今的鄉村,已經是空巢老人,留守孩子泛濫下非常流行的一個代名詞“留守村”。多數孩子家長在孩子出生后外出打工,孩子的照看管理也不得已的落到了爺爺奶奶、外公外婆身上。由于老一輩的長輩對孩子過分溺愛,不敢管、不會管、管不了,導致多數孩子出現諸多問題,農村學生各方面的教育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面對這樣的難題,我們通過家訪,了解孩子及老人的情況,絕大多數的老人都是通情達理的,他們不過是育兒觀念落后、知識水平不高,缺乏必要的指導。知曉問題所在,我們首先聯系孩子父母,在家長培訓中專門開辟“親情溝通”家庭知識講座,指導家長感恩父母,知曉父母在家照顧孩子的不易,以此喚起祖輩的共情,打開溝通的橋梁,對下一步改變祖輩的觀念打下基礎。
接著,我們利用家長會知識講座或者家長學校幫助祖輩轉變觀念,使他們認識到照顧好孩子不僅僅是吃好穿好生活上有求必應,還要關注孩子的學習情況、思想情況、道德情況等方面,要全方位把握孩子的發展。做好孩子成長路上的“監督員”。有事情及時聯系,把老師的電話微信記住;有問題及時通告,告訴孩子家長,告訴孩子老師;集思廣益,眾人一心,才能教育好每一個孩子。
四、結束語
留守兒童是特殊的存在,也是不容忽視的群體,特別是對于我們這樣的農村小學來說,這是老師教學的必修課。利用互聯網的平臺,開展多元化的家庭教育;利用信息通信技術,將遠在千里之外的家人團結凝聚在一起;利用微信、釘釘等開展家庭指導服務,我們把一份份特別的愛,傾注到每一個留守孩子身上,讓他們感受到濃濃的愛意與溫暖。家與學校,在互聯網的支持下,用一根看不見的線,緊緊連在一起,我們的探索剛剛開始,我們的嘗試剛剛起步,我們愿在今后的教育教學中,不斷前行,為互聯網+家庭教育指導服務走出新的路子!
作者單位:李長明? ? 胡金敬? ?李靜
臨沂市平邑縣平邑街道第一中心校
參? 考? 文? 獻
[1]東北師范大學家庭教育研究院院長趙剛.《教子要有平常心,教育需要大胸懷》——《教育家雜志》2021-10-25,
[2]李翠英.農村外出務工父母與留守子女溝通頻率對子女行為的影響研究[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02):119-120,
[3]劉霞,武岳,申繼亮,開淑芬.小學留守兒童社會支持的特點及其與孤獨感的關系[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7(04):325-327,
4.王蒙雅.以育代管:互聯網環境下的家校共育探索[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8,38(26):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