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紹強,沈瑩瑩
(中國灌溉排水發展中心,北京 100054)
新時期水資源管理工作要貫徹新發展理念,全面落實“十六字”治水思路,切實執行水資源剛性約束機制。隨著水資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和對供水保障要求的提高,需要對水資源實行更加精細化的管理。2012年,《國務院關于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意見》(國發〔2012〕3 號)中提出,到2020年,全國用水總量力爭控制在6 700 億m3以內。2013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考核辦法》(國辦發〔2013〕2號)第四條明確提出將對各省(區、市)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目標完成、制度建設和措施落實情況進行考核[1]。
我國農業用水量占總用水量的60%以上,是用水統計調查的重點和難點。為支撐水資源管理考核工作,需要科學、合理地核算農業用水量指標。
2020年4月,為認真落實中辦、國辦《關于深化統計管理體制改革,提高統計數據真實性的意見》和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統計局《關于加強和完善部門統計工作的意見的通知》精神,切實加強用水統計管理,水利部印發了《用水統計調查制度》[2](辦資管[2020]76號)(以下簡稱“《制度》”)。用水總量統計正式納入國家統計局的統計體系。
《用水統計調查制度》是在2014年水利部印發的《用水總量統計方案(試行)》[3](以下簡稱“《方案》”)實踐基礎上形成的一套部門調查制度,用水總量統計方式發生重大轉變,由面向水利部門統計轉變為面向全社會統計,由原有水利部門上報改為由取用水戶直報。《制度》采用全面調查與典型調查相結合的方法。其中,對于農業用水量,大中型灌區采用全面調查方法,按季度填報;小型灌區采用典型調查方法,按年度填報。調查內容由灌區管理單位直接通過“用水統計調查直報管理系統”填報。
水利部高度重視用水總量統計和復核工作,部領導多次聽取關于用水總量統計和復核、水資源公報編制等工作匯報,提出明確指示和要求。近年來,隨著《方案》和《制度》的印發實施,我國農業用水量統計工作日益規范,統計方法的科學性和合理性進一步提高,調查統計對象的范圍持續擴大,填報平臺也不斷完善。
(1)規范了我國農業用水統計工作。結合我國農業用水實際和用水總量統計工作總體要求,形成了部門統計制度。《制度》提高了用水統計調查工作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強化了統計調查對象的統計責任,建立了用水統計責任體系;簡化了報表數量及內容,建立了較為完善的用水統計工作流程和相關標準規范;推行直報方式,規范了統計指標數據來源、收集渠道、采集方式、計算方法及審核匯總要求。
(2)提高了農業用水統計方法的科學性和合理性。中國灌溉排水中心作為全國農業用水統計調查技術支撐單位,在工作中不斷總結完善農業用水量統計方法和技術路線,《制度》中農業用水量的統計方法一方面借鑒了水利普查的工作經驗,采用典型調查、由點及面、綜合推算的技術方法,另一方面又統籌考慮了工作量和可操作性,相比傳統水資源公報定額匡算的方法在數據的科學性和合理性上有了顯著提高。
(3)形成了以灌區調查對象為基礎的農業用水量調查統計網絡。2014年《方案》下發以來,中國灌溉排水發展中心組織專家對樣點灌區選取與布局方法進行研究和完善,通過技術培訓等方式指導各地開展樣點灌區選取工作。隨著工作的不斷開展,灌區調查對象數量不斷增加。截至2021年度,用水統計調查對象涵蓋了灌區調查對象1.4 萬余處。其中,大中型灌區名錄基本做到了全覆蓋,典型小型灌區數量較往年有了大幅度提高,達到了7 000 余處,基本覆蓋了所有的農業灌溉分區。
(4)建立了信息管理平臺。在水利部最新開發的“用水統計調查直報管理系統”中,部、流域、省、市、縣、灌區等不同層級的技術人員利用統一的技術方法、統一的軟件平臺開展工作。灌區管理單位技術人員利用平臺進行灌區數據填報,縣、市、省和流域水行政主管部門技術人員進行數據的復核、核算、匯總和成果的上報,部級技術人員利用平臺對各省(區、市)上報成果進行復核與匯總,得到全國農業用水量數據。
2021年是采用用水統計調查直報系統核算用水量數據的第一年,灌區和各級行政區用水量核算工作較往年更加規范。經初步核算,2021年全國農業用水量約為3 650 億m3左右,比2020年度增加30 多億m3。其中,農業用水量減少較多的省份主要有江蘇、山東、河北、河南、廣東,農業用水量增加較多的省份主要有湖北、新疆、黑龍江、貴州等。各省(區、市)農業用水量變化的原因主要有3個方面。

圖1 全國各省區2021年度農業用水量較上年度變化情況
(1)受降水量年內變化的影響。根據中國氣象局發布2021年氣候數據,2021年全國平均降水量671.3 mm,較常年偏多6.8%。其中,北方平均降水量達697.9 mm,較常年偏多40.3%,為歷史第二多。其中,京津冀晉豫陜等6 省(市)降水量均達1961年以來歷史最多,河南特大暴雨鄭州小時降雨量201.9 mm創歷史極值。夏秋季降水多導致北方多地出現嚴重汛情,華北雨季和華西秋雨秋汛極端性顯著[4]。北方地區受北方降水量大幅度增加的影響,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河南等省份農業用水量下降明顯,山西、陜西、甘肅、青海、新疆等省份農業用水量也因為降水量的增加而出現不同程度減少。與此同時,南方大部分地區降水量較上年度偏少,因此湖北、湖南、廣西、貴州、云南等省份受降水影響農業用水量較上年度有所增加。
(2)用水統計調查制度下發后,統計工作進一步規范。《用水統計調查制度》和《用水總量核算工作實施方案》正式印發后,對于農業灌溉用水量,要求大中型灌區用水量全部采用直報、小型灌區用水量采取典型推算的核算方法。典型小型灌區數量增加,代表性進一步提高,部分大中型灌區水源填報更加完整,造成部分省份農業灌溉用水量較以往年份可能存在較大變化。
(3)受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成果影響。全國國土三調成果發布后,部分省份的灌溉面積指標隨土地利用數據進行了口徑的調整。由于實際灌溉面積是農業灌溉用水量核算的重要基礎,灌溉面積和實際灌溉面積的調整會對農業灌溉用水量造成直接影響,這也是部分省份農業灌溉用水量或耕地、非耕地分項用水量較往年發生較大變化的重要原因。
由于《制度》尚處于試行階段,在數據填報和核算過程中還面臨著諸多困難,需要進一步加強以下工作:
(1)灌區計量監測方面。相對于工業、生活等其他行業用水,農業用水的取水水源、用水過程比較復雜,用水管理方式相對粗放,雖然近年來隨著國家水資源監控能力建設項目和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項目的實施,大中型灌區渠首和內部水量計量設施安裝的比例有所提升,但仍明顯滯后于其他行業[5],是當前用水總量統計的瓶頸,難以滿足現階段水資源精細化管理和用水總量統計工作的要求。
(2)灌區水源統計口徑方面。按照《制度》要求,灌區管理單位應當填報灌區受益范圍內的所有水源取用水量信息,包括主水源和輔助水源。“主水源”是指灌區用于農業灌溉的主要水源,一般是由灌區管理單位直接管理,填報相對簡單。“輔助水源”是指主水源之外的,由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門、鄉鎮或者村集體管理的小型水源,如小型水庫、泵站、塘堰、機井等,這部分水源的取用水信息一般是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門或鄉鎮、村集體掌握,需要灌區管理單位、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門、鄉鎮、村集體之間相互配合,這也是現階段填報工作的一個難點。大部分大中型灌區存在輔助水源灌溉的情況,但目前約7 000 處大中型灌區中僅有不到2 000 處灌區填報了輔助水源信息。
(3)典型小型灌區選擇與布局方面。按照目前用水統計調查制度要求,省級應總體負責典型小型灌區的選取和布局工作,以農業灌溉分區為選取的基本單元,在滿足代表性的前提下盡量減少典型小型灌區數量[6]。但現階段典型小型灌區的選取大部分是縣級自主選取的,以縣為單元選取典型小型灌區的方式,會導致典型小型灌區數量眾多,工作量大,基層填報任務重[7]。另外,也有個別市縣完全沒有布設典型小型灌區,用水量推算缺少依據。因此,需要省級技術部門對典型小型灌區的選取與布局工作進行總體把握。
(4)跨縣灌區農業用水損失分攤方面。《制度》中要求大中型灌區按季度填報取用水信息,由灌區管理單位負責填報,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門負責組織和審核,第四季度要將灌區的用水量分攤到受益范圍內各個縣級行政區。目前這部分工作的難度比較大,主要是部分灌區渠首至縣界分水口的輸水損失無法分攤,最典型的就是四川省的都江堰灌區,這類問題還需要進一步研究和規范。
(5)利用新技術手段對農業用水量進行核算方面。近年來,除了樣點校核法、定額分析法等傳統的復核方法外,中國灌溉排水發展中心聯合相關科研院所積極開展灌區及省域尺度的農田灌溉用水量影響因素分析、基于統計模型的農田灌溉用水量復核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并在引入遙感等新技術手段開展實際灌溉面積反演、耗水監測、用水量核算方面開展了大量的工作,但在實用層面還有待進一步研究和分析,有條件的地區可積極開展遙感反演實際灌溉面積的相關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