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良義,鄧長禎,劉飛洋
(1.汽車噪聲震動和安全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重慶 401122;2.中國汽車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重慶 401122)
信息物理融合系統(tǒng)(cyber physical systems,CPS) 是將信息基元與物理元素融為一體,并基于信息系統(tǒng)和物理系統(tǒng)之間的相互作用與反饋,進而實現對物理系統(tǒng)的精確認知和有效控制的前沿技術。2008年,美國成立的CPS指導小組在《cyber-physical systems executive summary》中,把CPS應用放在交通、國防、能源、醫(yī)療、農業(yè)和大型建筑等多個領域[1]。CPSS(cyber-physical-social systems)是CPS的延伸,增加了人類社會屬性,為解決具備社會屬性的復雜問題提供了一種新的方法和手段[2-3]。當前CPSS發(fā)展還處在初級階段,研究的成果有限,缺乏系統(tǒng)性的設計方法[4]。有一些學者認為,CPSS可用于滿足個性化需求,如將CPSS應用于展廳為游客提供更好的服務,應用于工業(yè)機器人生產線,滿足人類對產品個性化需求[5]。有研究將CPSS應用于城市大數據,以期為居民用戶提供主動服務[6],也有研究將CPSS應用于智能家居的清潔場景之中[7]。在交通和汽車領域,李克強等[8]提出了車路云一體化融合的智能網聯(lián)汽車云控系統(tǒng),探討了該系統(tǒng)典型特征,設計了車路云融合架構,并研究了邊緣云上的車路融合感知與時變時延下車輛控制等技術。王飛躍等[9]基于CPSS考慮車輛、駕駛員和信息之間的交互作用,提出了平行駕駛的概念和框架,用于未來的協(xié)同網聯(lián)式自動駕駛。韓雙雙等[10]基于CPSS 的平行智能車概念,研究了通過道路和交通設施對環(huán)境實現充分感知,實現車輛更高級別智能駕駛的技術。王曉等[11]研究了將基于CPSS智能車輛網聯(lián)管理與控制方法,并給出了平行車聯(lián)網的概念、框架、功能與流程。5G具有高帶寬、低時延等特點,在5G-V2X的應用場景中,定義了3類V2X服務,其中之一就是支持自動駕駛、遠程駕駛、車輛編隊等先進V2X服務。針對5G-NR(uu)在車輛遠程遙控駕駛方面的應用和5G通信技術對該場景的適用性方面,也有相關技術研究[12]。伴隨著5G技術的商業(yè)化應用的推廣和自動駕駛汽車系統(tǒng)架構的不斷演化,延伸出了許多新的5G應用場景。其中5G遠程自動駕駛技術就是一個新的典型應用場景,其不僅可以實現在特定場景下的自動駕駛功能,在面對復雜感知、決策或控制問題時,又可以實現人類駕駛員的接管和修正,應用前景廣闊。
但是總體來看,關于基于CPSS理念的自動駕駛車輛具體應用場景和工程技術研究相對較少,尤其缺少將CPSS、5G通信技術、自動駕駛技術相結合的工程技術研究和應用實踐。針對以上技術現狀和問題,本文提出采用CPSS的相關理念和屬性,基于5G通信網絡、車輛自動駕駛融合感知、智能決策和控制等技術,設計車輛自動駕駛控制系統(tǒng)。將各種道路交通物理對象、車輛狀態(tài)、駕駛員駕駛等多種多源異構信息要素進行融合,進而實現人和機器共同協(xié)同控制自動駕駛車輛。
5G遠程自動駕駛系統(tǒng)的分層架構如圖1所示,可以分為4個功能層級,分別是物理層、網絡層、信息層和決策控制層。其中物理層主要包含的是車輛本身及其雷達、攝像等傳感器,制動、動力等執(zhí)行系統(tǒng),車輛行駛的道路環(huán)境及其V2X通信設施、信號燈等設備;網絡層主要包含的有可實現遠程通信的5G(uu接口)網絡終端與基站,可實現車輛與車輛、交通基礎通信的LTE-V 2X(PC5接口)網絡終端與基站,可實現車輛內部線控的和信息交互的車載CAN/LIN網絡;信息層主要包含的有5G遠程自動駕駛車輛行駛道路的高精度地圖信息、車輛狀態(tài)信息、道路及交通設施狀態(tài)信息以及自動駕駛車輛行駛周邊的交通參與物狀態(tài)信息,實現自動駕駛車輛感知信息的融合識別;決策控制層,包含有遠程遙控駕駛系統(tǒng)和自動駕駛車輛自主決策控制系統(tǒng)2個部分,在車輛行駛軌跡、狀態(tài)不符合預期時或需要人工干預車輛運動時,遠程遙控駕駛系統(tǒng)可以人工進行干預和修正控制策略。

圖1 5G遠程自動駕駛系統(tǒng)分層架構
CPSS理論世界主要由3個部分組成,即物理世界、精神世界和人工世界,其基本架構如圖2所示[2],3個世界由物理空間和網絡空間耦合而成。理論層面,面向CPSS的自動駕駛系統(tǒng)、車聯(lián)網系統(tǒng)在文獻[9-11]中均論述和研究,相關自動駕駛系統(tǒng)的研究更多是從智能交通信息感知層面實現車輛自動駕駛,減少車輛的傳感器配置,降低車輛成本。針對車輛自動駕駛這樣一個典型應用場景,本文提出了面向5G遠程自動駕駛的CPSS控制系統(tǒng)架構,如圖3所示。可將各種道路交通物理對象在多種信息要素綜合作用下協(xié)調運行,并增加了遠程駕駛員的主觀認知和判斷,自動駕駛系統(tǒng)在控制車輛行駛的同時,遠程駕駛員可以根據主觀判斷,隨時修正車輛的運行狀態(tài)。因此,具有CPSS的典型特征,可將真實物理世界、虛擬人工世界及精神世界的各類活動,通過信息空間與物理空間之間的交互融合,形成一個典型的自動駕駛車輛的CPSS空間。

圖2 CPSS系統(tǒng)組成

圖3 面向5G遠程自動駕駛的CPSS控制系統(tǒng)架構
整個遠程自動駕駛系統(tǒng)由道路交通環(huán)境、自動駕駛車輛系統(tǒng)、通信組網系統(tǒng)和遠端駕駛控制系統(tǒng)4個部分組成。為實現車輛的遠程自動駕駛功能,需要對自動駕駛車輛進行重新設計和改造,硬件系統(tǒng)如圖4所示,5G遠程自動駕駛系統(tǒng)架構如圖5所示。道路交通環(huán)境包含了道路其他車輛、智能道路交通系統(tǒng)和其他交通參與者。智能道路系統(tǒng)的路側控制器可以通過路側攝像頭、道路雷達獲取道路上的交通參與者狀態(tài)信息,讀取道路標識牌和信號燈狀態(tài)信息,并通過路側RSU(road side unit)進行廣播,輔助自動駕駛車輛感知道路交通狀態(tài)。道路車輛可以通過車載OBU(on board unit)廣播車輛狀態(tài)信息,不具備通信功能的普通車輛狀態(tài),通過智能道路交通系統(tǒng)或自動駕駛車輛傳感器被感知和識別。遠端駕駛控制系統(tǒng)主要由駕駛模擬艙、自動駕駛車輛行駛環(huán)境及狀態(tài)顯示系統(tǒng)、遠端控制系統(tǒng)等組成,用于實現遠端駕駛員對自動駕駛車輛的運動狀態(tài)監(jiān)測、實時控制和干預。為保證系統(tǒng)的高可靠和低時延,外場車輛與遠程控制系統(tǒng)之間通過5G網絡實現通信連接。

圖4 自動駕駛車輛硬件系統(tǒng)

圖5 遠程自動駕駛系統(tǒng)架構
車輛的感知和控制包含對車輛周圍環(huán)境的感知識別,對影響車輛行駛關聯(lián)交通目標物識別及交通參與物行為預測,對車輛行駛路線的規(guī)劃和決策,對執(zhí)行器的控制及網聯(lián)的人機交互功能,自動駕駛控制軟件邏輯模塊結構如圖6所示。
遠程自動駕駛系統(tǒng)的環(huán)境感知方案采用多激光雷達、多視覺、多毫米波雷達和V2X的感知方案。多激光雷達融合結果和前、后向毫米波雷達、前向視覺識別結果、OBU信息進行目標級數據融合。該環(huán)境感知系統(tǒng)輸出的結果可以覆蓋車輛360°的感知范圍,可以識別車輛周圍及更遠范圍的障礙物、車道線、交通標志等信息。傳感器數據融合算法框架如圖7所示。

圖6 自動駕駛控制軟件模塊框圖

圖7 感知數據融合算法框架
在多源數據融合感知方面,尤其以激光雷達點云數據的處理和算法最為復雜,為滿足自動駕駛車輛對環(huán)境充分感知的需求,重點研究了多激光雷達的點云數據融合處理算法。為了實現在不影響檢測效果的前提下,提高實時性,首先利用 VoxelGrid 濾波器對點云進行降頻采樣處理,公式如下:
(1)
式中:xi、yi、zi為柵格內的第i個點的坐標值;N為柵格內點的數目;x、y、z為柵格重心的坐標。
進一步對點云數據進行柵格化處理與有效區(qū)域柵格過濾,選取激光點云的z坐標值作為過濾與分割的依據,對地面、建筑物等的點云進行濾除。將激光掃描的區(qū)域在x-y平面上劃分為0.2 m×0.2 m的網格。采用融合密度聚類和區(qū)域生長算法將具有相同特征的連通區(qū)域分割出來,保證了良好的邊緣信息,區(qū)域分割效果如圖8所示。

圖8 激光點云數據聚類處理效果
5G遠程自動駕駛車輛包含一套軟硬件控制系統(tǒng),可實現3種工作模式,即遠程遙控駕駛模式、自動駕駛模式、人工遠程遙控修正自動駕駛狀態(tài)模式。車輛軟件控制策略如圖9所示,自動駕駛模式,可以實現自動路徑規(guī)劃,運動狀態(tài)感知和車輛自動控制。在遠程遙控駕駛模式,可以支持遠程駕駛員通過遠程駕駛模擬倉和5G網絡,實現對車輛的遠程遙控駕駛。在自動駕駛模式下,如果遠程駕駛員發(fā)現車輛的控制軌跡與理想軌跡有偏差,可以通過遠程駕駛模擬倉操作方向盤、油門踏板或自動踏板,主動增加調節(jié)量,修正縱橫向組合控制效果。車輛在自動駕駛模式下,當車輛遇到無法識別的場景、系統(tǒng)出現故障或遠程駕駛員希望主動干預時,可以切換到車輛遠程駕駛模式,進行遠程接管控制。

圖9 5G遠程自動駕駛車輛控制策略
為了驗證5G遠程自動駕駛系統(tǒng)方案的可行性和控制效果,改造了一款自主品牌的車輛底盤線控系統(tǒng)。并在i-VISTA智能網聯(lián)汽車示范區(qū)封閉區(qū)域內搭建了5G專用通信網絡,開展了相關驗證試驗。選取5G遠程自動駕駛系統(tǒng)的通信時延、主動安全性能、軌跡跟蹤性能等關鍵功能和性能,開展了系統(tǒng)驗證試驗。遠程駕駛室及自動駕駛車輛如圖10和圖11所示。
為了確保遠程駕駛系統(tǒng)的可靠性和系統(tǒng)穩(wěn)定性,需要5G網絡提供低時延的數據傳輸。因此,對5G網絡通信端到端的傳輸延時進行了測試,測試結果如圖12所示。從測試情況來看,最短傳輸時延時7 ms,最長10 ms,平均時延8 ms,整體來看,平均傳輸時延在10 ms以下,該5G專用通信網絡,可滿足自動駕駛車輛控制的要求。

圖10 5G遠程駕駛控制室

圖11 5G遠程自動駕駛試驗樣車

圖12 5G網絡通信時延測試
為了驗證自動駕駛車輛的主動安全性能,采用了駕駛機器人、RT、EVT目標車和4A目標假人在專業(yè)測試場地,設計了多個典型安全性驗證場景,關閉自動換道功能,開展了主動安全性能場地驗證試驗。
4.2.1目標車跟停場景測試
自動駕駛車輛跟隨前方目標車輛行駛。目標車速度由30 km/h逐步減速到0,并保持靜止10 s以上,然后目標車再加速到60 km/h行駛,測試結果如圖13所示。從測試結果來看,被測主車可以跟隨目標車加減速行駛,并避免發(fā)生碰撞。

圖13 跟隨目標車加減速行駛
4.2.2靜止目標車避撞場景測試
駕駛機器人控制測試主車,從遠處以40 km/h的速度,勻速靠近前方靜止的目標車輛,測試結果如圖14所示。從測試結果來看,主車可以準確識別到前方靜止目標車,在試驗開始后的13.5 s時刻,主車開始自動減速,并最終在距離目標車1 m左右的距離自動剎停,避免了碰撞的發(fā)生。

圖14 靜止目標車避撞測試
4.2.3低速目標車避撞場景測試
駕駛機器人控制目標車在前方以20 km/h速度勻速行駛,測試主車以60 km/h速度從遠處逐漸靠近低速行駛的前方目標車輛。如圖15所示,試驗開始后第12 s,測試主車發(fā)現存在碰撞風險,采取緊急剎車動作,兩車最近縱向距離達到1 m左右,避免了碰撞發(fā)生(測試結果如圖16所示)。

圖15 低速目標車避撞測試
4.2.4行人目標橫穿避撞場景測試
駕駛機器人控制測試主車以60 km/h的速度勻速行駛,在接近路口時拖拽系統(tǒng)牽引前方目標假人以5 km/h速度橫穿主車行駛路徑,測試主車發(fā)現與橫穿行人存在碰撞風險,在25 s時刻采取緊急剎車動作,避免了碰撞發(fā)生,測試結果如圖16所示。

圖16 行人橫穿場景避撞測試
基于i-VISTA自動駕駛示范園區(qū)環(huán)境,設計了自動駕駛車輛的運行目標軌跡,如圖17所示。基于該軌跡測試5G遠程自動駕駛車輛的軌跡跟蹤性能和與遠程遙控駕駛控制性能。
在自動駕駛模式下車輛沿設定軌跡行駛,方向實際角度與計算出的軌跡目標角度關系如圖18所示。在160、250 s處,分別觸發(fā)人工遠程接管控制需求,遠程遙控駕駛員通過5G網絡遙控駕駛車輛,分別遠程駕駛10 s和20 s,然后切入自動駕駛模式,繼續(xù)執(zhí)行自動駕駛控制。從整體表現來看,自動駕駛系統(tǒng)可以實現快速切換和準確響應。自動駕駛模式下,方向盤的實際轉角和轉向請求角度如圖19所示,可以實現快速、準確的轉角跟蹤響應。

圖17 自動駕駛車輛在i-VISTA測試區(qū)行駛軌跡

圖18 轉向角度請求與方向盤實際角度

圖19 方向盤轉向跟蹤效果
針對自動駕駛車輛控制系統(tǒng)架構問題,結合CPSS相關理論方法、5G通信技術、自動駕駛車輛感知和控制技術,提出了面向5G遠程自動駕駛的CPSS車輛控制系統(tǒng)解決方案。并基于一款車輛的線控底盤,進行了自動駕駛車輛改造,配置了自動駕駛車輛感知和控制系統(tǒng),開發(fā)了感知、決策、控制等算法。采用專業(yè)化測試場地和設備,開展了實車驗證試驗,驗證了5G網絡通信時延、車輛主動安全性能和自動駕駛車輛目標軌跡跟蹤性能。結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基于CPSS理論方法的5G遠程自動駕駛控制系統(tǒng)具備較好的技術可行性,可以滿足自動駕駛控制系統(tǒng)的設計需求。